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覺支 - 雜阿含經的說明

七覺支是指: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修習七覺支,可增長智慧,轉趣涅槃。

本篇說明修習、增長七覺支的方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四)[0189b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不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則起,已起貪欲蓋重生令增廣;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重生令增廣。未起念覺支不起,已起念覺支則退;未起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不起,已起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則退。
蓋: 覆蓋。指煩惱,因煩惱會覆蓋行者,使不得清淨信心,故稱為蓋。
「若比丘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滅;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不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斷。未起念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未起擇法精進捨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五)[0189b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五退法(五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退法。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是則退法。
五退法: 指五蓋,因五蓋能覆蓋行者使之退失清淨信心。
[七覺支]

若修習七覺支,多修習令增廣,是則不退法。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名不退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六)[0189c0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能羸智慧,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如此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

「若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為明、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一三)[0191a17]

......


「何等為七覺分說十四?有內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彼內法念住即是念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外法念住即是念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內法心念住: 對佛所說的教法能一心專注,以慧觀察。
外法心念住: 對外道的法也能以智慧觀察而一一對治。

「有擇善法、擇不善法。彼善法擇,即是擇法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不善法擇,即是擇法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精進斷不善法,有精進長養善法。彼斷不善法精進,即是精進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長養善法精進,即是精進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喜,有喜處。彼喜即是喜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喜處,亦即是喜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喜處: 所喜之境,即正法。
「有身猗息,有心猗息。彼身猗息,即是猗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心猗息,即是猗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定,有定相。彼定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定相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定相: 入定的相。
「捨覺支: 捨善法、捨不善法有捨善法,有捨不善法。彼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不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是名七覺分說為十四。」
捨善法: 對善法無貪、無瞋、無疑。捨,內心平等而無執著的意思。
捨不善法: 捨棄不善的法。
佛說此經已,眾多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一四)[0191c15]

......

[心微劣猶豫宜修擇法、精進]

佛告比丘:「......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猶豫,是時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
微劣猶豫: 懶散,萎靡不振。
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云何?比丘,此火寧熾燃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示、教、照、喜。

[起掉心猶豫宜修猗定捨]

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悼心:心浮動不安。
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住一心攝持。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燋炭,彼火則滅。如是,比丘,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喜,則非時,修猗、定、捨覺分,自此則是時,此等諸法內住一心攝持。

念覺分者,一切兼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一五)[0192a2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蓋、七覺分,有食、無食,我今當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何等為七覺支不食]

「譬如身依於食而得長養,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非不食。

「何等為念覺分不食?謂四念處不思惟,未起念覺分不起,已起念覺分令退,是名念覺分不食。
四念處: 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何等為擇法覺分不食?謂於善法選擇於不善法選擇,於彼不思惟,未起擇法覺分令不起,已起擇法覺分令退,是名擇法覺分不食。

「何等為精進覺分不食?謂四正斷,於彼不思惟,未起精進覺分令不起,已起精進覺分令退,是名精進覺分不食。
四正斷: 已生之惡令斷,未生之惡令不生,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令增長。
「何等為喜覺分不食?有,有喜處法,於彼不思惟,未起喜覺分不起,已起喜覺分令退,是名喜覺分不食。

「何等為猗覺分不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於彼不思惟,未生猗覺分不起,已生猗覺分令退,是名猗覺分不食。

「何等為定覺分不食?有四禪,於彼不思惟,未起定覺分不起,已起定覺分令退,是名定覺分不食。

「何等為捨覺分不食?有三界,謂斷界、無欲界、滅界,於彼不思惟,未起捨覺分不起,已起捨覺分令退,是名捨覺分不食。

斷界: 斷除九結(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九種煩惱)中除愛(貪)以外之其餘八種煩惱。
無欲界: 斷離貪欲煩惱,即斷除愛結。
滅界: 斷滅除九種煩惱外之其餘有漏法。

......

[七覺支以何為食]

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

[念以四念處思惟為食]

「何等為念覺分食?謂四念處思惟已,未生念覺分令起,已生念覺分轉生令增廣,是名念覺分食。

[擇法以思維擇善法、擇不善法為食]

「何等為擇法覺分食?有擇善法,有擇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擇法覺分令起,已生擇法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擇法覺分食。

[精進以思維四正斷為食]

「何等為精進覺分食?彼四正斷思惟,未生精進覺分令起,已生精進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精進覺分食。

[喜以思維喜、喜處為食]

「何等為喜覺分食?有,有喜處,彼思惟,未生喜覺分令起,已生喜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喜覺分食。

[猗以思維身心猗息為食]

「何等為猗覺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覺分令起,已生猗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猗覺分食。

[定以思維四禪為食]

「何等為定覺分食?謂有四禪思惟,未生定覺分令生起,已生定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定覺分食。

[捨以思維三界為食]

「何等為捨覺分食?有三界。何等三?謂斷界、無欲界、滅界。彼思惟,未生捨覺分令起,已生捨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捨覺分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一六)[0193a0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則退,所謂不正思惟。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正思惟。比丘,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一八)[0193b1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有七覺分。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我隨所欲,覺分正受。

決定而得: 只要去修習就一定會有所成就。
不勤而得: 不必特別勤奮修習就有所成就。
我隨所欲,覺分正受: 任何時候想進入任一覺分的正受都能隨心所欲。正受,此指起時知起,滅時知滅,沒時知沒,已起知已起,已滅知已滅。

若晨朝時、日中時、日暮時,若欲正受,隨其所欲,多入正受。譬如王大臣,有種種衣服,置箱簏中,隨其所須,日中所須、日暮所須,隨欲自在。如是,比丘,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隨意正受。我此念覺分,清淨純白,起時知起,滅時知滅,沒時知沒,已起知已起,已滅知已滅,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

尊者舍利弗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三四)[0196b2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如上。差別者:「若比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種果,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漏盡: 斷盡煩惱。
無餘涅槃: 解脫者的入滅;見、思二惑與所受五陰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是名無餘涅槃。
阿那含果: 聲聞乘四果中第三果之聖者,斷盡欲界的煩惱,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三五)[0196c0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三六)[0196c1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何等為七?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現法智證樂: 此生便以智慧證入涅槃。
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 一命終便斷盡五下分結,而得阿那含果。五下分結是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中般涅槃: 在中陰身時證入涅槃。
生般涅槃: 往生色界天後,不久就能斷除餘惑,證入涅槃。
無行般涅槃: 往生色界天後,不必勤修,久了自然會斷除餘惑,證入涅槃。
有行般涅槃: 往生色界天後,需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學才證入涅槃。
上流般涅槃: 先往生低階色界天,然後再到色究竟天(色界之頂)後,才能證入涅槃。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三七)[0196c2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覺分。何等為覺分?」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比丘尼:「七覺分者,謂七道品法。諸比丘,此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諸比丘白佛:「云何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專心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念覺分;方便修念覺分已,修習滿足,謂修念覺分已,於法選擇,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擇法覺分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如內身,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專心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念覺分,方便修念覺分已,修習滿足。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是名比丘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四一)[0197a2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不淨觀,多修習已,當得大果大福利。
不淨觀: 專注觀想自己肉體之汗、垢、膿、痰等不淨物或觀死屍隨時間變化的臭爛不淨與腐敗像。
云何修不淨觀?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不淨觀俱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七四二)[0197b0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隨死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隨死念: 常憶念其身在一切時候皆有可能死去,不一定要等到年老時。
云何比丘修習隨死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修隨死念俱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四七)[0198a1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無常想:思維、憶念諸行無常。
云何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口與無常想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得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想,如是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想、患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膖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一一經如上說。

無常苦想: 因為無常變異所以會引起身心的苦惱。
苦無我想: 因為苦而不得自在,所以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獨存、自在、具有主宰能力的實有者存在。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世間一切沒有什麼可樂貪的。
盡想: 止息,終止貪愛執著,讓身心得到安適。
斷想: 斷除煩惱等結縛。
無欲想: 不貪著色聲香味觸等境。
滅想: 滅除貪愛執著。
患想: 因愛貪而生起禍患。
食不盡想: 觀想死屍被蟲食啖情形。
空想: 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產生,故無實體存在。



出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