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三 陰相應 (3/5)



(五九)



(六○)

於[色|受|想|行|識]不樂、不讚歎、不取、不著 → 心得解脫,不滅不生,平等捨住,正念、正智 → 前際俱見,永盡無餘 → 後際俱見,永盡無餘 → 前後際俱見,永盡無餘,無所封著 → 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 無所求 → 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六一)

[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想|行|識]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餘[色|受|想|行|識]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

若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不起心漏,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六二)(七六)(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

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繫著,使心繫著而生「貪欲」。
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見[色|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
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此「五受陰」不為「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起「貪欲」。
若無常[色|受|想|行|識]有常者,彼[色|受|想|行|識]不應有病、有苦,亦不應於[色|受|想|行|識]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受|想|行|識]無常故,於[色|受|想|行|識]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色|受|想|行|識]是。若[色|受|想|行|識]非是苦者,不應於[色|受|想|行|識]有病、有苦生,亦不欲令如是,亦不令不如是。以[色|受|想|行|識]是苦故,於[色|受|想|行|識]病生,亦得於[色|受|想|行|識]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當觀察於[色|受|想|行|識] → [色|受|想|行|識]無我 → 無常 → 苦 → 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多聞聖弟子於[色|受|想|行|識]見無常 → 苦 → 非我 → 聖弟子不見[色|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 = 聖弟子於[色|受|想|行|識]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如是,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五受陰不見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
若所有[色|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非我、非我所、不異我、不相在。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不樂解脫 → 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 → 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 → 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 無所著 → 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六三)

若沙門、婆羅門計「有我」,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計「有我」。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受|想|行|識]見是我、異我、相在,計我、無明、分別如是觀,不離我所 → 入於諸根 → 生於觸 → 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從是生此等及餘。
有意界、法界、無明界,無明觸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言有、言無、言有無、言非有非無、言我最勝、言我相似,我知、我見。
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
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有我勝、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見。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
(六四)

(證三果)

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
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愚癡無聞凡夫計[色|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 
多聞聖弟子不見[色|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見者。 
此[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無我、非當有、壞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當有。 
如是解脫者,則斷「五下分結」。
(證四果)

斷「五下分結」已,云何「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
離[色|受|想|行]界貪 → 於[色|受|想|行]意生縛斷 → 識攀緣斷 → 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 → 無所為作 → 住 → 知足 → 解脫 → 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 無所著 → 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
(六五)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此是[色|受|想|行|識]、此是[色|受|想|行|識]集、此是[色|受|想|行|識]滅。

[色|受|想|行|識]: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 → 有 → 生 → 老、病、死、憂、悲、惱、苦 → 如是純大苦聚從集而生,是名[色|受|想|行|識]集

[色|受|想|行|識]:
多聞聖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滅 → 取滅 → 有滅 → 生滅 → 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受|想|行|識]滅

是故,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禪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如觀察,如是分別、種種分別、知、廣知、種種知、親近、親近修習、入、觸、證二經,亦如是廣說。

(六六)(六七)(六九)(七四)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此[色|受|想|行|識]、此[色|受|想|行|識]集、此[色|受|想|行|識]滅。

[色|受|想|行|識]、有身集趣道:

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觀察|知][色|受|想|行|識]集、滅、味、患、離 → 樂著彼[色|受|想|行|識],讚歎愛著,於未來世色復生。彼[色|受|想|行|識]生已,不解脫於[色|受|想|行|識]。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

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觀察|知][色|受|想|行|識]集、滅、味、患、離 → 樂、讚歎、著、住[色|受|想|行|識] → 愛樂 → 取 → 有 → 生 → 老、死、憂、悲、惱、苦 → 如是純大苦聚生

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受|想|行|識]集、滅、味、患、離 → 於[色|受|想|行|識]所樂、讚歎、繫著住,[色|受|想|行|識]縛所縛,內縛所縛,不知根本,不知邊際,不知出離。以縛生,以縛死,以縛從此世至他世;於彼亦復以縛生,以縛死。隨魔自在,入魔網中,隨魔所化,魔縛所縛,為魔所牽。

[色|受|想|行|識]、有身集滅道、有身滅道跡:

多聞聖弟子如實[觀察|知][色|受|想|行|識]集、滅、味、患、離 → 不樂於[色|受|想|行|識],不讚歎[色|受|想|行|識],不樂著[色|受|想|行|識],亦不生未來[色|受|想|行|識] → 於[色|受|想|行|識]得解脫。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聚

多聞聖弟子如實[觀察|知][色|受|想|行|識]集、滅、味、患、離 → 於[色|受|想|行|識]不樂、不讚歎、不著、不住→ 愛滅 → 取滅 → 有滅 → 生滅 → 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

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受|想|行|識]集、滅、味、患、離 → 不貪喜[色|受|想|行|識],不讚歎,不繫著住,非[色|受|想|行|識]縛所縛,非內縛所縛,知根本,知津濟,知出離。不隨縛生,不隨縛死,不隨縛從此世至他世,不隨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隨魔所作,非魔所縛,解脫魔縛,離魔所牽。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六八)

[色|受|想|行|識]集: 緣[眼|耳|鼻|舌|身|意]及[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 → 受 → 愛 → 取 → 有 → 生 → 老、死、憂、悲、惱、苦 → 如是純大苦聚生,是名[色|受|想|行|識]集

[色|受|想|行|識]滅: 緣[眼|耳|鼻|舌|身|意]及[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 → 受滅 → 愛滅 → 取滅 → 有滅 → 生滅 → 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受|想|行|識]滅

受與生及樂 亦說六入處
一一十二種 禪定三昧經

(七○)(七一)

有身: 五受陰 = [色|受|想|行|識]受陰

有身集: 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

有身滅: 此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寂、沒

有身滅道跡: 八聖道 = 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知有身,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是名斷愛欲縛諸結等法,修無間等,究竟苦邊。
究竟邊際,究竟離垢,究竟梵行,純淨上士。
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已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
斷關、度塹,超越境界,脫諸防邏,建聖法幢。
斷五枝,成六枝,守護一,依四種,棄捨諸諦,離諸求,淨諸覺,身行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立梵行,無上士。

其道有三種 實覺亦三種
有身四種說 羅漢有六種

(七二)

所知法: 五受陰 = [色|受|想|行|識]受陰

智: 調伏貪欲、斷貪欲、越貪欲

智者: 阿羅漢 = 非有他世死、非無他世死、非有無他世死、非非有無他世死,廣說無量,諸數永滅。

(七三)

重擔: 五受陰 = [色|受|想|行|識]受陰

取擔: 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

捨擔: 若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永斷無餘已、滅已,吐、盡、離欲、滅、沒。

擔者: 士夫 = 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命齊限

已捨於重擔,不復應更取,
重任為大苦,捨任為大樂,
當斷一切愛,則盡一切行,
曉了有餘境,不復轉還有。

(七五)

於[色|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於[色|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

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

(七七)

當斷[色|受|想|行|識]欲貪: 欲貪斷 → [色|受|想|行|識]斷 → 得斷知 → 根本斷 → 未來不復更生

(七八)

若[色|受|想|行|識]起、住、出 → 苦於此起,病於此住,老、死於此出

若[色|受|想|行|識]滅、息、沒 → 苦於此滅,病於此息,老、死於此沒

(七九)

過去、未來[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非我],況復現在[色|受|想|行|識]。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已,不顧過去[色|受|想|行|識],不欣未來[色|受|想|行|識],於現在[色|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寂靜。

(八○)

得「空三昧」 → 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

空三昧:
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無相三昧:
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無所有三昧、無作三、無願三:
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

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 『若因、若緣而生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

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

(八一)

有因、有緣眾生有垢:
以[色|受|想|行|識]非一向是苦,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色|受|想|行|識]染著;染著故繫,繫故有惱。

有因、有緣眾生清淨:
以[色|受|想|行|識]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眾生厭離於[色|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

知法及重擔 往詣、觀、欲貪
生及與略說 法印、富蘭那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三

CBETA: 雜阿含經 第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