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下半卷 諦相應 (1/2)

雜阿含 387 經 - 無有關鍵,平治城塹,度諸峻難,名為賢聖,建立聖幢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

何等為四?

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無有關鍵,平治城塹,度諸峻難,名為賢聖,建立聖幢

諸比丘!

云何無有關鍵

無有關鍵: 不為關卡所阻礙。

無有關鍵: 南傳作「無門閂」,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閂者;無遮欄者;無障礙者」(whose has no bar),或「無門閂者」(a boltless one) 。 (莊春江阿含辭典)

五下分結已斷、已知,是名離關鍵。

五下分結: 所謂下分,即下界,相對於色、無色的上界,而指欲界。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種結惑,繫縛眾生,令其不得超脫其界。五下分結即:
(一) 欲貪,於順情境上生起貪著之心而無有厭足。
(二) 瞋恚,於違情境上生起瞋恨之心而不自已。
(三) 有身見,於名(心)、色(色身)、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計為身,執著我見。
(四) 戒禁取見,取執非理無道之邪戒。
(五) 疑,迷心乖理,狐疑不決,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覺合塵。
為證入第三果 (阿那含果) 的聖者所斷除的煩惱 (中華佛學百科全書、佛光大辭典、莊春江阿含辭典)

云何平治城塹

塹: 音ㄑ|ㄢˋ,坑、壕溝。

平治城塹: 南傳作「障礙已除去」(ukkhittapaligh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他的箭桿已拔起」(whose shaft has been lifted),或「移除閂者」(who has removed the crossbar)。 (莊春江阿含辭典)

無明謂之深塹,彼得斷知,是名平治城塹。

云何度諸嶮難

無際生死,究竟苦邊,是名度諸嶮難。

云何解脫結縛

已斷、已知。

云何建立聖幢

建立聖幢: 南傳作「聖者旗已落下、重擔已落下、已分離(已離縛)」(ariyo pannaddhajo pannabhāro visaṃyut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他的旗幟已降下,負擔已放下,他不被束縛」(whose banner is lowered, whose burden is lowered, who is unfettered),或「旗幟已降下的聖者,負擔已落下,已分離的」(a noble one with banner lowered, with burden dropped, detached)。 (莊春江阿含辭典)

我慢已斷、已知,是名建立聖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88 經 - 斷五支,成六分,守護於一,依猗於四,捨除諸諦,離四衢,證諸覺想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

何等為四?

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是名比丘斷五支,成六分,守護於一,依猗於四,捨除諸諦,離四衢,證諸覺想,自身所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清白,名為上士。」

斷五支: 斷「貪欲、瞋恚、睡眠、掉舉、疑」等「五蓋」 (五種覆蓋心性的修行障礙)。

成六分: 成就對六根的守護;當六根對六境時,保持在正念、正知,不喜不憂而安住於捨

守護於一: 以正念守護心。

依倚於四: 依於四種事;《瑜伽師地論》解釋這四種事是熟思而遠離(惡象、惡馬等)、熟思而習近(衣服、飲食等)、熟思而除遣(散亂、疲勞等)、熟思而忍受(寒熱等)。

捨除諸諦: 捨棄外道以為真實的各種邪見。

離四衢: 遠離種種的希求、執著。「四衢」是十字路口,《雜阿含經》卷十第265經將「識無堅實」比喻為幻師在四衢道頭變出各種幻境,其中「四衢」可對應到卷二第39經所說的「四識住」。

證諸覺想: 契合真理的了知各種意向;捨斷欲的意向(欲覺)、惡意的意向(恚覺)、加害的意向(害覺)。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長阿含 .十上經》所列:「云何十難解法?謂十賢聖居:一者比丘除滅五枝,二者成就六枝,三者捨一,四者依四,五者滅異諦,六者勝妙求,七者無濁想,八者身行已立,九者心解脫,十者慧解脫。」(CBETA, T01, no. 1, p. 57, a28-b3)

《增壹阿含經》卷42〈46 結禁品〉:
聖所居之處有十事,三世諸聖常處其中。云何為十?於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護一事,將護四部眾,觀諸劣弱,平等親近,正向無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脫,智慧解脫。

云何比丘五事已除?於是,比丘五結已斷。如是五事已除。
云何比丘成就六事?於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云何比丘恒護一事?於是,比丘恒護於心,有漏、無漏、有為、無為,至涅槃門。如是比丘恒護一事。
云何比丘將護四部之眾?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為將護四部之眾。
云何比丘觀於劣弱?於是,比丘生死眾行已盡。如是比丘,平等親近,於是,比丘三結已盡,是謂比丘平等親近。
云何比丘正向無漏?於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無漏。
云何比丘依倚身行?於是,比丘無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脫?於是,比丘愛已除盡。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脫。
云何比丘智慧解脫?於是,比丘觀苦諦,習、盡、道諦,如實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脫。」
(CBETA, T02, no. 125, p. 775, c20-p. 776, a12)

《增支部.聖者的住所經第二》10集20經:
比丘們!有這十個聖者們過去居住、現在居住、未來居住之聖者的住所,哪十個呢?比丘們!這裡,比丘是五支已捨斷者、六支已具備者,有一個守護、四個倚靠,是各自真理已除去者、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者、無混濁意向者、身行已寧靜者、心善解脫者、慧善解脫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五支已捨斷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的欲的意欲已被捨斷,惡意已被捨斷,惛沈睡眠已被捨斷,掉舉後悔已被捨斷,疑惑已被捨斷,比丘們!這樣,比丘是五支已捨斷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六支已具備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既不快樂也不難過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觸所觸後,……以意識法後,既不快樂也不難過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比丘們!這樣,比丘是六支已具備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有一個守護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具備以正念守護的心,比丘們!這樣,比丘有一個守護。

比丘們!比丘如何有四個倚靠呢?比丘們!這裡,比丘考量後受用一事,考量後忍受一事,考量後避開一事,考量後除去一事,比丘們!這樣,比丘有四個倚靠。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各自真理已除去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的所有個個沙門、婆羅門的個個各自真理,即:『世界是常恆的』或『世界是非常恆的』或『世界是有邊的』或『世界是無邊的』或『命即是身體』或『命是一身體是另一』或『死後如來存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全部都被破除、被除去、被捨、被吐、被釋放、被捨斷、被斷念,比丘們!這樣,比丘是各自真理已除去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之欲的尋求已被捨斷、有的尋求已被捨斷、梵行的尋求已被安息,比丘們!這樣,比丘是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無混濁意向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之欲的意向已被捨斷、惡意的意向已被捨斷、加害的意向已被捨斷,比丘們!這樣,比丘是無混濁意向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身行已寧靜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禪,比丘們!這樣,比丘是身行已寧靜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心善解脫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之貪的心被解脫、瞋的心被解脫、癡的心被解脫,比丘們!這樣,比丘是心善解脫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慧善解脫者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了知:『我的貪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了知:『我的瞋被捨斷,……(中略)』了知:『我的癡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比丘們!這樣,比丘是慧善解脫者。

雜阿含 389 經 - 大醫王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諦相應 389 經 - 大醫王

雜阿含 390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此苦集聖諦不如實知,此苦滅聖諦不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此非沙門之沙門,非婆羅門之婆羅門,彼亦不於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沙門: 出家的修行人。

婆羅門: 依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四種姓中最上位的階級。此處在家的修行人。

若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如實知,此苦滅聖諦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於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無間等當起增上欲,精勤堪能,方便修學。

何等為四?

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91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廣說如上。

差別者:「於四聖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非沙門數、非婆羅門數;於四聖諦如實知者,是沙門數、是婆羅門數。」乃至……

沙門數: 在出家的修行人之中真正的出家修行人。

婆羅門數: 在在家的修行人之中真正的在家修行人。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92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不如實知,苦滅聖諦不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得脫苦。

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如實知,於苦滅聖諦如實知,於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解脫於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於苦不解脫、解脫。如是捨惡趣不解脫、解脫,堪能捨戒退減、不捨戒退減,能自說得過人法自證、不能自說得過人法作證,能於此外求良福田、不能於此外求良福田。

能於此外求大師、不能於此外求大師,不能越苦、堪能越苦,不堪能脫苦、堪能脫苦。」

如是上諸經重說悉繼以偈:

「若不知苦者,  及彼眾苦因,
一切諸苦法,  寂滅永無餘。
若不知道跡,  能思一切苦,
心解脫於苦,  慧解脫亦然。
不能越眾苦,  令苦究竟脫,
若如實知苦,  亦知眾苦因。
及一切諸苦,  永滅盡無餘,
若復如實知,  息苦之道跡。
意解脫具足,  慧解脫亦然,
堪能越眾苦,  究竟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93 經 - 知四聖諦,能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辟支佛、無上等正覺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諦法。

何等為四?

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修無間等,如此章句,一切四聖諦經,應當具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悉應當說。

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

三結: 導致生死流轉的三種煩惱 -- 身見、戒取、疑。

須陀洹: 斷盡三結(身見、戒取、疑),不再墮惡趣,預入聖者之流,七返人、天,諸漏滅盡,得證涅槃。 (佛光阿含藏)

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如是當知、如是當見、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

斯陀含: 三結斷盡,貪瞋癡薄,死後生於天界,一來人間,便可證悟,故稱一來果。 (佛光阿含藏)

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如是當知、如是當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

生般涅槃: 生色界已,未久即能起聖道,斷除上地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佛光阿含藏)

阿那含: 譯為不還果,斷五下分結 (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不再來世間,而生於五淨居天入般涅槃。 (佛光阿含藏)

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

此指阿羅漢。

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

辟支佛: 無師而能自覺自悟之聖者。 (佛光大辭典)

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

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94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日出,明相先起。

如是正盡苦亦有前相起,謂四聖諦。

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雜阿含 395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日月不出世間者,一切眾星亦不出於世間,晝夜、半月、一月、時節、歲數、剋數、須臾,皆悉不現,世間常冥,無有明照,唯有長夜,純大闇苦現於世間。

若如來、應供、等正覺不出世間時,不說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世間盲冥,無有明照。如是長夜,純大闇冥現於世間。

若日月出於世間,眾星亦現,晝夜、半月、一月、時節、歲數、剋數、須臾,悉現世間,長夜明照,出於世間。

如是,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說苦聖諦現於世間,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不復闇冥,長夜照明,純一智慧現於世間。」

對應的南傳經典沒有提到星星,比較契合物理上的原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96 經 - 須陀洹得法眼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

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

集法: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屬於有起源者」(subject to origination),或「起源性質」(the nature of origination)。 (莊春江阿含辭典)

「所有集法,一切滅已」,是阿羅漢的證量,從上下文來看,此句疑缺漏了「見」字,應為「見所有集法,一切滅已」,如此才是須陀洹的證量。相對應的南傳經文沒有這八個字。

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

必定: 南傳作「決定」(niyat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預定的未來(命運)已固定」(fixed in destiny)。 (莊春江阿含辭典)

正覺趣: 南傳作「以正覺為彼岸」(sambodhiparāya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開化為他的目的地」(with enlightenment as his destination)。「正覺」(sambodhi),音譯為「三菩提」。 (莊春江阿含辭典)

作苦邊: 南傳作「得到苦的結束」,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得到苦的結束」(he has made an end to suffering)。 (莊春江阿含辭典)

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

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 指的是須陀洹聖人還會最多往返天、人七次,其中在人間的時候。

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 初果聖者暫時失念,因未斷的貪、瞋二結而起憂苦,這是世俗的憂苦受﹔或因念及未達究竟解脫而起憂苦,這是非世俗的憂苦受。

有覺有觀: 南傳作「有尋、有伺」,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想法與檢查陪同」(is accompanied by thought and examination)。 (莊春江阿含辭典)

尋: Vitarka

伺: Vicara

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

初果聖人證初禪後,斷貪、瞋 (離欲、惡不善法),證得三果 (不再來人間受生死),因此說「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

初果聖人若得初禪具足住,即使貪、瞋二結未斷,因得禪那力故,能往生色界天,並在色界天證得涅槃,也就是在色界天斷煩惱,所以不還生此欲界。

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是故,比丘於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97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作是說,我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言我當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無是處故。

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譬如有人言我欲取佉提羅葉,合集作器,盛水持行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無是處故。

如是言我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欲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若復有言我當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得,復得苦滅道跡聖諦者,斯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

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

譬如有言我以純曇摩葉、摩樓迦葉,合集盛水持行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

如是若言我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

若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故。」

對應南傳經典的說法是,苦、集、滅、道皆現觀後,才能達到苦的完全結束。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98 經 - 精進修學四聖諦、如實知四聖諦,不人云亦云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諦相應 398 經 - 精進修學四聖諦、如實知四聖諦,不人云亦云

雜阿含 399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石柱,長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風吹,不能令動。

如是,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斯等沙門、婆羅門至諸論處,無能屈。

其心解脫、慧解脫者,能使餘沙門、婆羅門反生憂苦。

如是如實知、如實見,皆是先世宿習故,使智慧不可傾動。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00 經 - 救頭燃


普賢菩薩警眾偈為「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甚勿放逸。」其中「救頭燃」的比喻源自於本經。

要像火燒頭、衣,想要趕快滅火般,迫切地於四聖諦修無間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當起增上欲,急救令滅。」

火燒頭衣: 火燒到頭髮和衣服。

增上欲: 加強的意願。

佛告比丘:「莫作是說。當置頭衣,於四聖諦起增上欲,勤加方便,修無間等。

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修無間等。

所以者何?比丘!長夜熾然地獄、畜生、餓鬼

諸比丘!不見極苦,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未無間等者,是比丘當忍苦、樂、憂、悲,於四聖諦勤加精進,方便修習無間等,應當是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01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年壽百歲,有人語言:『士夫若欲聞法,當日日三時受苦,晨朝時受百槍苦,日中、晡時亦復如是。於一日中受三百槍苦。如是日日,至於百歲,然後聞法,得無間等,汝寧能不?』

時,彼士夫為聞法故,悉堪能受

所以者何?人生於世,長夜受苦,有時地獄,有時畜生,有時餓鬼,於三惡道空受眾苦,亦不聞法,是故我今為無間等故,不以終身受三百槍為大苦也。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得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02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

平等正覺: 完全覺悟。

何等為四?所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於此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03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於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國王於中造福德舍。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於中宿止。

福德舍: 供應旅人及貧人的宿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於四聖諦無知、無見、無隨順覺、無隨順受者,應當長夜驅馳生死。

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我與汝等於四聖諦無知、無見、無隨順覺、無隨順受者,應當長夜驅馳生死。

以我及汝於此苦聖諦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不受後有。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不受後有

有流: 有 (生命的存在) 之流。「流」是以漂流於水比喻沉淪生死。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修無間等。」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常與汝等,  長夜涉生死,
不見聖諦故,  大苦日增長。
若見四聖諦,  斷有大海流,
生死永已除,  不復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04 經

佛有說和不說。

佛說的是能夠幫助人們開啟智慧,趣向涅槃的方法。

除此之外,佛不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大王於中作福德舍。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於中止宿。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共至申恕林。」

申恕: 印度黃檀,為豆科黃檀屬的落葉大喬木,原產於印度。又譯為「尸舍婆」、「尸攝惒」。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到申恕林,坐樹下。

爾時,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為多耶?大林樹葉為多?」

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

所以者何?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

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 有助於瞭解義理、有助於瞭解法、有助於清淨修行。

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

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

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05 經

阿難講了一件世間事 -- 射箭、箭箭射中靶心很難,佛把話題導向四聖諦 -- 如實知見四聖諦更難。

呼應了 404 經,佛只講有益於解脫之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入毘舍離城乞食。時,有眾多離車童子晨朝從城內出,至精舍門,持弓箭,競射精舍門孔,箭箭皆入門孔。

離車: 古代居住在毘舍離城的剎帝利種族名。

尊者阿難見已,以為奇特,彼諸離車童子能作如是難事。入城乞食,還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著衣持鉢,入毘舍離城乞食,見有眾多離車童子從城內出,至精舍門,競射門孔,箭箭皆入。我作是念:『此甚奇特!諸離車童子能為難事。』」

佛告阿難:「於意云何?離車童子競射門孔,箭箭皆入,此為難耶?破一毛為百分,而射一毛分,箭箭悉中,此為難耶?」

破一毛為百分,而射一毛分,箭箭悉中: 把一根毛切成一百分,箭箭射中其中一分。

阿難白佛:「破一毛百分,射一分之毛,箭箭悉中,此則為難。」

佛告阿難:「未若於苦聖諦生如實知,此則甚難。如是,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見,此則甚難。」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一毛為百分,  射一分甚難,
觀一一苦陰,  非我難亦然。」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06 經 - 盲龜浮木喻

本經世尊說明,若不行善、不如實知如實見,在五道(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之中輪迴,得到人身的機率,比盲龜遇到浮木的機率低。因此應把握機會,於四聖諦學無間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圍遶亦爾,不必相得。」

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

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

五趣: 眾生往生的五種去處,即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因為「六道」中阿修羅道散布於其餘道中,因此經中有時說「六道」、有時說「五道」。

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CBETA: 雜阿含經 第 15 卷

(photo via Commandante_J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