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因緣相應 (1/3)



(二八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結 (結: 煩惱) 所繫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則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如人種樹,初小軟弱,愛護令安,壅以糞土,隨時溉灌,冷暖調適,以是因緣,然後彼樹得增長大。

若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猶如種樹,初小軟弱,不愛護,不令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愛 → 取 → 有 → 生 → 老、病、死、憂、悲、惱、苦

(二八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縛心,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譬大樹根幹、枝條、柯葉、華果,下根深固,壅以糞土,溉灌以水,彼樹堅固,永世不朽。

若於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厭觀,心不顧念,無所縛著,識則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則純大苦聚滅。

猶如種樹,不隨時愛護令其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名色 → 六入處 → 觸 → 受 → 愛 → 取 → 有 → 生 → 老、病、死、憂、悲、惱、苦

(二八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病、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何法緣故生有?』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

「復思惟:『何法有故有?何法緣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

「又作是念:『取復何緣、何法有故有?何法緣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色味著、顧念、愛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復作是念:『何法無故無此老、病、死?何法滅故老、病、死滅?』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無生則無老、病、死,生滅故,則老、病、死滅。

「復作是念:『何法無故無生?何法滅故生滅?』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

「又復思惟:『何法無故有無?何法滅故有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

「又作是念:『何法無故取無?何法滅故取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所取法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彼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燈,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燈明未來不生、盡、磨滅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有 ← 取 ← 愛

老、病、死滅 ← 生滅 ← 有滅 ← 取滅 ← 愛滅

(二八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如上廣說。差別者:「譬如載樵十束、二十束、三十束、四十束、五十束、百束、千束、百千束,積聚燒然,作大火聚,若復有人增其乾草樵薪,諸比丘,於意云何?此火相續長夜熾然不?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世尊:「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味著、顧念、心縛著,增其緣取,取緣有,乃至純大苦聚集。

諸比丘,若彼火聚熾然,不增樵草。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火當滅不?

比丘答言:「如是,世尊。」

世尊:「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二八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老、死 ← 生 ← 有 ← 取 ← 愛 ← 受 ← 觸 ← 六入處 ← 名色 ← 識

識 → 名色 → 六入處 → 觸 → 受 → 愛 → 取 → 有 → 生 → 老、病、死、憂、悲、惱、苦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老、死滅 ← 生滅 ← 有滅 ← 取滅 ← 愛滅 ← 受滅 ← 觸滅 ← 六入處滅 ← 名色滅 ← 識滅 ← 行滅 ← 無明滅

無明滅 → 行滅 → 識滅 → 名色滅 → 六入處滅 → 觸滅 → 受滅 → 愛滅 → 取滅 → 有滅 → 生滅 → 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

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二八八)

尊者舍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云何?老死自作耶?為他作耶?為自他作耶?為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生緣故有老死。」

復問:「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

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非他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非他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二八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於厭患、離欲、背捨。所以者何?

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

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

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身繫我、我所,不可於繫我、我所。所以者何?

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

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 (像是 temporary memory access 及 register allocation & spill/fill)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亦滅止、清涼、息沒。

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彼捨觸滅,彼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

彼如是思惟:『此受觸生、觸樂、觸縛,彼彼觸樂故,彼彼受樂,彼彼觸樂滅,彼彼受樂亦滅止、清涼、息沒。』

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二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色身生厭、離欲、背捨……彼捨觸滅,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上廣說。

差別者:「譬如兩木相磨,和合生火;若兩木離散,火亦隨滅。如是諸受緣觸集,觸生觸集,若彼彼觸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觸集滅故,彼彼受集亦滅止、清涼、息沒。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解脫,我說彼於苦得解脫。」

(二九一)

佛告阿難:「善哉,諦聽,當為汝說。此諸比丘取內觸法 (對內在五蘊之緣的探究與思惟),應如是思惟:『若眾生所有種種眾苦生,此何因、何集、何生、何觸?』作如是取時,當知此苦億波提 (億波提: 巴利文 upadhi,又作「優波提」,即「有依」、「所依」、「生之要素」)、億波提集、億波提生、億波提轉。

復次,比丘內觸法,又億波提何因、何集、何生、何觸?彼取時當復知億波提因、愛集、愛生、愛觸。

復次,比丘取內觸法,當復知何因、何集、何生、何觸。如是取時當知世間所念諦正之色,於彼愛生而生、繫而繫、住而住。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所念諦正之色,作常想、恒想、安隱想、無病想、我想、我所想而見,則於此色愛增長;愛增長已,億波提增長,億波提增長已,苦增長;苦增長已,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不解脫苦。

譬如路側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陽春之月,諸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欲飲。有人語言:『士夫,此是清涼池,色香味具足,然中有毒,汝等勿飲。若當飲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而彼渴者不信而飲,雖得美味,須臾或死,或近死苦。』

如是,沙門婆羅門見世間可念端正之色,作常見、恒見、安隱見、無病見、我、我所見,乃至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端正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彼愛則離,愛離故億波提離,億波提離故則苦離,苦離故則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離。

譬如路側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陽春之月,諸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欲飲,有人語言:『此水有毒!汝等勿飲,若當飲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

彼則念言:『此水有毒,若當飲者,或令我死,或近死苦,我且忍渴,食乾麨飯,不取水飲。』

如是,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乃至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故,阿難,於此法如是見、如是聞、如是覺、如是知,於過去、未來亦如此道。如是觀察。」

苦 ← 億波提 ← 愛 ← 色

於世間可念端正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 愛離 → 億波提離 → 苦離 →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離

(二九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因、取集、取生、取觸。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彼取因、愛集、愛生、愛觸。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則思量彼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愛因、受集、受生、受觸。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受因、觸集、觸生、觸緣。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彼六入處滅無餘,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觸。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

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名色因、識集、識生、識觸。彼識欲滅無餘,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識因、行集、行生、行觸,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彼行欲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

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 (生命將結束臨終時的感受),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

苦 ← 取 ← 愛 ← 受 ← 觸 ← 六入處 ← 名色 ← 識 ← 行 ← 無明

(二九三)

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

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矇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 (無為: 無造作的; 非因緣生, 亦非因緣滅. 涅槃是無為法)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無明 → 行 → 識 → 名色 → 六入處 → 觸 → 受 → 愛 → 取 → 有 → 生 → 老、死、憂、悲、惱、苦

(二九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 (識身: 指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此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若黠慧者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如是內有識身,外有名色,此二緣生六觸入處,六觸所觸故,智者生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何等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愚夫、黠慧,彼於我所修諸梵行者,有何差別?」

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演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此愚癡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若黠慧者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斷,愛緣盡;無明斷,愛緣盡故,身壞命終,更不復受;不更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彼身壞命終,更不復受;更不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於我所修諸梵行,種種差別。」

(二九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謂六觸入處,本修行願 (本修行願: 以往所作業)受得此身。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有此六識身 (識蘊: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觸身 (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六受身 (受蘊: 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六想身 (想蘊: 眼觸生想、耳觸生想、鼻觸生想、舌觸生想、身觸生想、意觸生想)六思身 (行蘊: 眼觸生思、耳觸生思、鼻觸生思、舌觸生思、身觸生思、意觸生思)。所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

謂此無故,六識身無,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無,謂此無故,無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若多聞聖弟子於世間集、世間滅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入,是名聖弟子招此善法、得此善法、知此善法、入此善法,覺知、覺見世間生滅,成就賢聖出離、實寂、正盡苦,究竟苦邊。

所以者何?謂多聞聖弟子世間集滅如實知,善見、善覺、善入故。」

(二九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

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

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

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二九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清淨,梵行清白,所謂大空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大空法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

緣生老死者,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 (命即是身: 靈魂即是肉體,兩者不可以分離)。』或言:『命異身異 (命異身異: 靈魂是一回事,肉體是另一回事,兩者可以分離)。』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緣無明故有行。

(二九八)

此經了說明十二因緣各支的定義.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緣行識者,云何為?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緣識名色者,云何?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緣觸受者,云何為?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緣受愛者,彼云何為?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緣愛取者,云何為?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緣取有者,云何為?三有——欲有 (欲界之生死果報)、色有 (色界之生死果報)、無色有 (無色界之生死果報)

緣有生者,云何為?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

云何為?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

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是名緣起義說。」

(二九九)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三○○)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慶慰,慶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自作自覺 (自作自覺: 造業者與受報者完全等同) 耶?」

佛告婆羅門:「我說此是無記,自作自覺,此是無記。」

「云何?瞿曇,他作他覺 (他作他覺: 造業者是一,受報者是另一個) 耶?」

佛告婆羅門:「他作他覺,此是無記。」

婆羅門白佛:「云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云何?」

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三○一)

爾時,尊者[足散]陀迦旃延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

佛告[足散]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所觸 (為取所觸: 被執取所束縛);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

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三○二)

阿支羅迦葉白佛言:「云何?瞿曇,苦自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作者,此是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他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苦自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他作,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佛告迦葉:「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無因作者?瞿曇,所問苦自作耶?」答言:「無記。」「他作耶?自他作耶?非自非他無因作耶?」答言:「無記。」「今無此苦耶?」

佛告迦葉:「非無此苦,然有此苦。」

迦葉白佛言:「善哉,瞿曇,說有此苦,為我說法,令我知苦見苦。」

佛告迦葉:「若受即自受者,我應說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復與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說,若不因自他,無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說。離此諸邊,說其中道,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

時,阿支羅迦葉辭世尊去不久,為護犢牸牛 (護犢牸牛: 護子牛的母牛) 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

爾時,世尊為阿支羅迦葉授第一記 (第一記: 阿羅漢)

(三○三)

玷牟留外道出家即問:「沙門瞿曇,苦樂自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自作者,此是無記。」

復問:「沙門瞿曇,苦樂他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他作者,此是無記。」

復問:「瞿曇,苦樂為自他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自他作者,此是無記。」

復問:「瞿曇,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此是無記……」廣說如上阿支羅迦葉經,乃至世尊為玷牟留外道出家授第一記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CBETA: 雜阿含經 第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