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結集與傳布簡述


世尊於西元前 566 年出生,於西元前 486 年入滅 (南傳說法是於西元前 544 年入滅)。

世尊於 29 歲出家修道,35 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說法 45 年,當時說法內容以口傳,並沒有書面文字紀錄。

第一次結集 (王舍城結集)


時間: 世尊入滅後當年的夏天 (結夏安居)。

地點: 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王舍城七葉窟。

人員: 大迦葉尊者帶領五百阿羅漢。

內容: 優婆離尊者誦出《律藏》,阿難尊者誦出《經藏》。

《經藏》的內容北傳為四部《阿含經》: 《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經藏》的內容南傳為五部《尼柯耶》: 《長尼柯耶》、《中尼柯耶》、《相應尼柯耶》、《增支尼柯耶》、《小尼柯耶》。

《論藏》的內容南傳為:《阿毘達磨》。

使用語言: 摩揭陀語 (南傳認為這就是巴利語)。

第一次結集的經文,北傳《阿含經》與南傳《尼柯耶》及有相當多的共通之處,由此可驗證,世尊說法的內容,藉由《阿含經》及《尼柯耶》被忠實地保存了下來。

第二次結集


時間: 世尊入滅後 100 年 (西元前 386 年)。

地點: 毘舍離。

人員: 耶舍長老帶領七百阿羅漢。

原因: 大眾部比丘認為世尊所制定的戒律及教法可因時因地加以調整 (舉例來說,可接受在家人佈施的金錢),上座部比丘認為必須堅守世尊所制定的戒律、維持世尊最初的教法 (舉例來說,不可接受在家人佈施的金錢)。

第三次結集


時間: 世尊入滅後 235 年 (西元前 251 年)。

地點: 華氏城。

人員: 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帶領一千阿羅漢。

原因: 阿育王弘揚佛法,供養大量食物給比丘,外道為了得到供養,混入僧團,宣揚邪見。

南傳


在第三次結集  (西元前 251 年) 後,僧團派遣九個弘法使團到印度國內外各地弘揚佛法。

其中第八使團由索納尊者、伍答拉尊者帶領到達金地 (今緬甸南部至泰國中南部一帶),第九使團由摩哂陀尊者帶領到達斯里蘭卡。

阿育王護持的是上座部佛法,因此南傳佛法屬於上座部佛法。

北傳


佛法由印度經中亞,往中國、東北亞一帶傳播 (漢傳佛教),以及由印度傳至西藏的佛教 (藏傳佛教),稱為北傳佛教。

漢傳


時間: 西元前 2 年開始傳至中國。

西元前 2 年 (漢哀帝元壽元年): 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

西元 67 年 (東漢永平十年): 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明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即今日的白馬寺),翻譯《四十二章經》。

西元 260-282 年 (三國時期): 朱士行為求原經研讀,於西元 260 年自雍州出發至于闐,成為首位西行求法的中國僧侶,他寫得《大品般若經》的梵本,後由弟子於282年送回洛陽,最後由竺叔蘭譯成《放光經》。

西元 401 年: 西域龜茲比丘鳩摩羅什開始翻譯佛經,包括《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維摩經》、《阿彌陀經》、《彌勒下生經》、《首楞嚴三昧經》、《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莊嚴論經》、《成實論》、《坐禪三昧經》。

藏傳


藏傳佛教開始於西元 7 世紀中葉。

當時西藏的松贊干布藏王先後娶了尼泊爾毗俱底公主和中國唐朝文成公主。

西元 641 年貞觀十五年,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女兒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十二歲等身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

松贊干布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文成公主和毗俱底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

松贊干布藏王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 16 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佛經。

西元 8 世紀中葉,寂護法師敦請精通真言的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示現種種神通,折服了原本盛行的苯教,同時也吸收了苯教的一些內容,並傳下大量的密法,開創了西藏密宗。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釋迦牟尼

維基百科: 王舍城結集

維基百科: 第二次結集

維基百科: 第三次結集

維基百科: 上座部佛教

維基百科: 北傳佛教

維基百科: 漢傳佛教

維基百科: 藏傳佛教

宏印法師: 佛經的集結與特色

莊春江工作站: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阿含經

阿毗達摩講要 (上), 瑪欣德尊者編譯

(photo via Mika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