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上半卷 阿那律相應 (2/2) 大迦旃延相應


阿那律相應 (2/2)


阿那律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他曾在佛說法時酣睡,受到佛陀的呵責,因此立誓不睡覺,因而罹患眼疾導至失明。後來因為精進修行四念處,成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

雜阿含 537 經至 539 經,阿那律尊者說明,精進修習四念處,正念、正知,觀察身、受、心、法,能夠調伏世間貪憂,成就神通力。

阿那律能夠透徹地觀察一千個行星系、觀察眾生隨善惡業受生善惡道的情況。

雜阿含 537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手成浴池側。

大目犍連: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而聞名。

尊者舍利弗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

舍利弗: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而聞名。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那律言:「奇哉!阿那律!有大德神力,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而能至此?」

尊者阿那律語尊者舍利弗言:「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何等為四念處?

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如是調伏世間貪憂

尊者舍利弗!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尊者舍利弗!我於四念處善修習故,於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觀察,如明目士夫於樓觀上,觀下平地種種之物,我少作方便,觀察小千世界亦復如是。如是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雜阿含 538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

時,尊者大目犍連問尊者阿那律:「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尊者阿那律語尊者大目犍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何等為四?

內身身觀繫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繫心住,精進方便,除世間貪憂,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

身觀繫心住: 將心穩定地繫在觀察身體上。

成此大德神力,於千須彌山以少方便悉能觀察,如明目士夫登高山頂,觀下千多羅樹林。

須彌山: 譯為妙高山,位於世界之中央,金輪之上。四周為大海所圍,四方各有一大洲,四面各一色,日月繞之。地獄、餓鬼、畜生、阿須倫、人、天六種有情住於四周及此山頂的天和海底。 (佛光阿含藏)

如是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以少方便見千須彌山。

如是,尊者大目犍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雜阿含 539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手成浴池側。

阿難: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多聞第一。

爾時,尊者阿難往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

尊者阿難問尊者阿那律:「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成就如是大德大力大神通?」

尊者阿那律語尊者阿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大力。

何等為四?

內身身觀念處繫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間貪憂。

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繫心住,精勤方便,除世間貪憂。

如是,尊者阿難!我於此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少方便,以淨天眼過天、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上色、下色,善趣、惡趣,隨業受生,皆如實見。

天眼可以突破時空限制,看到不同時間 (過去、現在、未來) 空間的現象。

此諸眾生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賢聖,邪見因緣,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如是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成就,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譬如明目士夫住四衢道,見諸人民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我亦如是。

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大力神通,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趣、惡趣。

如是眾生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賢聖,邪見因緣,生地獄中。

如是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如是,尊者阿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大力神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雜阿含 540 經 - 541 經,說明阿那律生病時,遭受極大苦痛,修習四念處,而能達到安忍。

行者不需等到生病時才練習四念處安忍,平時打坐時腳酸麻痛,就可以練習「安忍」。如果平常打坐時無法做到「安忍」,生病時將更難做到安忍。

安忍,狀態保持在穩定狀態,就比較不會感覺到痛苦,因為大腦基本上是根據變化作出反應。

雜阿含 540 經 - 修習四念處,能安忍於病苦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身遭病苦。

松林精舍: 祇樹給孤獨園內的小屋。

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問訊慰勞已,於一面住,語尊者阿那律言:「尊者阿那律!所患增損可安忍不?病勢漸損不轉增耶?」

安忍: 安心忍耐。安即不動,忍即忍耐。

尊者阿那律言:「我病不安,難可安忍,身諸苦痛,轉增無損。」即說三種譬,如上叉摩經說。

三種譬: 力士以繩縳頭,兩手急絞;屠牛生割其腹,取其內臟;被捉懸著火上,燒其兩足。

叉摩經: 雜阿含 103 經。

「然我身已遭此苦痛,且當安忍,正念、正知。」

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住四念處,我於所起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

何等為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受、心、法觀念處,是名住於四念處,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

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雜阿含 541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病差未久。

差: 病痊癒。

時,有眾多比丘往詣阿那律所,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那律:「安隱樂住不?」

阿那律言:「安隱樂住,身諸苦痛漸已休息。」

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住何所住,身諸苦痛漸得安隱?」

尊者阿那律言:「住四念處,身諸苦痛漸得安隱。

何等為四?

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是名四念處。住此四念處故,身諸苦痛漸得休息。」

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雜阿含 542 經

本經說明,修習四念處,能夠斷除煩惱,達到涅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

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那律:「若比丘在於學地,上求安隱涅槃住,聖弟子云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學地:又譯「有學」,即尚有煩惱未斷,必須有待修行、學習。四聖果之前三果均為有學果位,第四阿羅漢則為無學位。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若比丘在於學地,上求安隱涅槃心住,聖弟子云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者?當住四念處

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

如是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諸比丘共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雜阿含 543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住。

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與尊者阿那律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那律言:「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耶?」

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

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

如此可幫助沒有得到阿羅漢的人得到阿羅漢,沒有證到阿羅漢的人證到阿羅漢;阿羅漢仍可進一步學習得到更多的能力。

所以者何?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

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

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雜阿含 544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那律:「尊者何故於沙門瞿曇法中出家?」

尊者阿那律言:「為修習故。」

復問:「何所修習?」

答言:「謂修諸根、修諸力、修諸覺分、修諸念處,汝欲聞何等修?」

根: 五根;五種能轉迷為悟的能力(1)信、(2)精進、(3)念、(4)定、(5)慧。

力: 五力;由五根之增長所產生之五種維持修行、達到解脫之力量: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覺分: 七覺分;覺悟的方法的各個部分 (1)念覺支、(2)擇法覺支、(3)精進覺支、(4)喜覺支、(5)輕安覺支、(6)定覺支、(7)捨覺支。

念處: 四念處;實修 (1)身身觀念處、(2)受受觀念處、(3)心心觀念處、(4)法法觀念處。

復問:「根、力、覺分,我不知其名字,況復問義,然我欲聞念處。」

尊者阿那律言:「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

時,眾多外道出家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雜阿含 545 經

本經說明持續地修行四念處,自然水到渠成、趨向涅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住松林精舍。

時,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譬如大樹,生而順下,隨浚隨輸,若伐其根,樹必當倒,隨所而順下。

浚: 疏通。

輸: 運送。

如是比丘修四念處,長夜順趣浚輸,向於遠離;順趣浚輸,向於出要,順趣浚輸,向於涅槃。

出要: 出離生死的要道。

尊者阿那律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大迦旃延相應


大迦旃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議論第一而聞名。

雜阿含 546 經

本經說明,世上人與人之間的鬥爭,來自對於貪欲的執著;出家人之間的鬥爭,來自對於見解的執著。

世尊能夠遠離對於貪欲及見解的執著,達到根本的清淨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跋蘭那聚落烏泥池側。

時,有執澡罐杖梵志詣摩訶迦旃延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摩訶迦旃延言:「何因何緣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梵志: 即「有志修梵行者」,印度一般宗教修行者的稱呼。又特指婆羅門徒為梵志,志求梵我合一故。 (佛光阿含藏)

諍: 以直言糾正﹑規勸;競爭﹑爭執。

摩訶迦旃延答梵志言:「貪欲繫著因緣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貪欲繫著: 對於貪欲的執著。

梵志復問:「何因何緣出家、出家而復共諍?」

摩訶迦旃延答言:「以見欲繫著故,出家、出家而復共諍。」

見欲繫著: 對於見解的執著。

梵志復問:「摩訶迦旃延!頗有能離貪欲繫著及離此見欲繫著不?」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梵志!有。我大師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能離此貪欲繫著及見欲繫著。」

梵志復問:「佛世尊今在何所?」

答言:「佛世尊今在婆羅耆人中,拘薩羅國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梵志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所住處合掌讚歎。

「南無南無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能離欲貪諸繫著,悉能遠離貪欲縛及諸見欲,淨根本。」

時,持澡罐杖梵志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雜阿含 547 經

本經說明,雖然年長,但若貪愛染著於感官之欲,實際上心智是較不成熟的,而即使年少,若對於感官之欲不貪愛染著,心智上則是較成熟的。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尊者摩訶迦旃延在婆羅那烏泥池側,與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持衣事。

時,有執杖梵志年耆根熟,詣食堂所,於一面拄杖而住,須臾默然已,語諸比丘:「諸長老!汝等何故見老宿士不共語問訊,恭敬命坐?」

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亦在眾中坐。

時,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我法有宿老來,皆共語問訊,恭敬禮拜,命之令坐。」

梵志言:「我見此眾中無有老於我者,不恭敬禮拜、命坐,汝云何言:『我法見有宿老,恭敬禮拜,命其令坐』?」

摩訶迦旃延言:「梵志!若有耆年八十、九十,髮白齒落,成就年少法者,此非宿士;雖復年少年二十五,色白髮黑,盛壯美滿,而彼成就耆年法者,為宿士數。」

宿士數: 屬於長者之輩。

梵志問言:「云何名為八十、九十,髮白齒落,而復成就年少之法,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為宿士數?」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有五欲功德。

謂眼識色愛、樂、念,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愛、樂、念。

於此五欲功德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濁。梵志!若如是者,雖復八十、九十,髮白齒落,是名成就年少之法。

雖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於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濁,若如是者,雖復年少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成就老人法,為宿士數。

爾時,梵志語尊者摩訶迦旃延:「如尊者所說義,我自省察,雖老則少,汝等雖少,成耆年法。世間多事,今便請還。」

世間多事,今便請還: 在世俗中還有許多事要處理,現在便請辭先回去了。

尊者摩訶迦旃延言:「梵志!汝自知時。」

爾時,梵志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還其本處。

雜阿含 548 經

本經說明一個人的高貴與境遇取決於自己的行為造作及因緣,並非取決於出身及血統。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尊者摩訶迦旃延在稠林中住。

時,摩偷羅國王是西方王子,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禮摩訶迦旃延足,退坐一面,問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門自言:『我第一,他人卑劣,我白,餘人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是婆羅門子從口生,婆羅門所化,是婆羅門所有。』尊者摩訶迦旃延!此義云何?」

摩偷羅國: 中印度的古國,在當今印度德里東南約一百四十公里處,為古代通商要地。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摩偷羅王言:「大王!此是世間言說耳。世間言說言:『婆羅門第一,餘人卑劣,婆羅門白,餘人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是婆羅門從婆羅門生,生從口生,婆羅門所化,是婆羅門所有。』大王當知,業真實者,是依業者。」

業真實者,是依業者: 因果才是真實的,一個人的高貴與境遇取決於自己的行為造作及因緣,並非取決於出身及血統。

王語尊者摩訶迦旃延:「此則略說,我所不解,願重分別。」

尊者摩訶迦旃延言:「今當問汝,隨問答我。」

即問言:「大王!汝為婆羅門王,於自國土,諸婆羅門、剎利、居士、長者,此四種人悉皆召來,以財以力使其侍衛,先起後臥,及諸使令,悉如意不?」

答言:「如意。」

復問:「大王!剎利為王、居士為王、長者為王,於自國土所有四姓悉皆召來,以財以力令其侍衛,先起後臥,及諸使令,皆如意不?」

答言:「如意。」

復問:「大王!如是四姓悉皆平等,有何差別?當知,大王!四種姓者,皆悉平等,無有勝如差別之異。」

摩偷羅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實爾,尊者!四姓皆等,無有種種勝如差別。」

「是故,大王!當知四姓,世間言說為差別耳,乃至依業,真實無差別也。

復次,大王!此國土中有婆羅門,有偷盜者,當如之何?」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門中有偷盜者,或鞭、或縛,或驅出國,或罰其金,或截手足耳鼻,罪重則殺,及其盜者。然婆羅門,則名為賊。」

復問:「大王!若剎利、居士、長者中有偷盜者,當復如何?」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亦鞭、亦縛,亦驅出國,亦罰其金,亦復斷截手足耳鼻,罪重則殺。」

「如是,大王!豈非四姓悉平等耶?為有種種差別異不?」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是義者,實無種種勝如差別。」

尊者摩訶迦旃延復語王言:「當知,大王!四種姓者,世間言說言:『婆羅門第一,餘悉卑劣,婆羅門白,餘人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當依業真實、業依耶?」

復問:「大王!婆羅門殺生、偷盜、邪婬、妄言、惡口、兩舌、綺語、貪、恚、邪見,作十不善業跡已,為生惡趣耶?善趣耶?於阿羅呵所為何所聞?」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門作十不善業跡,當墮惡趣,阿羅呵所,作如是聞。剎利、居士、長者亦如是說。」

復問:「大王!若婆羅門行十善業跡,離殺生,乃至正見,當生何所?為善趣耶?為惡趣耶?於阿羅呵所,為何所聞?」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若婆羅門行十善業跡者,當生善趣,阿羅呵所,作如是、聞如是,剎利、居士、長者亦如是說。」

復問:「云何?大王!如是四姓,為平等不?為有種種勝如差別耶?」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是義者,則為平等,無有種種勝如差別。」

「是故,大王當知,四姓悉平等耳,無有種種勝如差別。世間言說故有:『婆羅門第一,婆羅門白,餘者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婆羅門生,生從口生,婆羅門作,婆羅門化,婆羅門所有。』當知業真實、業依。」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實如所說,皆是世間言說,故有:『婆羅門勝,餘者卑劣,婆羅門白,餘者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婆羅門生,生從口生,婆羅門化,婆羅門所有。』皆是業真實、依於業。」

爾時,摩偷羅王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 549 經

本經說明,入定,則能夠觀察到事物的本質、禍患、出離、出離的方法,如此能夠在面對美好的境界 (例如可愛正妹) 時,降伏內心的欲望,心住於清淨解脫而不動搖。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阿槃提國拘羅羅咤精舍。

尊者摩訶迦旃延晨朝著衣持鉢,入拘羅羅咤精舍,次第乞食,至迦梨迦優婆夷舍。

時,優婆夷見尊者摩訶迦旃延,即敷床坐,請令就坐,前禮尊者摩訶迦旃延足,退住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所說,答僧耆多童女所問,如世尊說僧耆多童女所問偈:

答僧耆多童女所問: 疑為「答愛欲天女所問」之訛誤,出自《雜阿含經》卷三十九第 1092 經。

「實義存於心,  寂滅而不亂,
降伏諸勇猛,  可愛端正色。
一心獨靜思,  服食妙禪樂,
是則為遠離。  世間之伴黨,
世間諸伴黨,  無習近我者。

世間諸伴黨,無習近我者: 字面意義為「世俗的同伴,沒有親近我的」,摩訶迦旃延尊者則進一步解說要「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即如實了知而解脫於世間的一切。

此偈在原經文中是佛陀回應魔女的誘惑,因此強調自己沒有朋友。

尊者摩訶迦旃延!世尊此偈,其義云何?」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優婆夷言:「姊妹!有一沙門婆羅門言:『地一切入處正受,此則無上,為求此果。』

一切入處正受: 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的修定法,也作「十遍處」,「十一切處」。

姊妹!若沙門婆羅門於地一切入處正受,清淨鮮白者,則見其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以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故,得真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

清淨鮮白: 無瑕無垢。

見其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 知道其本質、禍患、解脫、解脫的正確道路。

姉妹!如是水一切入處、火一切入處、風一切入處、青一切入處、黃一切入處、赤一切入處、白一切入處、空一切入處、識一切入處為無上者,為求此果。

姊妹!若有沙門婆羅門,乃至於識處一切入處正受,清淨鮮白者,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以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故,是則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善見、善入。

善見:清楚地瞭解。

善入:好好地實證。

是故世尊答僧耆多童女所問偈:

「實義存於心,  寂滅而不亂,
降伏諸勇猛,  可愛端正色。
一心獨靜思,  服食妙禪樂,
是則為遠離,  世間之伴黨,
世間諸伴黨,  無習近我者。

如是,姊妹!我解世尊以如是義故,說如是偈。」

優婆夷言:「善哉,尊者說真實義,唯願尊者受我請食。」

時,尊者摩訶迦旃延默然受請。

時,迦梨迦優婆夷知尊者摩訶迦旃延受請已,即辦種種淨美飲食,恭敬尊重,自手奉食。

時,優婆夷知尊者摩訶迦旃延食已,洗鉢、澡漱訖,敷一卑座,於尊者摩訶迦旃延前恭敬聽法。

尊者摩訶迦旃延為迦梨迦優婆夷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CBETA: 雜阿含經 第 2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