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的主題是「八正道」、「安那般那念」及「戒定慧三學」。
聖道分相應 (2/2)
雜阿含 797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沙門:巴利文(samana)的音譯,意指勤修佛道以息滅煩惱。原為出家修行者之通稱,後轉為專指佛弟子。何等為沙門法?
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為沙門果?
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何等為須陀洹果?
須陀洹: 斷身見(執著於五陰有「我」的見解)、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投生七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初果,又稱為預流果。謂三結斷。
三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斷除三結,即為初果聖者。何等為斯陀含果?
斯陀含:斷身見、戒取、疑,貪、瞋、癡薄的聖人,最多投生至天界再投生人間,往返一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第二果,又稱為一來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
何等為阿那含果?
阿那含: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的聖人,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第三果,又稱為不還果。
謂五下分結盡。
五下分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貪欲、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這一世結束後就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何等為阿羅漢果?
阿羅漢:斷盡煩惱、不再輪迴的四果聖人。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798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沙門、沙門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沙門法?
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為沙門?
謂成就此法者。
何等為沙門義?
沙門義:出家修行的目標。謂貪欲永斷,瞋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799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有沙門果。
何等為沙門果?
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00 經
如是婆羅門法、婆羅門、婆羅門義、婆羅門果。
婆羅門: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在這裡泛指修行人。梵行法、梵行者、梵行義、梵行果亦如上說。
梵行:清淨的修行。
安那般那念相應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安那般那念相應
學相應 (1/2)
雜阿含 816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
三學:戒、定、慧三種修學。又作「三增上學」。
何等為三?
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謂增上慧學。」
增上戒學:有助益的戒律的修學。
增上意學:有助益的禪定的修學。又譯為增上定學、增上心學。
增上慧學:有助益的智慧的修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三學具足者, 是比丘正行,
增上戒心慧, 三法勤精進,
勇猛堅固城, 常守護諸根。
如晝如其夜, 如夜亦如晝,
如前如其後, 如後亦如前,
如上如其下, 如下亦如上。
無量諸三昧, 映一切諸方,
是說為覺跡, 第一清涼集,
捨離無明諍, 其心善解脫,
我為世間覺, 明行悉具足,
正念不忘住, 其心得解脫,
身壞而命終, 如燈盡火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17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亦復有三學。何等為三?
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何等為增上戒學?
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
波羅提木叉:為音譯,指佛陀制訂的戒條,持守之可逐漸解脫煩惱。義譯為「從解脫」、「別解脫」。
律儀:遵守法則;約束舉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自制」。
何等為增上意學?
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爾時,世尊即說偈,如上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18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比丘增上戒學,非增上意、增上慧學。
有增上戒、增上意學,非增上慧學。
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增上戒、增上意修習滿足。
戒 → 定→ 慧
如是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無上慧壽而活。」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19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二百五十戒,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令彼自求學者而學,說三學,能攝諸戒。
修多羅:契經;佛經。「修多羅」是音譯,原義為「線」,比喻佛經能貫穿法義、使法義不散失。
何等為三?
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20 經
此經說明戒、定、慧和初果 (須陀洹果)、三果 (阿那含果)、四果 (阿羅漢) 的關聯性。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增上戒學?
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
彼彼分:那些。
以戒為主修,定慧為輔修。
所以者何?
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
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因持戒清淨而成就清靜的修行、因持戒清淨而幫助了清淨的修行、因持戒清淨使得清淨的修行可以持之以恆。
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持戒堅定不動搖、有如戒師常在身邊、時常能夠持戒清淨。
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
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學增上戒。
何等為增上意學?
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
以戒定為主修,慧為輔修。
如是知、如是見,斷於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生般涅槃:往生色界天後,不久就能斷除餘惑,證入涅槃。
何等為增上慧學?
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
同時以戒定慧為主修。
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心從欲界之煩惱解脫、心從有情生命的存在之煩惱解脫、心從無明煩惱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21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二百五十戒,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若彼善男子自隨意所欲而學者,我為說三學。若學此三學,則攝受一切學戒。
何等為三?
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何等為增上戒學?
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
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恚、癡薄,成一種子道。
一種子道:字意為「一有種子」,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後涅槃。果位之一,相當於「阿那含向」。
彼地未等覺者,名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覺者,名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名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
家家:字意為「從一良家到另一良家往生者」,從人間生於天界,又從天界生於人間。果位之一,相當於「斯陀含向」。
七有: 於天界與人間投生七次後涅槃。果位之一,相當於「須陀洹果」。
隨法行: 以智慧思維佛法,如理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
隨信行: 根據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
何等為增上意學?
是名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學,乃至受持學戒。
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斷五下分結:阿那含果,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後涅槃。
斷此五下分,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
中般涅槃:在往生色界天中,於中陰身時證入涅槃。
生般涅槃:五類第三果聖者之一,此類聖者在往生色界天後不久就證入解脫涅槃的第四果。
無行般涅槃:往生色界天後,不必勤修,久了自然會斷除餘惑,證入涅槃。
有行般涅槃:往生色界天後,需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學才證入涅槃。
上流般涅槃:先往生低階色界天,然後再到色究竟天(色界之頂)後,才能證入涅槃。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22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者,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
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等受學戒,令三學修習滿足。
等受:平等受持,即完全地修持。
何等為三?
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何等為增上戒學?
是比丘戒為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戒學;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
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何等為增上意學?
是比丘定滿足,三昧滿足,少於慧,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乃至受持學戒。
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
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
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23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住,滿足三學。
何等為三?
謂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
何等為增上戒?
是比丘戒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
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一種子道。
若彼地未等覺者,得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得須陀洹,彼地未等覺者,得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得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
何等為增上意學?
是比丘戒滿足、定滿足、少於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
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
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
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是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24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學。
何等為二?謂上威儀學、上波羅提木叉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者學戒時, 直道隨順行,
專審勤方便, 善自護其身,
得初漏盡智, 次究竟無知,
得無知解脫, 知見悉已度。
成不動解脫, 諸有結滅盡,
彼諸根具足, 諸根寂靜樂,
持此後邊身, 摧伏眾魔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25 經
學戒有助於:
1. 增長智慧: 持戒時,需要時時以智慧觀察所處的情境,因此有助於增長智慧。
2. 解脫煩惱: 持戒有助於不執著於欲望、貪愛,因此有助於解脫煩惱。
3. 增長念力: 持戒時,需要隨時注意、觀察自己的起念動念及行為,因此有助於提升注意力、專注力、覺察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學戒多福利,住智慧為上,解脫堅固,念為增上。
若比丘學戒福利,智慧為上,解脫堅固,念增上已,令三學滿足。
何等為三?
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戒隨福利, 專思三昧禪,
智慧為最上, 現生之最後,
牟尼持後邊, 降魔度彼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26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何等為學戒隨福利?
謂大師為諸聲聞制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漏,未來得正對治,令梵行久住。
攝僧:管理僧眾。
如大師已為聲聞制戒,謂攝僧,乃至梵行久住。如是如是學戒者,行堅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學戒,是名比丘戒福利。
何等智慧為上?
謂大師為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若安慰、若安樂、若安慰安樂。
如是如是大師為諸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安慰安樂。
如是如是於彼彼法、彼彼處,智慧觀察,是名比丘智慧為上。
何等為解脫堅固?
謂大師為諸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安慰安樂。
如是如是說彼彼法。如是彼處如是彼處得解脫樂,是名比丘堅固解脫。
何等為比丘念增上?
未滿足戒身者,專心繫念安住,未觀察者,於彼彼處智慧繫念安住,已觀察者,於彼彼處重念安住,未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已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是名比丘正念增上。」
學戒,為了不犯戒,會隨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因此有助於注意力的專注以及觀察力的敏銳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戒隨福利, 專思三昧禪,
智慧為最上, 現生最後邊,
牟尼持後邊, 降魔度彼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尸婆迦修多羅,如後,佛當說。
如是阿難陀比丘及異比丘所問、佛問諸比丘三經,亦如上說。
雜阿含 827 經
本經以農夫耕田不會想著當天收成,時間到了,自然能夠生成,譬喻修習戒定慧,不要想著立刻就能夠解脫煩惱,持續修習,時間到了,自然能夠成就。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種作田,隨時善作。
田夫:農夫。
作田:種田應做的工作。
隨時善作:隨著時節作適當的農務。
何等為三?
謂彼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
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隨著合適的時節耕田、隨著合適的時節灌溉、隨著合適的時節播種。
彼田夫隨時耕磨、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
諸比丘,然彼長者耕田、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長、果實、成熟,若明日、若復後日。』
而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熟。
如是,比丘於此三學隨時善學?
謂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若明日、若後日。』
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後日,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彼已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隨彼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譬如,比丘,伏雞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
伏雞:孵卵的母雞。
隨時消息,冷暖愛護:順應當時的情況給予照顧,讓卵保持在適宜的溫度下。
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瓜刮,令其兒安隱得生。』
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
如是,比丘善學三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28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驢隨群牛而行,而作是念:『我作牛聲。』
然其彼形亦不似牛,色亦不似牛,聲出不似,隨大群牛,謂己是牛,而作牛鳴,而去牛實遠。
如是,有一愚癡男子違律犯戒,隨逐大眾,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
而不學習勝欲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隨逐大眾,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實去比丘大遠。」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同蹄無角獸, 四足具聲口,
隨逐大群牛, 常以為等侶。
形亦非牛類, 不能作牛聲,
如是愚癡人, 不隨繫心念。
於善逝教誡, 無欲勤方便,
懈怠心輕慢, 不獲無上道。
如驢在群牛, 去牛常自遠,
彼雖隨大眾, 內行常自乖。」
乖:違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829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跋耆聚落,尊者跋耆子侍佛左右。
跋耆: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摩揭陀國的北方,當今印度東北部,是由八個種族組成的聯邦共和國,首都是毘舍離。也是中印度北部的種族名。又譯為拔耆、跋祇、跋闍。
爾時,尊者跋耆子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佛說過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令諸族姓子隨欲而學。
族姓子:原義為婆羅門大族的子弟,引申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譯為「善男子」。
隨欲而學:根據此句及下一句經文的比對,疑為「隨學而學」之訛誤。
然今,世尊,我不堪能隨學而學。」
隨學而學:依著各個學處而修學。
佛告跋耆子:「汝堪能隨時學三學不?」
隨時學三學: 時時刻刻學習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跋耆子白佛言:「堪能,世尊。」
佛告跋耆子:「汝當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隨時精勤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不久當得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尊者跋耆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跋耆子受佛教誡、教授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CBETA: 雜阿含經 第2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