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上半卷 因緣相應 (3/3) 食相應 諦相應 (1/2)

因緣相應 (3/3)


雜阿含 365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見法般涅槃

云何如來說見法般涅槃?」

見法般涅槃: 當生證得解脫涅槃。另譯為「現法涅槃」、「現法般涅槃」。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善哉,世尊!唯願為說見法般涅槃,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云何比丘得見法般涅槃?」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若有比丘於老、病、死,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比丘得見法般涅槃。」

厭: 菩提比丘長老在《中部》英譯為「(由沈迷中)清醒」(disenchant, disenchantment),但在《相應部》則英譯為「(經驗)厭惡;(經驗)反感」(experiences revulsion),在《增支部》中又改回「(由沈迷中)清醒」(disenchant)。 (莊春江阿含辭典)

離欲: 南傳對應經典作「離貪」。 (莊春江阿含辭典)

滅: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停止」(cessation)。 (莊春江阿含辭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66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間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滅自沒,而彼眾生於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

毘婆尸佛: 過去七佛中,第一位的佛名。

即自觀察:『何緣有此老死?』如是正思惟觀察,得如實無間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緣生故有老死。』

正思惟: 南傳作「如理作意」,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周密的注意」(careful attention)。

無間等: 南傳作「現觀」,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突破」(breakthrough),或「穿透;洞察」(penetration, MN)。

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此生?』尋復正思惟,無間等起知:『緣有故有生。』

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有?』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有取故有有。』

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取?』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觀察:『取法味著顧念,緣觸愛所增長。』

取法味著顧念,緣觸愛所增長: 執取,貪著滋味而愛顧、眷念,由於六觸所緣生的愛而增長。

當知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譬如緣油炷而然燈,彼時時增油治炷,彼燈常明,熾然不息……」如前來歎譬、城譬廣說。

來歎譬: 即《雜阿含經》卷十二第 288 經

城譬: 即《雜阿含經》卷十二第 287 經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皆如是說。

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 過去七佛中,第二至六位的佛名,第七位即是「釋迦牟尼佛」。

雜阿含 367 經 - 比丘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因緣相應 367 經 - 比丘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

雜阿含 368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

無量: 各種有助於觀慧的入手處。

三摩提: 心定於一處 (或一境) 而不散亂。

繫念: 將心念繫於一處而沒有雜念。

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已,如是如實顯現

無量三摩提: 止。

如實顯現: 觀。

云何如實顯現?

老死如實顯現,乃至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是如實顯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69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

結跏趺坐: 禪坐時,兩足盤於腿上之坐法。

彼毘婆尸佛正坐七日已,從三昧覺,說此偈言:

三昧: 心定於一處 (或一境) 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提」、「三摩地」,義譯為「等持」。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因緣生法。
若知因生苦,  知諸受滅盡,
知因緣法盡,  則知有漏盡。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有因生苦。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諸受滅盡。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因緣法盡。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盡諸有漏。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普照諸世間,  如日住虛空。
破壞諸魔軍,  覺諸結解脫。』」

梵志: 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

雜阿含 370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欝毘羅尼連禪河側大菩提所,不久當成正覺,往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正身、正念……如前廣說。

食相應


雜阿含 371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

何等為四?

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麤摶食: 物質的食物。長養「色陰」。 麤: 音ㄘㄨ,同「粗」。摶: 音ㄊㄨㄢˊ,捏聚搓揉成團,印度人以手抓飯而食。

細觸食: 「根、境、識」三者接觸而生喜樂、長養身心。長養「受陰」。

意思食: 以思考、意志而維繫生命。長養「想陰」、「行陰」。

識食: 有識陰的識知、覺知作用,而滋益身心。長養「識陰」。

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謂此諸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觸

此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謂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

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謂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觸。

此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謂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

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如是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食滅,食滅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六入處 → 觸 → 受 → 愛 → 取 / 食 → 有 →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72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

何等為四?

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時,有比丘名曰頗求那,住佛後扇佛,白佛言:「世尊!誰食此識?」

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食識者,我若言有食識者,汝應作是問。

我說識是食,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識食?』

我則答言:『能招未來有,令相續生,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

頗求那復問:「為誰觸?」

為誰觸: 南傳作「誰觸了呢」,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誰作接觸」(who makes contact)。 (莊春江阿含辭典)

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觸者,我若言有觸者,汝應作是問:『為誰觸?』汝應如是問:『何因緣故生觸?』我應如是答:『六入處緣觸,觸緣受。』」

復問:「為誰受?」

為誰受: 南傳作「誰感受呢?」。 (莊春江阿含辭典)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應問:『為誰受?』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受?』我應如是答:『觸緣故有受,受緣愛。』」

復問:「世尊!為誰愛?」

為誰愛: 南傳作「誰渴愛呢?」。 (莊春江阿含辭典)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愛者,我若說言有愛者,汝應作是問:『為誰愛?』汝應問言:『何緣故有愛?』我應如是答:『緣受故有愛,愛緣取。』」

復問:「世尊!為誰取?」

為誰取: 南傳作「誰執取呢?」。 (莊春江阿含辭典)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言有取者,我若說言有取者,汝應問言:『為誰取?』汝應問言:『何緣故有取?』我應答言:『愛緣故有取,取緣有。』」

復問:「世尊!為誰有?」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有者,我若說有有者,汝應問言:『為誰有?』

汝今應問:『何緣故有有?』

我應答言:『緣取故有有,能招當來有觸生是名有。

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謂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集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73 經 - 四食之觀察與斷知,可斷五欲、三受、三愛、名色。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因緣相應 373 經 - 四食之觀察與斷知,可斷五欲、三受、三愛、名色。

雜阿含 374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

何等為四?

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若比丘於此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

識住增長故,入於名色

入名色故,諸行增長

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

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增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長,行不增長故,當來有不生不長,當來有不生長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起。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75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

何等為四?

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則有憂悲、有塵垢,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悲,亦無塵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76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

何等為四?

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

譬如樓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窗牖,日出東方,光照西壁。如是,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如前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

「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如前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譬如,比丘!樓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窗牖,日出東方,應照何所?」

比丘白佛言:「應照西壁。」

佛告比丘:「若無西壁,應何所照?」

比丘白佛言:「應照虛空,無所攀緣。」

「如是,比丘!於此四食無貪無喜,識無所住,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77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

何等為四?

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

譬如。比丘!樓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窗牖,日出東方,應照何所?」

比丘白佛言:「應照西壁。」

佛告比丘:「如是,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於四食無貪無喜,亦無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譬如,比丘!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色,欲粧畫虛空,寧能畫不?」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虛空者,非色、無對、不可見。」

「如是,比丘!於此四食無貪無喜,亦無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78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

何等為四?

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

譬如。比丘!畫師、若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粧畫於色,作種種像。

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畫師、畫師弟子寧能粧於色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能粧畫色。」

佛告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集。

諸比丘!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比丘!譬如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離於色有所粧畫,作種種像,寧能畫不?」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

「如是,比丘!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諦相應 (1/2)


雜阿含 379 經 - 轉法輪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正思惟: 南傳作「如理作意」,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周密的注意」(careful attention)。按:「如理」(yoniso)是「從起源;從根源」的意思,也就是與四聖諦、三法印相應者,「作意」為「在意(心)上」與「行為;所作」的複合詞,可以是「注意」,也可以有「思惟」的意思。 (莊春江阿含辭典)

眼、智、明、覺: 形容聖者證果時的情境。「眼」是「看清楚正法的觀察力」,「智」是「體證到正法」,「明」是「捨離了無明」,「覺」是「菩提、正覺、解脫的證悟」。

眼、智、明、覺: 南傳作「眼、智、慧、明、光」,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見解(vision)、理解(knowledge)、智慧(wisdom)、真實的理解(true knowledge)、光明(light)」。這些,在經文中都用於證果時的場合。 (莊春江阿含辭典)

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聖諦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已知當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轉十二行: 另作「三轉十二說」,佛陀初轉法輪,三次逐漸的解說四聖諦。

三轉: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三階段」(three phases),即對四聖諦第一轉的「知」,第二轉的「應遍知/應斷/應修/應證」以及第三轉的「已遍知/已斷/已修/已證」。 (莊春江阿含辭典)

十二行: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十二種情況」(twelve aspects),這就是四聖諦在每一轉時的內容。 (莊春江阿含辭典)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佛陀的智慧。

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法眼淨: 依南傳經文為「凡任何集法都是滅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任何有起源者必歸於停止」(Whatever is subject to origination is all subject to cessation)。這裡的「法」(dhamm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屬於……者」(subject to),而「法眼淨」這個詞,在經文中都用於「證初果」者。 (莊春江阿含辭典)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

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拘鄰白佛:「已知,善逝!」

尊者拘鄰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鄰。

尊者阿若拘鄰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天身。

四天王天: 欲界六天之第一天。位於須彌山腰。

三十三天: 欲界六天之第二天。位於須彌山頂。

炎摩天: 欲界六天之第三天。

兜率陀天: 欲界六天之第四天。

化樂天: 欲界第五天。

他化自在天: 欲界第六天。

梵天: 初禪天之一,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

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關經文: 

增壹阿含經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五 

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第十一

雜阿含 380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

何等為四?

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81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

何等為四?

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若比丘於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修無間等起增上欲方便堪能正念、正知,應當。」

無間等: 南傳作「現觀」,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突破」(breakthrough),或「穿透;洞察」(penetration)。按:「現觀」一詞為「向;勝過」(abhi)與「宗義」(samaya)的複合詞,經文中都用於證初果或阿羅漢果時的場合。 (莊春江阿含辭典)

增上欲: 加強的意願。

方便堪能: 努力精進以有能力。

正念、正知: 清澈覺知 (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 (解脫的智慧)。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82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

何等為四?

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若比丘於苦聖諦當知、當解,於苦集聖諦當知、當斷,於苦滅聖諦當知、當證,於苦滅道跡聖諦當知、當修。」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83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

何等為四?

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則斷愛欲轉去諸結,於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於慢無間等: (洞察而) 完全地破除我慢。這邊的「無間等」是止滅的意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84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

何等為四?

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85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

何等為四?

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已終,純一清白,名為上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386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

何等為四?

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無有關鍵,平治城塹,度諸嶮難,解脫結縛,名為賢聖建立聖幢。」

無有關鍵,平治城塹,度諸嶮難,解脫結縛: 不為關卡所阻礙,平定治理城池,度過各種險難,解脫各種束縛。這個平定城池的比喻常用來形容佛弟子打破生死輪迴、證阿羅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CBETA: 雜阿含經 第 15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