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增壹阿含經 不逮品第十一


第 1-4 經

世尊說明,貪欲、瞋恚、愚癡、慳貪使得眾生墮入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

滅除貪欲、瞋恚、愚癡、慳貪,能夠不再生於欲界,即不再生於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下一生將往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第 5-6 經

世尊說明,若不能調伏心,將會帶來種種的痛苦;若能夠調伏心,將會帶來自在、安樂。

因此要思量識別心念,保持心念於正見、正知。

第 7-8 經

世尊說明,人們若心染著於財物,往往會說謊而墮於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無法達到涅槃。

因此,若已升起染著於財物之心,應該捨離;若未生起染著於財物之心,應該避免生起。

第 9-10 經

世尊說明,提婆達多雖然修得神通,但因愚癡而執著於名聞利養,沒有絲毫善心,因而犯下五逆罪,墮於惡趣,長久受罪。

因此,若已升起利養之心,應該捨離;若未生起利養之心,應該避免生起。



第 1 經

本經世尊說明,貪欲使得眾生墮入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

滅除貪欲,能夠不再生於欲界,即不再生於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下一生將往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我證卿等成阿那含。

阿那含: 斷五下分結 (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 的聖人,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是四沙門果 (解脫的四階段果位) 的第三果,又稱為不還果。

云何為一法?

所謂貪欲

諸比丘!當滅貪欲,我證卿等得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貪婬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
當懃捨貪欲,  便成阿那含。」

惡趣: 壞的往生處,即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2 經

本經世尊說明,瞋恚使得眾生墮入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

滅除瞋恚,能夠不再生於欲界,即不再生於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下一生將往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

云何為一法?

所謂瞋恚是。

諸比丘!當滅瞋恚,我證汝等得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瞋恚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
當懃捨瞋恚,  便成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3 經

本經世尊說明,愚癡使得眾生墮入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

滅除愚癡,能夠不再生於欲界,即不再生於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下一生將往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捨離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

云何為一法?

所謂愚癡

是故,諸比丘!當滅愚癡,我與卿等證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愚癡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
當懃捨愚癡,  便成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4 經

本經世尊說明,慳貪使得眾生墮入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

滅除慳貪,能夠不再生於欲界,即不再生於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下一生將往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捨離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

云何為一法?

所謂慳貪

慳貪: 吝嗇與貪心。「慳」是吝嗇,不捨得給別人東西;「貪」是貪心,想要更多而不滿足。

是故,諸比丘!當滅慳貪,我證汝等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慳貪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
當懃捨慳貪,  便成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5 經

本經世尊說明,若不能調伏心,將會帶來種種的痛苦。

因此要思量識別心念,保持心念於正見、正知。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初不見一法不可降伏,難得時宜,受諸苦報,所謂心是。

初: 從來;完全。這種用法用於否定句,例如「初不」指「從來不」。

諸比丘!此不可降伏,難得時宜,受諸苦報。

是故,諸比丘!當分別心,當思惟心,善念諸善本

分別: 思量識別各事理的意思,是心以及心所(精神作用)對境起作用時,取其表相而思惟量度的意思。

善本: 同於「善根」,能生出善法、成就菩提的善因。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6 經

本經世尊說明,若能夠調伏心,將會帶來自在、安樂。

因此要思量識別心念,保持心念於正見、正知。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初不見一法易降伏者,易得時宜,受諸善報,所謂是。

諸比丘!當分別心,善念諸善本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7 經

本經世尊說明,人們若心染著於財物,往往會說謊而墮於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無法達到涅槃。

因此,若已升起染著於財物之心,應該捨離;若未生起染著於財物之心,應該避免生起。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一人而作是念,我悉知之。

然後此人不以飲食,在大眾中而虛妄語。

我或復於異時,觀見此人,生染著心,念於財物,便於大眾中而作妄語。

所以然者,諸比丘!財物染著甚為難捨,令人墜墮三惡道中,不得至無為之處!

是故,諸比丘!已生此心,便當捨離;設未生者,勿復興心染著財物。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8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而作是念:『正使命斷,不於眾中而作妄語。』

我或復於異時觀見此人,生染著心,念於財物,便於大眾中而作妄語。

所以然者,諸比丘!財物染著甚為難捨,令人墮三惡道中,不得至無為之處!

是故,諸比丘!已生此心,便當捨離;若未生者,勿復興心染著財物。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9 經

本經世尊說明,提婆達多愚癡而執著於名聞利養,沒有絲毫善心,因而犯下五逆罪,墮於惡趣,長久受罪。

因此,若已升起利養之心,應該捨離;若未生起利養之心,應該避免生起。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諸比丘!頗有見提婆達兜清白之法乎?

提婆達兜: 阿難尊者的兄長,佛陀的堂兄弟,曾加入佛教僧團,在修成神通後貪取名利而自立教團,吸收阿闍世王的供養,與佛陀為敵。又譯為「提婆達多」、「調達」。

清白: 指佛陀所顯示的教法,又泛指斷除煩惱的善法,因為沒有煩惱的塵垢染著,而稱作清白。

然復提婆達兜為惡深重,受罪經劫不可療治。

於我法中,不見毫釐之善可稱記者。

以是之故,我今說提婆達兜諸罪之原首不可療治。

猶如有人而墮深廁,形體沒溺,無有一淨處。

有人欲來濟拔其命,安置淨處,遍觀廁側及彼人身,頗有淨處,吾欲手捉拔濟出之。

彼人熟視,無一淨處而可捉者,便捨而去。

如是,諸比丘!我觀提婆達兜愚癡之人,不見毫釐之法而可記者,受罪經劫不可療治。

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癡專意,偏著利養,作五逆罪已,身壞命終,生惡趣中。

利養: 以利益保養身體。

五逆罪: 五種極逆於理的罪惡,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壞僧團、出佛身血。這五種極端罪惡的行為,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又名無間業。

如是,諸比丘!利養深重,令人不得至安隱之處。

是故,諸比丘!以生利養心,便當捨離;若未生者,勿興染心。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10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羅閱城: 「王舍城」的音譯,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

迦蘭陀竹園: 佛陀的道場之一,為迦蘭陀長者所擁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場,是佛教最早蓋的寺院。

爾時,有一比丘聞如來記別調達,受罪一劫不可療治。

記別: 預說眾生往生去處。

調達: 阿難尊者的兄長,佛陀的堂兄弟,曾加入佛教僧團,在修成神通後貪取名利而自立教團,吸收阿闍世王的供養,與佛陀為敵。又譯為「提婆達多」、「提婆達兜」。

時,彼比丘便至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在一面坐。

爾時,彼比丘問阿難曰:「云何,阿難!如來盡觀提婆達兜原本已,然後記別,受罪一劫不可療治乎?頗有所由可得而記耶?」

時,阿難告曰:「如來所說終不虛設,身口所行而無有異。

如來真實記提婆達兜別,受罪深重,當經一劫不可療治。」

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坐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阿難白世尊曰:「有一比丘來至我所,而作是說:『云何,阿難!如來盡觀提婆達兜原本已,然後記別,受罪一劫不可療治乎?頗有因緣可得記別耶?』作是語已,各自捨去。」

世尊告曰:「彼比丘者必晚暮學出家,未久方來至我法中耳。如來所說終不虛妄,云何於中復起猶豫?」

晚暮: 年老。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往至彼,語比丘言:『如來呼卿。』」

阿難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阿難受世尊教,便往至彼比丘所,到已,語彼比丘曰:「如來呼卿。」

彼比丘對曰:「如是。尊者!」

爾時,彼比丘便嚴衣服,共阿難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云何,愚人!汝不信如來所說乎?如來所教無有虛妄,汝今乃欲求如來虛妄。」

時,彼比丘白世尊曰:「提婆達兜比丘者,有大神力,有大威勢。云何世尊記彼一劫受罪重耶?」

佛告比丘曰:「護汝口語,勿於長夜受苦無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遊禪世俗通,  至竟無解脫,
不造滅盡跡,  復還墮地獄。

若使我當見提婆達兜,身有毫釐之善法者,我終不記彼提婆達兜受罪一劫不可療治。

是故,愚人!我不見提婆達兜有毫釐之善法,以是故,記彼提婆達兜受罪一劫不可療治。

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癡,貪著利養,起染著心,作五逆惡,身壞命終,入地獄中。

所以然者,利養心重,敗人善本,令人不到安隱之處!

是故,諸比丘!設有利養心起,便當求;若不有心,勿興想著。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彼比丘從坐起,整衣服,禮世尊足,白世尊曰:「今自悔過,唯願垂恕!愚癡所致,造不善行。如來所說,無有二言,然我愚癡,起猶豫想。唯願世尊受我悔過,改往修來。」乃至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悔汝所念,恕汝不及,莫於如來興猶豫想。今受汝悔過,後更莫作。」乃至三四。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設有作重罪,  悔過更不犯,
此人應禁戒,  拔其罪根原。」

爾時,彼比丘及四部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種阿那含  二心及二食
婆達二契經  智者當覺知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增壹阿含經不逮品第十一

CBETA: 增壹阿含經 第 5 卷

(photo via Mika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