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下半卷 因緣相應 (1/3)

雜阿含 293 經 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有為、無為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

度疑: 超越了疑惑。

邪見: 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

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是事有是事有是事起

出世: 超出世俗;出離世間。

空相應: 相應於空的;契合於空的。

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 有了這個因此而有那個,這個生起因此那個生起。另譯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朦沒、障礙。

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 過去 (對緣起法) 從沒想過,從沒聽過,也從沒體證過,但卻以為自己已經想過、聽過、體證過。

朦沒: 迷糊不清楚。

所以者何?

有生而有滅,不生而不滅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

有為: 有造作的;因緣而生的。「為」是「造作」的意思。

無為: 無造作的;不是由因緣而生的(因此也不會隨因緣而滅)。例如涅槃。

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

相續滅滅: 相續的因緣徹底滅盡。

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294 經 - 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因緣相應 294 經 - 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

雜阿含 295 經 - 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本修行願,受得此身。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因緣相應 295 經 - 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本修行願,受得此身。

雜阿含 296 經

本經世尊說明,因緣法不是佛所建立的法則,佛未出世時就存在,佛出世自行發現後為他人解說。

如同相對論並不是愛因斯坦所建立的法則,愛因斯坦未出世時就存在,愛因斯坦出世自行發現後為他人解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緣生法

因緣法: 「事物依於條件而生起」的法則。又譯為「緣起法」。

緣生法:因緣而生之人事物。

云何為因緣法

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

無明、行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法住: 南傳作「法安住性」,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法的安定」(the stableness of the Dhamma)、「法的安住性」(stability of the Dhamma),其中的法是指「條件性的法則;制約性的法則」(the principle of conditionality)。 (莊春江阿含辭典)

法界: 南傳作「那個界住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那元素仍然持續」(that element still persists),或「規律持續」(there persists that law)。 (莊春江阿含辭典)

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

法空: 南傳作「法決定性」,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法的固定進路」(the fixed course of the Dhamma)。 (莊春江阿含辭典)

法如: 南傳作「真實性」,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此中的現實性」(the actuality in this)。 (莊春江阿含辭典)

法爾: 南傳作「特定條件性」,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特定條件性」(specific conditionality)。 (莊春江阿含辭典)

法不離如: 南傳作「無誤性」,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誤性」(the inerrancy)。 (莊春江阿含辭典)

法不異如: 南傳作「無例外性」,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例外性」(the not-otherwiseness)。

審諦: 仔細審察。

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

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

前際: 過去。

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

後際: 未來。

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我見: 執著於有「我」的見解。

眾生見: 執著於眾生實有的見解,不了知眾生是因緣生滅的。又譯為「眾生相」、「眾生想」、「有情論」。

壽命見: 執著於壽命長短的見解,不了知壽命是因緣生滅的。又譯為「壽者相」、「壽命想」、「命者論」。

忌諱吉慶見: 執著於無益解脫的吉凶禁忌。又譯為「吉凶論」。

《金剛經》:「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297 經 - 大空法經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因緣相應 297 經 - 大空法經

雜阿含 298 經 - 緣起法,法說、義說

本經世尊說明十二因緣各支的定義。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因緣相應 298 經 - 緣起法,法說、義說

雜阿含 299 經

本經世尊說明,緣起法不是佛所建立的法則,也不是其他人所建立的法則,佛未出世時就存在,佛出世自行發現後為他人解說。

如同相對論並不是愛因斯坦所建立的法則,也不是其他人所建立的法則,愛因斯坦未出世時就存在,愛因斯坦出世自行發現後為他人解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00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慶慰,慶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自作自覺耶?」

自作:自己所作。指世間苦樂等一切,都是我自己所作的。例如「常見論」執著認為常住不變的「我」造作了一切。

佛告婆羅門:「我說此是無記,自作自覺,此是無記。」

無記: 不加以討論或回答。

「云何?瞿曇!他作他覺耶?」

他作:他人所作。指世間苦樂等一切,都是他人(例如造物主大梵天)所作的。例如執著認為大梵(造物主、大我)創造一切。

佛告婆羅門:「他作他覺,此是無記。」

婆羅門白佛:「云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云何?」

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

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雜阿含 301 經 - 正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林中待賓舍。

爾時,尊者[撤-手+足]陀迦旃延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

施設: 安立;解說。

佛告[撤-手+足]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

為取所觸: 執取所接觸的外境 (即雜阿含 294 經提到的「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

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

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所以者何?

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尊者[撤-手+足]陀迦旃延聞佛所說,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雜阿含 302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時,有阿支羅迦葉為營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闍崛山,遙見世尊。見已,詣佛所,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佛告迦葉:「今非論時,我今入城乞食,來還則是其時,當為汝說。」

第二亦如是說,第三復問:「瞿曇!何為我作留難?瞿曇!云何有異?我今欲有所問,為我解說。」

佛告阿支羅迦葉:「隨汝所問。」

阿支羅迦葉白佛言:「云何?瞿曇!苦自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作者,此是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他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苦自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他作,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佛告迦葉:「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無因作者?瞿曇!所問苦自作耶?」

答言:「無記。」

「他作耶?自他作耶?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答言:「無記。」

「今無此苦耶?」

佛告迦葉:「非無此苦,然有此苦。」

迦葉白佛言:「善哉,瞿曇!說有此苦,為我說法,令我知苦見苦。」

佛告迦葉:「若受即自受者,我應說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復與苦者。

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說,若不因自他,無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說。

離此諸邊,說其中道,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阿支羅迦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時,阿支羅迦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於正法、律心得無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壽作優婆塞,證知我。」

阿支羅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阿支羅迦葉辭世尊去不久,為護犢牸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護犢牸牛: 護子牛的母牛。

爾時,世尊入城乞食。

時,有眾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傳說:「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辭去不久,為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諸比丘乞食已,還出,舉衣缽,洗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律,辭去不久,為護犢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世尊!彼生何趣?何處受生?彼何所得?」

佛告諸比丘:「彼已見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槃,汝等當往供養其身。」

爾時,世尊為阿支羅迦葉授第一記。

第一記: 記說為最高成就者,即「阿羅漢」。

雜阿含 303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於路見玷牟留外道出家,少有所營,至耆闍崛山遊行,遙見世尊,往詣其所,共相慶慰,共相慶慰已,於一面住,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不?」

外道出家: 泛稱佛弟子以外的修行者,另譯作「異學」。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今非論時,須入城乞食,來還當為汝說。」

第二說亦如是。第三復請:「沙門瞿曇!將於我所作留難不?欲有所問,為我解說。」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隨汝意問,當為汝說。」

玷牟留外道出家即問:「沙門瞿曇!苦樂自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自作者,此是無記。」

復問:「沙門瞿曇!苦樂他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他作者,此是無記。」

復問:「瞿曇!苦樂為自他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自他作者,此是無記。」

復問:「瞿曇!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此是無記……」廣說如上阿支羅迦葉經,乃至世尊為玷牟留外道出家授第一記。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CBETA: 雜阿含經 第 12 卷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上半卷 因緣相應 (1/3)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下半卷 因緣相應 (1/3)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上半卷 因緣相應 (2/3)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下半卷 因緣相應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