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The effect and method of meditation


(Image via Victor Tongdee)

緣起


應淨心社社長邀約,將在社團聚會中講述,而準備了此份內容,主題是「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The effect and method of meditation)。

感謝魏孝丞Heawen Chou邱大剛Hank Wang對此內容給予的建議。

禪修的定義


「禪修」 : 為了達到「禪定」而作的修行。
又被稱為「靜坐」或「打坐」。
英譯為 meditation.
「禪定」
禪: 禪那(梵語: Dhyāna)的簡稱
定: 三昧(梵文:समाधि samādhi),漢譯「定」

梵文: समाधि Samādhi 
又譯:三昧、三摩地、三摩提、止、定。 
令心專注於一對象,而達到不散亂的狀態。

梵文 ध्यान dhyāna
巴利文 झान jhāna 
日文 禅 (ぜん)
英文 zen  
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 (止),以慧對它進行觀察與思索 (觀)。
有四種狀態: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定、禪、禪修」的關聯性
定、禪: 心的狀態
禪修: 為了達到禪、定所作的修行

禪修的效用

身體/生理層面的效用
提升免疫力 
促進健康 
促進放鬆反應 (relaxation response) – 降低新陳代謝速率、降低心跳速率、降低呼吸 速率、降低血壓 
抒緩疼痛 
降低睡眠需求
心理/大腦層面的效用
提升覺察力 
提升專注力 
提升認知的精準度及細緻度 
保持在平靜、客觀的狀態 
降低焦慮、沮喪 
降低壓力 
精神層面的效用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一四)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 (斷「身見、戒取、疑」三結, 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生七次後就能涅槃)
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 (斷「身見、戒取、疑」三結,貪瞋癡薄, 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一次後就能涅槃)
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 (斷「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五下分結, 不再生於人間, 將在天界證得涅槃),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 

禪修的方法 - 安那般那念


安那般那念


安那般那
巴利文 ānāpāna 
又譯安般、阿那波那。 
指「出息、入息」,即「呼、吸」。
安那般那念
巴利文 ānāpāna-sati 
英譯: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指「觀出入息」。

「安那般那念」的作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
根門: 指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

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 
五蓋:貪欲、瞋恚、惛眠、掉舉、疑五種覆蓋善心的煩惱。
[身念處]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內息:吸氣。外息: 呼氣。
息長、息短
知道呼吸的長短。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一切身入(出)息: 入(出)息的長度──初、中、後的一切過程,同時包括了息的特性、存在狀態等。
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一切身行息入(出)息: 身行逐漸安靜、輕安。透過專念、注意,學習對於粗身行漸次安息、安靜、輕安,進而覺知較細的出入息。
初學者專心於練習身念處即可,若有進一步的體會,再往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循序練習。

[受念處]

覺知

覺知

覺知心行
心行: 感受。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心行息入(出)息:入(出)息時覺知到感受的平息。
[心念處]

覺知

覺知心悅

覺知心定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覺知心解脫入(出)息: 入(出)息時覺察到心已遠離五蓋煩惱。
[法念處]

觀察無常

觀察

觀察無欲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有助於修行「安那般那念」的五種方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

(1) 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在家居士可受持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2) 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3) 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4) 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初夜: 18:00-21:00, 後夜: 03:00-06:00
(5) 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鬧,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正確的知見


世間正定、出世間正定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七八五)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世間正定: 可往生人、天,但仍有煩惱]

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出世間正定: 可超脫三界,徹底滅除煩惱]

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 (四聖諦: 苦、集、滅、道),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如實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


雜阿含經卷第一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實觀六入處無常、苦、空、非我


雜阿含經卷第八(一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

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

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說。

五十陰魔


在禪定中,可能會觀察到各種五蘊 (色、受、想、行、識) 的境界,每蘊各略說十種境界,共有五十種境界。

這些境界是虛幻無常的,不要誤以為證果,否則會遭魔擾。

「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 《楞嚴經》第 9 卷、第 10 卷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有些道場把氣動、見到光當作是殊聖的境界而去追求、執著,顯然偏離了正法。

參閱: 《五十陰魔》,果煜法師。

建議的學習禪修的道場


法鼓山:初級禪訓班、禪坐共修、禪一、禪二、禪七。

法鼓山竹科禪修園: : 禪修指引、八式動禪、動禪共修、初階禪訓班、初階禪坐共修、禪坐共修、禪一。

延伸閱讀


坐禪的功能,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

內觀基礎, 馬哈希法師

投影片版本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禪定

維基百科: 三昧

佛光大辭典:

維基百科: 禪那

佛光大辭典:

Wikipedia: Research on meditation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阿那般那

Wikipedia: ānāpāna-sati

延伸閱讀


[閱讀筆記] 情緒形態的大腦運作機制 -- 如何影響你的思考、感受及生活,以及改變情緒形態的有效方式

馬哈希都會一日禪 @ MBSC 台北教育中心

中級1禪訓 @ 法鼓山天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