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因緣相應 297 經 - 大空法經

雜阿含 297 經 - 大空法經

對於靈魂與肉體的關係,世人有兩種錯誤的認知:

1. 靈魂即是肉體。因此肉體死亡後,靈魂也不復存在。此稱為「斷見」。

2. 靈魂是一回事,肉體是另一回事。因此肉體死亡後,靈魂仍會恆常存在,生生世世不斷輪迴。此稱為「常見」。

世尊說明,「斷見」和「常見」都不是正確的知見,無法得到究竟解脫。

若離無明而生明,因無明滅,行隨之斷滅,生死流轉的根源斷滅,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隨之斷滅,如此方能得到究竟解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清淨,梵行清白,所謂大空法經

初、中、後善: 開頭、中間、結尾都是善的。

善義善味: 意義正確,辭句正確。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大空法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有了這個因此而有那個,這個生起因此那個生起。

緣生老死者,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

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

所言:『命即是身。』

命即是身: 生命 (靈魂) 即是肉體。因此身體毀壞後,靈魂隨之消逝,這是「斷見」。

或言:『命異身異。』

命異身異: 生命 (靈魂) 是一回事,肉體是另一回事。因此身體毀壞後,靈魂仍恆常存在,這是「常見」。

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

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 這些都是同樣不了解因緣,而產生種種不同的說法。

若見言:『命即是身。』

彼梵行者所無有。

彼梵行者所無有: 清淨的修行人沒有這種見解。

若復見言:『命異身異。』

梵行者所無有。

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

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 對於常見與斷見二邊,心不認同,而是正確地向著中道。「中道」指不走極端、不偏不倚的觀念或行為。

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緣無明故有行。

若復問言:『誰是行?行屬誰?』

彼則答言:『行則是我,行是我所。』

彼如是:『命即是身。』

或言:『命異身異。』

彼見命即是身者,梵行者無有;或言命異身異者,梵行者亦無有。

離此二邊,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所謂緣無明行。

諸比丘!若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老死?老死屬誰者?

老死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生?生屬誰?乃至誰是行?行屬誰者?

行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大空法經。」

根本: 此處指生死流轉的根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CBETA: 雜阿含經 第 12 卷

(photo via Louish Pi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