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大策法師說明禪修的態度: 不期望、不分析、不比較、不判斷、不擔憂。
行禪 50 分鐘。
坐禪 50 分鐘。
午齋。
午休。
行禪 50 分鐘。
坐禪 50 分鐘。
行禪 50 分鐘。
坐禪 50 分鐘。
功課: 睡覺時手放在腹部,觀察腹部的起伏。
Day 2
大策法師講述禪修的一些重要觀念。
想使事物生起是貪欲;
排斥那正在生起的是瞋恨;
不知道那正在生起滅去的是愚癡。
你不應該拒絕或遺漏目標 -- 對於觀照心所覺察的任何目標,你都必須要對、了知及觀照它,包括該目標之後引生的種種煩惱,亦需持續觀照、去除。
在初學時,只能觀察到現象的存在;純熟後,能夠觀察到現象的生起、存在、消失。
觀察腹部時,腹部的移動、形態,是概念法。
腹部的地 (硬、重)、水 (軟、滑)、火 (熱)、風 (流動) 等性質,是實相法。
面對腿痛時,仍保持正念,如此可幫助到臨終時亦能保持正念。
五禪支
尋 vitakka: 心導向目標
伺 vicara: 心停留在目標;持續摩擦、考察目標
喜 piti: 輕安
樂 sukha: 寂止
一境性 egakkhata: 心境合一
當正念已有一定程度,達到生滅隨觀智時,如果觀察到目標出現得非常迅速,不需要一一標記,一段時間標記一次即可。
五禪支對治五蓋
尋: 對治「昏沉」、「睡眠」
伺: 對治「疑」 (對法的懷疑)
喜: 對治「瞋」
樂: 對治「掉舉」、惡作 (妄想、傷害人的心)
一境性: 對治「貪」 (對名、利、權力、色身等的貪着)
每次下座後可紀錄打坐時的發現。
要如理作意。
舉例來說,打坐時聽到引磬聲時,不要急著下座,要標記「聽到」、「聽到」,慢慢睜開眼睛,觀察眼睛如何睜開的,從上到下慢慢移動。
在打坐中可觀察三共相 - 無常、苦、無我。
行禪 50 分鐘。
坐禪 50 分鐘。
午齋。
午休。
行禪 50 分鐘。
坐禪 50 分鐘。
行禪 50 分鐘。
坐禪 50 分鐘。
討論、提問。
在第二天的第二柱香,能夠持續較長的時間觀察目標而不被妄念拉走。
面對腿痛時,以死觀提醒自己,於是能夠撐到下座而不移動身體。
Q: 日常生活中如何維持正念?
A: 大師父的回答是先閉關兩個月再說。意指要有密集正念的經驗,談這個議題才有意義,否則只是口頭禪。大師父來台時,觀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具足威儀,緩慢而穩定的行動,可看出時時保持著正念。
Q: 如何面對痛? 痛時可改變姿勢嗎?
A: 大師父的回答是儘量不要改變姿勢,若非調整姿勢不可,只能移動 3 公分。
地點: MBSC 台北教育中心 (台北市辛亥路一段七巷四號1樓)
延伸閱讀
馬哈希都會一日禪 @ MBSC 台北教育中心
何謂毗婆舍那與簡單的毗婆舍那
打坐專用坐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