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法門 -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
次釋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者。
本章說明了數、隨、止、觀、還、淨的修法及證相。
次第相生,入道之階梯也。若於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淨心成就,即發三乘無漏,況復具足諸禪三昧!此即與前有異,所以者何?
第六淨心: 淨門。
如數有二種:一者修數,二者證數。
修數者: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
息有四種相:風、喘、氣、息。
風:呼吸有聲音。心容易散亂。
喘:雖然呼吸沒有聲音,但不順暢,原因是吸氣時還沒吸完就吐,吐氣時還沒吐完就吸。如此容易氣結。
氣:雖然呼吸沒有聲音,也很順暢,但不夠綿密、微細,呼吸還是很粗。如此容易疲勞。
息:呼吸沒有聲音,也很順暢、綿密、微細。
風、喘、氣是不調相,息是調相,要進入調相,再來數息。
進入調相的方法,先把心放鬆,身體放鬆,觀想氣充滿全身,然後每個毛孔同時吸氣、吐氣。
證數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患數為麤,意不欲數。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隨。
數息數到不用刻意去數,數目也不會中斷,粗的妄念減少或消失,細的妄念還在,但不會干擾數息的心念,心安住於數息。
隨亦有二:一者修隨,二者證隨。
修隨者:捨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
把心念放在呼吸上。
證隨者:心既微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遍身入出,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覺隨為麤,心厭欲捨,如人疲極欲眠,不樂眾務。爾時,行者應當捨隨修止。
心念與吸呼結合為一。
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證止。
修止者: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寂其心,是名修止。
心念與吸呼結合之後,變得愈來愈細,細到幾乎感覺不到息的進出。
證止者: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行者!是時即作是念:「今此三昧,雖復無為寂靜,安隱快樂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復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屬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虛誑不實,我今不見不覺,應須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觀分別。
證欲界定:心念停住不動,周遭的情況仍然清清楚楚,偶爾有妄念起來,偶爾會覺察到呼吸,但不會受到干擾。當心念愈來愈集中,身體會很自然挺起來,稱為「有法持身」,坐多久都不會累,妄念被一股力量伏住。
證未到地定:隨妄念而起的分別 (24不相應行法) 消失了,身體感覺消失了,身心世界消失了。
入初禪、證止:得輕安喜樂。
觀亦有二:一者修觀,二者證觀。
修觀者:於定心中,以慧分別。觀於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剎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觀。
觀息,像空中風一般,吹過就沒了。
觀身,像芭蕉一般,從外向內一層一層剝開,剝到最後,裡頭是空的,沒有實體。
觀心,像流水一般,不斷地流動,但並沒有一個實體。
證觀者: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三十六物,及諸虫戶,內外不淨,剎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倒,是名證觀。觀相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折,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捨觀修還。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還亦有二:一者修還,二者證還。
修還者:既知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觀心者,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即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數、隨、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觀故。若從不觀心生,不觀心為滅生?為不滅生?若不滅生,即二心並,若滅法生,滅法已謝,不能生觀。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
數、隨、止,是「所觀的境」(境)。還,是試著探求「能觀的心」(智)。
證還相者: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折,反本還源,是名證還。行者當知: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不離境智縛,以隨二邊故,爾時當捨還門,安心淨道。
「所觀的境」(境)、「能觀的心」(智),都是虛妄不實,加以銷亡,回歸到本源。
淨亦有二:一者修淨,二者證淨。
修淨者: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淨。息分別垢,是名修淨。息取我垢,是名修淨。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
對於色受想行識,覺知自性是清淨的,因此自性生起的一切法,也是清淨的,不起妄想、分別、我執。
證淨者:如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三昧正受,心無依恃。證淨有二:一者相似證,五方便相似無漏道慧發。二者真實證,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真無漏慧發也,三界垢盡,故名證淨。
相似證:見到的並不是清淨的自性,而是第六意識的清淨現量、法塵境界。下座後,煩惱、習氣又回來了。
真實證:真正見到清淨的自性,生起了空性的智慧,能夠斷盡三界的煩惱。
復次:觀眾生空故名為觀,觀實法空故名為還,觀平等空故名為淨。復次:空三昧相應故名為觀,無相三昧相應故名為還,無作三昧相應故名為淨。復次:一切外觀名為觀,一切內觀名為還,一切非內非外觀名為淨。故先尼梵志言:非內觀故,得是智慧;非外觀故,得是智慧;非內外觀故,得是智慧;亦不無觀故,得是智慧也。
經文引自: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6/1917_001.htm
延伸閱讀
六妙門講記 - 作者釋繼程法師從實修的角度來講述,對於修持止觀的各種階段或遭遇的問題及對治方式,有滿詳細的說明。本書內容是根據釋繼程法師兩次以《六妙門》為課本的靜七的開示內容及之前發表過關於《六妙門》的論文整理而成。
六妙門 - 淨蓮法師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