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阿那律相應 (2/2) 大迦旃延相應 阿難相應 (1/2)

阿那律相應 (2/2)


阿那律: 佛陀的堂弟。出家後之阿那律,修道精進,堪稱模範。彼嘗於佛說法中酣睡,為佛所呵責,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於失明。然以修行益進,心眼漸開,終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 (佛光大辭典)


雜阿含 537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手成浴池側。

尊者舍利弗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那律言:「奇哉!阿那律,有大德神力,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而能至此?」
舍利弗: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而聞名。
尊者阿那律:「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何等為四念處?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如是調伏世間貪憂。

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於四念處善修習故,於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觀察,如明目士夫於樓觀上,觀下平地種種之物,我少作方便,觀察小千世界亦復如是。如是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小千世界: 以須彌山為中心,四周圍繞東、西、南、北四洲,七山八海交互拱繞,更有鐵圍山做外廓,日月於其中運行照耀,此稱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名小千世界。 (佛光阿含藏)
雜阿含 538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時,尊者大目犍連問尊者阿那律:「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大目犍連: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
尊者阿那律:「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何等為四?內身身觀繫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間貪憂。

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繫心住,精進方便,除世間貪憂,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

成此大德神力,於千須彌山以少方便悉能觀察,如明目士夫登高山頂,觀下千多羅樹林。如是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以少方便見千須彌山。如是,尊者大目犍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雜阿含 539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手成浴池側。

爾時,尊者阿難往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尊者阿難問尊者阿那律:「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成就如是大德大力大神通?」
阿難: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多聞第一。
尊者阿那律:「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大力。

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處繫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間貪憂。

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繫心住,精勤方便,除世間貪憂。

如是,我於此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少方便,以淨天眼過天、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上色、下色,善趣、惡趣,隨業受生,皆如實見。
天眼可以突破時空限制,看到不同時間 (過去、現在、未來) 空間的現象。
此諸眾生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賢聖,邪見因緣,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如是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成就,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譬如明目士夫住四衢道,見諸人民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我亦如是,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大力神通,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趣、惡趣。

如是眾生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賢聖,邪見因緣,生地獄中。

如是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如是,尊者阿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大力神通。」

雜阿含 540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身遭病苦。

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問訊慰勞已,於一面住,語尊者阿那律言:「尊者阿那律,所患增損可安忍不?病勢漸損不轉增耶?」
安忍: 安心忍耐也。安即不動,忍即忍耐。安: 穩定、靜止。
尊者阿那律言:「我病不安,難可安忍,身諸苦痛,轉增無損。」即說三種譬,如上叉摩經說。
叉摩經: 雜阿含 103 經
「然我身已遭此苦痛,且當安忍,正念、正知。」

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住四念處,我於所起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

何等為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受、心、法觀念處,是名住於四念處,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
行者不需等到生病時才練習四念處安忍,平時打坐時腳酸麻痛,就可以練習「安忍」。如果平常打坐時無法做到「安忍」,生病時估計更難做到安忍。
安忍,狀態保持在穩定狀態,就比較不會感覺到痛苦,因為大腦基本上是根據變化作出反應。
雜阿含 541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病差未久。

時,有眾多比丘往詣阿那律所,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那律:「安隱樂住不?」

阿那律言:「安隱樂住,身諸苦痛漸已休息。」

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住何所住,身諸苦痛漸得安隱?」

尊者阿那律言:「住四念處身諸苦痛漸得安隱。

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是名四念處。住此四念處故,身諸苦痛漸得休息。」

雜阿含 542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

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那律:「若比丘在於學地,上求安隱涅槃住,聖弟子云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學地: 又譯「有學」,即尚有煩惱未斷,必須有待修行、學習。四聖果之前三果均為有學果位,第四阿羅漢則為無學位。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當住四念處。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如是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 543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住。

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與尊者阿那律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那律言:「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耶?

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

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
如此可幫助沒有得到阿羅漢的人得到阿羅漢,沒有證到阿羅漢的人證到阿羅漢;阿羅漢仍可進一步學習得到更多的能力。
所以者何?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

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

雜阿含 544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那律:「尊者何故於沙門瞿曇法中出家?」

尊者阿那律言:「為修習故。」

復問:「何所修習?」

答言:「謂修諸根、修諸力、修諸覺分、修諸念處,汝欲聞何等修?」
根: 五根能生一切善法,故名曰根。五根: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力: 由五根之增長所產生之五種維持修行、達到解脫之力量。五力: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復問:「根、力、覺分,我不知其名字,況復問義,然我欲聞念處。」

尊者阿那律言:「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

雜阿含 545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住松林精舍。

時,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譬如大樹,生而順下,隨浚隨輸,若伐其根,樹必當倒,隨所而順下。

如是比丘修四念處,長夜順趣浚輸,向於遠離;順趣浚輸,向於出要,順趣浚輸,向於涅槃。」
出要: 出離生死之要道。

大迦旃延相應

摩訶迦旃延: 旃,音ㄓㄢ。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能分別深義,敷演道法,稱論議第一。

雜阿含 546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跋蘭那聚落烏泥池側。

時,有執澡罐杖梵志詣摩訶迦旃延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摩訶迦旃延言:「何因何緣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梵志: 即「有志修梵行者」,印度一般宗教修行者的稱呼。又特指婆羅門徒為梵志,志求梵我合一故。 (佛光阿含藏)
諍: 以直言糾正﹑規勸;競爭﹑爭執。
摩訶迦旃延答梵志言:「貪欲繫著因緣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梵志復問:「何因何緣出家、出家而復共諍?」

摩訶迦旃延答言:「見欲繫著故,出家、出家而復共諍。
見欲繫著: 執著自己的知見。
梵志復問:「摩訶迦旃延,頗有能離貪欲繫著及離此見欲繫著不?」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梵志,有。我大師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能離此貪欲繫著及見欲繫著。」

梵志復問:「佛、世尊今在何所?」

答言:「佛、世尊今在婆羅耆人中,拘薩羅國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梵志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所住處合掌讚歎。

「南無南無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能離欲貪諸繫著,悉能遠離貪欲縛及諸見欲,淨根本。」

雜阿含 547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摩訶迦旃延在婆羅那烏泥池側,與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持衣事。

時,有執杖梵志年耆根熟,詣食堂所,於一面拄杖而住。須臾默然已,語諸比丘:「諸長老,汝等何故見老宿士不共語問訊,恭敬命坐?」

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亦在眾中坐。時,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我法有宿老來,皆共語問訊,恭敬禮拜,命之令坐。」

梵志言:「我見此眾中無有老於我者,不恭敬禮拜、命坐,汝云何言:『我法見有宿老,恭敬禮拜,命其令坐』?」

摩訶迦旃延言:「梵志,若有耆年八十、九十,髮白齒落,成就年少法者,此非宿士;雖復年少年二十五,色白髮黑,盛壯美滿,而彼成就耆年法者,為宿士數。」

梵志問言:「云何名為八十、九十,髮白齒落,而復成就年少之法,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為宿士數?」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有五欲功德。謂眼識色愛、樂、念,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愛、樂、念。

於此五欲功德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濁。梵志,若如是者,雖復八十、九十,髮白齒落,是名成就年少之法

雖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於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濁,若如是者,雖復年少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成就老人法,為宿士數。

爾時,梵志語尊者摩訶迦旃延:「如尊者所說義,我自省察,雖老則少,汝等雖少,成耆年法,世間多事,令便請還。」

尊者摩訶迦旃延言:「梵志,汝自知時。」

雜阿含 548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摩訶迦旃延在稠林中住。

時,摩偷羅國王是西方王子,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禮摩訶迦旃延足,退坐一面,問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門自言:『我第一,他人卑劣,我白,餘人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是婆羅門子從口生,婆羅門所化,是婆羅門所有。』尊者摩訶迦旃延,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摩偷羅王言:「大王當知,業真實者,是依業者。

王語尊者摩訶迦旃延:「此則略說,我所不解,願重分別。」

尊者摩訶迦旃延言:「今當問汝,隨問答我。」

即問言:「大王,汝為婆羅門王,於自國土,諸婆羅門、剎利、居士、長者,此四種人悉皆召來,以財以力使其侍衛,先起後臥,及諸使令,悉如意不?」

答言:「如意。」

復問:「大王,剎利為王、居士為王、長者為王,於自國土所有四姓悉皆召來,以財以力令其侍衛,先起後臥,及諸使令,皆如意不?」

答言:「如意。」

復問:「大王,如是四姓悉皆平等,有何差別?當知,大王,四種姓者,皆悉平等,無有勝如差別之異。」

摩偷羅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實爾,尊者,四姓皆等,無有種種勝如差別。」

「是故,大王,當知四姓,世間言說為差別耳,乃至依業,真實無差別也。復次,大王,此國土中有婆羅門,有偷盜者,當如之何?」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門中有偷盜者,或鞭、或縛,或驅出國,或罰其金,或截手足耳鼻,罪重則殺,及其盜者。然婆羅門,則名為賊。」

復問:「大王,若剎利、居士、長者中有偷盜者,當復如何?」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亦鞭、亦縛,亦驅出國,亦罰其金,亦復斷截手足耳鼻,罪重則殺。」

「如是,大王,豈非四姓悉平等耶?為有種種差別異不?」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是義者,實無種種勝如差別。」

尊者摩訶迦旃延復語王言:「當知,大王,四種姓者,世間言說言:『婆羅門第一,餘悉卑劣,婆羅門白,餘人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當依業真實、業依耶?」

復問:「大王,婆羅門殺生、偷盜、邪婬、妄言、惡口、兩舌、綺語、貪、恚、邪見,作十不善業跡已,為生惡趣耶?善趣耶?於阿羅呵所為何所聞?」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門作十不善業跡,當墮惡趣,阿羅呵所,作如是聞。剎利、居士、長者亦如是說。」

復問:「大王,若婆羅門行十善業跡,離殺生,乃至正見,當生何所?為善趣耶?為惡趣耶?於阿羅呵所,為何所聞?」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若婆羅門行十善業跡者,當生善趣,阿羅呵所,作如是、聞如是,剎利、居士、長者亦如是說。」

復問:「云何?大王,如是四姓,為平等不?為有種種勝如差別耶?」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是義者,則為平等,無有種種勝如差別。」

「是故,大王當知,四姓悉平等耳,無有種種勝如差別。世間言說故有:『婆羅門第一,婆羅門白,餘者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婆羅門生,生從口生,婆羅門作,婆羅門化,婆羅門所有。』當知業真實、業依。」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實如所說,皆是世間言說,故有:『婆羅門勝,餘者卑劣,婆羅門白,餘者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婆羅門生,生從口生,婆羅門化,婆羅門所有。』皆是業真實、依於業。」

爾時,摩偷羅王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 549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阿槃提國拘羅羅咤精舍。尊者摩訶迦旃延晨朝著衣持缽,入拘羅羅咤精舍,次第乞食,至迦梨迦優婆夷舍。

時,優婆夷見尊者摩訶迦旃延,即敷床坐,請令就坐,前禮尊者摩訶迦旃延足,退住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所說,答僧耆多童女所問,如世尊說僧耆多童女所問偈:

實義存於心,  寂滅而不亂,
降伏諸勇猛,  可愛端正色。
一心獨靜思,  服食妙禪樂,
是則為遠離。  世間之伴黨,
世間諸伴黨,  無習近我者。
無習近我者: 字義可聯結到參考 552 經「聚落相習近」。
尊者摩訶迦旃延,世尊此偈,其義云何?」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優婆夷言:「姊妹,有一沙門婆羅門言:『地一切入處正受,此則無上,為求此果。』

姊妹,若沙門婆羅門於地一切入處正受,清淨鮮白者,則見其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以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故,得真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

姊妹,如是水一切入處、火一切入處、風一切入處、青一切入處、黃一切入處、赤一切入處、白一切入處、空一切入處、識一切入處為無上者,為求此果。
十遍處: 又作十一切入、十一切處、十遍入、十遍處定。即依勝解作意,觀色等十法各周遍一切處無間隙。十法即: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觀其周遍一切處,故稱地遍處乃至識遍處等。此觀法為行者修八解脫、八勝處後,於色等得淨相,於所觀之中轉變自在,然仍未周遍,故更修此定。 (佛光大辭典)
姊妹,若有沙門婆羅門,乃至於識處一切入處正受,清淨鮮白者,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以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故,是則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善見、善入。是故世尊答僧耆多童女所問偈:

實義存於心,  寂滅而不亂,
降伏諸勇猛,  可愛端正色。
一心獨靜思,  服食妙禪樂,
是則為遠離。  世間之伴黨,
世間諸伴黨,  無習近我者。

如是,姊妹,我解世尊以如是義故,說如是偈。」

優婆夷言:「善哉,尊者說真實義,唯願尊者受我請食。」

時,尊者摩訶迦旃延默然受請。

時,迦梨迦優婆夷知尊者摩訶迦旃延受請已,即辦種種淨美飲食,恭敬尊重,自手奉食。

時,優婆夷知尊者摩訶迦旃延食已,洗缽、澡漱訖,敷一卑座,於尊者摩訶迦旃延前恭敬聽法。

尊者摩訶迦旃延為迦梨迦優婆夷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雜阿含 550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諸比丘:「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六法出苦處昇於勝處,說一乘道淨諸眾生,離諸惱苦,憂悲悉滅,得真如法。
雜阿含 535 經: 有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惱、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
何等為六?謂聖弟子念如來、應、等正覺所行法淨,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欲覺、離瞋恚覺、離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

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智,乘於直道,修習念佛,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一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五欲功德: 「色、聲、香、味、觸」的作用。
復次,聖弟子念於正法,念於世尊現法、律,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緣自覺悟。爾時,聖弟子念此正法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

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習念法,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二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復次,聖弟子念於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供養、恭敬、禮拜處,世間無上福田。

聖弟子如是念僧時,爾時聖弟子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

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習念僧,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三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復次,聖弟子念於戒德,念不缺戒、不斷戒、純厚戒、不離戒、非盜取戒、善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不憎惡戒。若聖弟子念此戒時,自念身中所成就戒,當於爾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

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戒念,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四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復次,聖弟子自念施法,心自欣慶。我今離慳貪垢、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捨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若聖弟子念於自所施法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

於何染著?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施念,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五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復次,聖弟子念於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淨信心,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如是,信、戒、施、聞、慧,於此命終,生彼天中。如是,聖弟子念天功德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
天界有色界, 無色界, 是往更清淨的解脫方向.
於何染著?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天念,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六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雜阿含 551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精舍。

時,訶梨聚落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

斷一切諸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  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五欲,  永以不還滿,
世間諍言訟,  畢竟不復為。

尊者摩訶迦旃延,此偈有何義?」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長者言:「眼流者,眼識起貪,依眼界貪欲流出,故名為流。

耳、鼻、舌、身、意流者,謂意識起貪,依意界貪識流出,故名為流。
流: 像是 chain reaction, 連鎖反應.
長者復問尊者摩訶迦旃延:「云何名為不流?」

尊者迦旃延語長者言:「謂眼識、眼識所識色依生愛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不流。

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所識法依生貪欲,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不流。

復問:「云何?」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謂緣眼及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依此染著流。

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法,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依此受生愛喜流,是名流源。

云何亦塞其流源?謂眼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塞流源。

耳、鼻、舌、身、意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亦塞其流源。

復問:「云何名習近相讚歎?」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在家、出家共相習近,同喜、同憂、同樂、同苦,凡所為作,悉皆共同,是名習近相讚歎。」

復問:「云何不讚歎?」

「在家、出家不相習近,不同喜、不同憂、不同苦、不同樂,凡所為作,悉不相悅可,是名不相讚歎。」
在此意指在家居士與出家眾之間的關係及往來。
「云何不空欲?」

謂五欲功德,眼識色愛樂念長養,愛欲深染著。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愛樂念長養,愛欲深染著,於此五欲不離貪、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是名不空欲。

「云何名空欲?」

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是名空欲。

說我繫著使,是名心法還復滿。

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更不復生。

云何當復與他諍訟,是故世尊說義品答摩犍提所問偈:

若斷一切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  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諸欲,  永已不還滿,
不復與世間,  共言語諍訟。

是名如來所說偈義分別也。」

雜阿含 552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精舍。

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於界隔山天帝釋石窟說言:『憍尸迦,若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正善解脫,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云何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眼識眼識所識色相依生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耳、鼻、舌、身、意識意識所識法相依生喜,彼若盡、滅、息、沒,比丘於此法、律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雜阿含 553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釋氏訶梨聚落。

時,聚落主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問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界隔山石窟中為天帝釋說言:『憍尸迦,若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善解脫,邊際究竟,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云何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尊者迦旃延語長者言:「若比丘眼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耳、鼻、舌、身、意、意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若盡、離、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雜阿含 554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

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身遭病苦。尊者摩訶迦旃延聞訶梨聚落主長者身遭病苦,聞已,晨朝著衣持缽,入訶梨聚落乞食,次第入訶梨聚落主長者舍。訶梨聚落主長者遙見尊者摩訶迦旃延,從座欲起。

尊者摩訶迦旃延見長者欲起,即告之言:「長者莫起,幸有餘座,我自可坐於餘座。」

語長者言:「云何?長者,病可忍不?身諸苦痛漸差愈不?得無增耶?」

長者答言:「尊者,我病難忍,身諸苦痛轉增無損。」

即說三種譬,如前叉摩比丘經說。
叉摩比丘經: 雜阿含 103 經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是故,汝當修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當如是學。」

長者答言:「如佛所說四不壞淨,我悉成就,我今成就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汝當依此四不壞淨修習六念

長者,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念法功德,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

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

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毀不缺,不斷不壞,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戒、不憎惡戒。

念施功德,自念布施,心自欣慶,捨除慳貪,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

念天功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淨信戒,於此命終,生彼天中。我亦如是清淨信、戒、施、聞、慧,生彼天中。

長者,如是覺依四不壞淨,增六念處。」

長者白尊者摩訶迦旃延:「世尊說依四不壞淨,增六念處,我悉成就,我當修習念佛功德,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善哉,長者,能自記說,得阿那含。」

是時,長者白尊者摩訶迦旃延,願於此食。

尊者摩訶迦旃延默然受請。

訶梨聚落主長者知尊者摩訶迦旃延受請已,具種種淨美食,自手供養。飯食訖,澡缽、洗嗽畢,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雜阿含 555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於釋氏訶梨聚落住。

時,有八城長者名曰陀施,身遭病苦。尊者摩訶迦旃延聞陀施長者身遭苦患,晨朝著衣持缽,入八城乞食,次到陀施長者舍,如訶梨長者經廣說。

阿難相應 (1/2)


阿難: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多聞第一。

雜阿含 556 經

一時,佛住娑祇城安禪林中。

爾時眾多比丘尼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為眾多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時,諸比丘尼白佛言:「世尊,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
無相心三昧: 以離一切相為所緣所成就的定。 (阿含辭典 by 莊春江)
佛告諸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

時,諸比丘尼聞世尊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眾多比丘尼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三昧說,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語諸比丘尼:「姊妹,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諸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今諸比丘尼詣世尊所,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問世尊,世尊亦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為我等說,如尊者阿難所說不異,是故奇特,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

時,諸比丘尼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 557 經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有闍知羅比丘尼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尊者阿難,世尊說此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語闍知羅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闍知羅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尊者阿難,昔於一時,佛在娑祇城安禪林中。時,有眾多比丘尼往詣佛所,問如此義。爾時,世尊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為諸比丘尼說,是故當知奇特,大師弟子所說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

時,闍知羅比丘尼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闍知羅比丘尼,迦羅跋比丘尼亦爾。

雜阿含 558 經

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

時,有異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作是念:「我若詣尊者阿難所,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何果?世尊說此何功德?』尊者阿難若問我言:『比丘,汝得此無相心三昧耶?』『我未曾有。』實問異答。我當隨逐尊者阿難,脫有餘人問此義者,因而得聞。」

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經六年中,無有餘人問此義者,即自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問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問彼比丘言:「比丘,汝得此三昧?」

彼比丘默然住,尊者阿難語彼比丘言:「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

尊者阿難說此法時,異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CBETA: 雜阿含經 第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