大願法師講述: 四正勤、四如意足

四正勤



正勤: 不放逸的努力、勤奮,以實踐正法。

四正勤: 已生令斷、未生之令不生、未生令生、已生令增長廣大。

雜阿含經第31卷(八七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正斷。何等為四?

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云何為斷斷

謂比丘亦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為斷斷。

云何律儀斷

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

云何隨護斷

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

云何修斷

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修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善: 三十七道品為善法;實踐修行三十七道品,趣向完成正定之志願,自利、利人的善行;幫助他人解決身心的困難,例如財施、法施、無畏施等之善行。

惡: 「貪、瞋、掉悔、昏沉、疑」為惡法,因為會蓋住我們的智慧,因此稱之為「五蓋」。沒有智慧就是無明,由無明會引生憂愁、悲傷、煩惱、痛苦,使我們生活在生死流轉輪迴之中。若徹底滅除五蓋,就是心解脫、慧解脫的究竟解脫者。因此,佛陀說,五蓋是一切惡法的集起根源。

: 貪圖欲望的滿足和快樂,因為欲望本質上是永遠無法被滿足的,因此內心永無止盡一直不斷的追求,因而障礙能開啟智慧的修行。佛陀說,貪,就是惡鬼。

: 源自於根、塵、識三事和合之觸、受,不合自我的期望,導致生氣、惡意、惱怒、嫌惡、緊張、沒耐心、對人冷漠、排斥。瞋恨心生起時,就無法冷靜地思考法義、無法冷靜地觀察五蘊。佛陀說,瞋恨心生起時,猶如生在地獄一般。

昏沉: 會使內心懶散、遲鈍、提不起精神、懈怠、無精打采,不知道當下在做些什麼,糊里糊塗地過日子。一般沒有依四念處而住的人,他的心智總是昏暗不明,隨著自己的習性生活,造惡不善法。

掉悔: 人生在世,未完成自證緣起、自證涅槃之前,往往會做出沒有智慧的行為,直到後來,才回憶懊惱使我們的心不安。應該做的事不去做,不應該做的事去做,之後都可能產生掉悔。除非保持四念住,或是完成正見者。

: 指的是對「佛、法、僧」生起懷疑。

要修禪修,一定要降伏五蓋;要思惟法義,也要降伏五蓋。
在五蓋當中,只要有一蓋生起,就無法冷靜思考法義,也無法如實觀察當下。
因此修行者必須降伏五蓋、滅除五蓋。

四正勤的意志,才能夠時時提醒自己念住於四念處當下所緣,培養正念、正知;以四念處而住,並保持於當下,培養正念、正知,才有能力正知五蓋的生起,才有能力實踐四正勤 -- 已生惡令斷、未生之惡令不生、未生善念令生、已生善念令增長廣大。

三十七道品是彼此相依相緣。

已生善念令增長廣大的方法:
現見,能離熾然,不待時節,在現世漸斷煩惱,獲得佛法的利益。只要獲得佛法的利益,就會不間斷地精勤,依法的次第,向四雙八士進道上昇,完成四雙八士。

四如意足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六一)

如是,婆羅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斷憂悲。何等為四?

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定、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如是,聖弟子修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修精進定、定、思惟定斷行成就,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

四如意足(四神足): 如所意願而獲得滿足。四種很快就能夠達到究竟解脫的方法,包含欲神足、勤神足(精進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如意: 如所意願。

足: 滿足。

神足: 對於證得圓滿境界的滿足。

欲神足: 想要證四雙八士逹到究竟涅槃的強烈意願。(motivation)

勤神足: 勤奮不放逸的精進。

心神足: 心念住(內觀)於所緣上,並保持正知自己當下在做什麼。心: 受、想、行、識。透過念住身、受、心、法,培養正念、正知,達到四念處滿足。

觀神足: 培養正觀,由正觀可清晰洞見五蘊、六入處等法的本質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如實體驗五蘊、六入處等的無常、苦、無我。



整理自大願法師的講述: 三十七道品簡介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