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說明,有四種食物可以滋養眾生: 物質食物、觸、意念、識。
觀察並徹底理解這四種食物,可斷五欲、三受、三愛、名色,達到涅槃。
作法如下所述。
佛弟子看待「物質食物」,不應貪著其味,應視之為超脫生死洪流的過程中為了維持生命所不得不食用。
如此能夠徹底理解「物質食物」,從而能夠斷除「五欲」 (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而起的欲望),不再生欲界。
佛弟子看待「觸」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三者接觸),應視之為皮被剝掉的牛,受到蟲子啃噬身體。
如此能夠徹底理解「觸」,從而能夠斷除「三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此所有必須作的已經做完,達到涅槃。
佛弟子看待「意念」 ,應視之為火坑,若墮入其中必死無疑,希求遠離。
如此能夠徹底理解「意念」,從而能夠斷除「三愛 」(欲界眾生的渴愛、色界眾生的渴愛、無色界眾生的渴愛),如此所有必須作的已經做完,達到涅槃。
佛弟子看待「識」 (精神作用),應視之為被刺三百矛而感到苦痛。
如此能夠徹底理解「識」,從而能夠斷除「名色」 (認知的對象。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認知的對象為色蘊-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意識認知的對象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法塵),如此所有必須作的已經做完,達到涅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
云何為四?
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麤摶食: 物質的食物。長養「色陰」。 麤: 音ㄘㄨ,同「粗」。摶: 音ㄊㄨㄢˊ,捏聚搓揉成團,印度人以手抓飯而食。
細觸食: 「根、境、識」三者接觸而生喜樂、長養身心。長養「受陰」。 舉例來說,美食包含了「眼見色、鼻嗅香、舌嚐味」三種觸食。
意思食: 以思考、意志而維繫生命。長養「想陰」、「行陰」。 舉例來說,受到朋友的背叛感到憤怒與失望而想要報復;對事物的渴求。
識食: 有識陰的識知、覺知作用,而滋益身心。長養「識陰」。 舉例來說,專業知識的學習。
云何比丘觀察摶食?
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野嶮道難處,糧食乏盡,飢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
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
云何?比丘!
彼人夫婦共食子肉,寧取其味,貪嗜美樂與不?」
答曰:「不也,世尊!」
復問:「比丘!彼強食其肉,為度曠野嶮道與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凡食摶食,當如是觀。
如是觀者,摶食斷知。
斷知: 南傳作「遍知」,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完全地理解」(is fully understood),並引註釋書的解說,「遍知」包含1.辨別食物衝擊舌頭生起的觸、受、想、思、識,並如實看到其逆、順緣起的「知的遍知;所知遍知」,2.隨觀其無常、苦、無我、厭、離貪、滅、斷念(定棄)的「衡量遍知;仔細檢查的遍知」,3.切斷對其之欲與貪的「捨斷的遍知」。 (莊春江阿含辭典)
摶食斷知已,於五欲功德貪愛則斷。
五欲: 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
五欲功德貪愛則斷: 南傳作「五種欲的貪被遍知」,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對五束感官快樂的慾望被完全地理解」(lust for the five cords of sensual pleasure is fully understood),並引註釋書的解說,「五種欲的貪被遍知」包括:1.從舌根生起的渴愛,與從其它五根生起的渴愛是相同的之「單一遍知」。2.只一口食物放進鉢裡就能生起「全部五種欲的貪」之「一切遍知」。3.食物是生起「五種欲的貪」之根源的「根源遍知」,因為當飽食(well fed)後,各種欲與貪就能蓬勃發展(thrive)。 (莊春江阿含辭典)
五欲功德貪愛斷者,我不見彼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結使而不斷者,有一結繫故,則還生此世。
云何比丘觀察觸食?
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若依於地,地蟲所食,若依於水,水蟲所食,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
如是,比丘,於彼觸食,當如是觀。
如是觀者,觸食斷知。
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
三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三受則斷: 南傳作「三受被遍知」,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三種感受被完全地理解」(the three kinds of feeling are fully understood),並引註釋書說,感受的根源是「觸」,而且是被當作認識五蘊的起始點。 (莊春江阿含辭典)
三受斷者,多聞聖弟子於上無所復作,所作已作故。
所作已作: 南傳作「應該作的已作」,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所有必須作的已經做完」(what had to be done has been done),或「已經完成他的任務」(has done his task, AN.3.58),或「任務已經完成」(Done is the task, AN.4.4)。 (莊春江阿含辭典)
云何比丘觀察意思食?
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無煙無炎,時有士夫聰明黠慧,背苦向樂,厭死樂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無煙無炎,行來當避,莫令墮中,必死無疑。』
作是思惟,常生思願,捨遠而去。
觀意思食,亦復如是。
如是觀者,意思食斷。
意思食斷者,三愛則斷。
三愛: 欲界眾生的渴愛、色界眾生的渴愛、無色界眾生的渴愛;人命終時,起三種之貪愛,一境界愛,二自體愛,三當生愛。
三愛: 南傳作「三類渴愛」,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三類渴愛」(the three kinds of craving ),並引註釋書說,三類渴愛指「欲樂的渴愛(欲愛)、有的渴愛(有愛)、虛無的渴愛(無有愛)」,渴愛是根源於意思(craving is the root of mental volition)。 (莊春江阿含辭典)
三愛斷者,彼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諸比丘!云何觀察識食?
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劫盜,縛送王所……如前須深經廣說。
須深經: 雜阿含 347 經。
以彼因緣,受三百矛苦覺,晝夜苦痛。
觀察識食,亦復如是。
如是觀者,識食斷知。
識食斷知者,名色斷知。
名色斷知者,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CBETA: 雜阿含經 第 15 卷
生命的四食, by 向智尊者
(photo via Joshua Rappene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