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思惟世間而思惟。
思惟世間而思惟: 思惟世間種種與解脫修學無關的思惟。
思惟世間而思惟: 南傳作「思惟世間之思惟」,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思考關於世界[之事]」(reflecting about the world),並引註釋書的舉例:如思考誰創造日月?大地?海洋?誰生眾生?山?芒果、棕櫚、椰子? (莊春江阿含辭典)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
所以者何?
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
義饒益: 南傳作「具利益」(atthasaṃhi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有益的」(beneficial)。 (莊春江阿含辭典)
法饒益: 對正法的修學有幫助。
梵行饒益: 對清淨修行 (梵行) 有幫助。
汝等當正思惟:『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
正思惟: 南傳作「如理作意」(另譯作「如理注意」,古德也常譯作「如理思惟」),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周密的注意」(careful attention)。 (莊春江阿含辭典)
所以者何?
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過去世時,有一士夫出王舍城,於拘絺羅池側正坐思惟——世間思惟。
當思惟時,見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無量無數,皆悉入於一藕孔中。
見已,作是念:『我狂失性,世間所無,而今見之。』
爾時,去池不遠,更有大眾一處聚集。
時,彼士夫詣大眾所語言:『諸人,我今發狂,我今失性,世間所無,而我今見,如上廣說。』
時,彼大眾皆謂士夫狂發失性,世間所無,而彼見之。」
佛告比丘:「然彼士夫非狂失性,所見真實。
所以者何?
爾時,去拘絺羅池不遠,有諸天阿修羅興四種軍,戰於空中。
時,諸天得勝,阿修羅軍敗,退入彼池一藕孔中。
是故,比丘!汝等慎莫思惟世間。
所以者何?
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非正向涅槃,當思惟四聖諦。
何等為四?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08 經
「十四無記」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或謂世間有常,或謂世間無常、世間有常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有邊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世間無常: 南傳作「世界是非常恆的」(asassato lok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世間不是永恆的」(the world is nor eternal)。在經文中的「非常恆的」(asassata)一律指「斷滅論」。 (莊春江阿含辭典)
世間有邊: 宇宙有邊界。
命異身異: 南傳作「命是一身體是另一」,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靈魂是一回事,身體是另一回事」(the soul is one thing, the body is another)。 (莊春江阿含辭典)
如來死後有無: 南傳作「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死後如來既存在也不存在」(The Tathāgata both exists and does not exist after death)。 (莊春江阿含辭典)
爾時,世尊一處坐禪,以天耳聞諸比丘集於食堂論議之聲。
聞已,往詣食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眾多聚集,何所言說?」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眾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論,或說有常,或說無常……」如上廣說。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論議。
所以者何?
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
汝等比丘應如是論議:『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
所以者何?
如是論議,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09 經
「貪覺覺、恚覺覺、害覺覺」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或有貪覺覺者,或瞋覺覺者,或害覺覺者。
貪覺覺: 尋求貪的念頭。第二個「覺」新譯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第一個「覺」是名詞,第二個「覺」是動詞。
貪覺覺、瞋覺覺、害覺覺: 南傳經文為「欲尋、惡意尋、加害尋」。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坐具於眾前坐,告諸比丘:「汝等莫起貪覺覺,莫起恚覺覺,莫起害覺覺。
所以者何?
此諸覺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
汝等當起苦聖諦覺、苦集聖諦覺、苦滅聖諦覺、苦滅道跡聖諦覺。
所以者何?
此四聖諦覺,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向於涅槃。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當勤方便,起增上欲,正智、正念,精進修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10 經
「親里覺、國土人民覺、不死覺」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
如是我聞:
一時……如上廣說。差別者,起親里覺、國土人民覺、不死覺,乃至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親里覺: 想起親戚鄉里的念頭。
國土人民覺: 想起國家人民的念頭。又譯為「人眾覺」。
不死覺: 想要長生不死的念頭。
有「親里覺、國土人民覺、不死覺」,就無法達到「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雜阿含 411 經
「王事、賊事、鬥戰事、錢財事、衣被事、飲食事、男女事、世間言語事、事業事、諸海中事」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或論王事、賊事、鬥戰事、錢財事、衣被事、飲食事、男女事、世間言語事、事業事、諸海中事。
爾時,世尊於禪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論說之聲,即從座起,往詣食堂,敷坐具於眾前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眾多聚集,為何所說?」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聚集,或論說王事……」如上廣說。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論,論說王事,乃至不向涅槃。若論說者,應當論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此四聖諦以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12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說:「我知法、律,汝等不知我所說成就。我等所說與理合,汝等所說不成就,不與理合。應前說者,則在後說;應後說者,則在前說,而共諍論言。我論是汝等不如,能答者當答。」
爾時,世尊於禪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諍論之聲……如是廣說,乃至「於四聖諦無間等者,當勤起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13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何者大力?何者大富?」
爾時,世尊於禪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論說之聲,即從座起,往詣食堂,敷坐具於眾前坐,問諸比丘:「汝等何所論說?」
時,諸比丘即以上事具白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用說諸王大力、大富為?汝等比丘莫作是論。所以者何?此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汝等當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此四聖諦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14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汝等宿命作何等業?為何工巧?以何自活?」
作何等業: 從事什麼行業。
工巧: 技能。
自活: 維生。
爾時,世尊於禪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論說之聲,即從座起,往詣食堂,敷坐具於眾前坐,問諸比丘:「汝說何等?」
時,諸比丘以上所說具白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比丘莫作是說:『宿命所作。』所以者何?此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汝等比丘當共論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此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是故,比丘!依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15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說:「某甲檀越作麁疏食,我等食已,無味無力,我等不如捨彼麁食,而行乞食。
檀越: 為音譯,義譯為「施主」,施與僧眾衣食者。
麁疏食: 難吃的食物。
所以者何?
比丘乞食時得好食,又見好色,時聞好聲,多人所識,亦得衣被、臥具、醫藥。」
爾時,世尊於禪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論說之聲,即詣食堂……如是廣說,乃至「正向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16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持我所說四聖諦不?」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說四聖諦,我悉受持。」
異比丘: 南傳作「某位比丘」,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某位比丘」(a certain bhikkhu)。 (莊春江阿含辭典)
合掌: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表示敬意地;謙恭地」(respectfully)。 (莊春江阿含辭典)
佛告比丘:「汝云何受持四聖諦?」
比丘白佛言:「世尊說言:『此是苦聖諦,我即受持,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如是世尊說四聖諦,我即受持。」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我說苦聖諦,汝真實受持;我說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汝真實受持。」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17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持我所說四聖諦不?」
時,有比丘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為佛作禮,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說四聖諦,我悉受持。」
偏袒右肩: 將袈裟掛於左肩,而露出右肩,是古代印度用以表示恭敬長者的方式之一,因這樣子方便做雜務,代表當事人願意為長者服務。
佛告比丘:「汝云何持我所說四聖諦?」
比丘白佛言:「世尊說苦聖諦,我悉受持。
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聖所諦,是名苦聖諦。
如如、不離如、不異如: 此是真實的,此是不離真實的,此是不異真實的。如,意為「真實」。
世尊說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聖所諦,是為世尊說四聖諦,我悉受持。」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真實持我所說四聖諦,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名比丘真實持我四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18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持我所說四聖諦不?」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唯然,世尊所說四聖諦,我悉持之。云何四諦?世尊說苦聖諦,我悉持之,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我悉持之。」
佛告彼比丘:「善哉,善哉,如我所說四聖諦,汝悉持之。
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如沙門瞿曇所說苦聖諦,我當捨,更立苦聖諦者,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我今當捨,更立餘四聖諦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19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佛有疑者,則於苦聖諦有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則有疑惑。
若於法、僧有疑者,則於苦聖諦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疑惑。
若於佛不疑惑者,則於苦聖諦不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疑惑。
若於法、僧不疑惑者,則於苦聖諦不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疑惑。」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20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有疑者,則於佛有疑,於法、僧有疑。
若於集、滅、道疑者,則於佛有疑,於法、僧有疑。
若於苦聖諦無疑者,則於佛無疑,於法、僧無疑。
於集、滅、道聖諦無疑者,則於佛無疑、於法、僧無疑。」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21 經
本經說明「四聖諦」與「十二因緣」的關聯性: 若不如實知四聖諦,會在導致出生的諸行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 上尋求歡樂,而導致「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共行至深嶮巖。」
諸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至深嶮巖,敷座而坐,周匝觀察深嶮巖已,告諸比丘:「此巖極大深嶮。」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此極深嶮,然復有一極深嶮極嶮於此,甚可怖畏者不?」
佛知其意,即告言:「如是,比丘!此極深嶮,然復有大深嶮嶮於此者,甚可怖畏。
謂諸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
彼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病、死、憂、悲、惱、苦生本諸行樂著,而作是行。
生本諸行:造成「生」的諸「行」。 十二因緣為「無明 → 行 → 識 → 名色 → 六入處 → 觸 → 受 → 愛 → 取 → 有 → 生」, 在「生」之前的諸行都是造成最後面「生」的結果。這裡的「行」是廣義的「行」,也就是「造作」,一切的造作都算是行。「本」就是「因」的意思,因此「生本」就是「生因」,生的原因。
於生本諸行樂著: 南傳作「在導致出生的諸行上尋歡」,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他們在導致出生的意志形成上歡樂」(they delight in volitional formations that lead to birth)。 (莊春江阿含辭典)
作是行: 南傳作「造作導致出生的諸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他們產生導致出生的意志形成」(they generate volitional formations that lead to birth)。 (莊春江阿含辭典)
老、病、死、憂、悲、惱、苦行,轉增長故,墮於生深嶮之處,墮於老、病、死、憂、悲、惱、苦深嶮之處。
如是,比丘,此則大深嶮嶮於此者。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22 經 - 大熱燒然,甚可怖畏,無有過者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大熱地獄,若眾生生於彼中,一向與烔然。」
一向與烔然: 一直都是在很熱的狀況下。
大熱地獄: 可能處於恆星? 或者是地獄界的眾生對溫度較敏感,而對於冷熱產生極大的痛苦。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如世尊說,此則大熱。世尊!唯此大熱,復有大熱過於此者,甚可怖畏,無有過上。」
「如是,比丘!此則大熱,亦更有大熱過於此者,甚可怖畏,無有過上。
何等為更有大熱,甚可怖畏,過於此者?
謂沙門、婆羅門此苦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
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大熱熾然,是名比丘大熱燒然,甚可怖畏,無有過者。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23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大闇地獄,彼諸眾生,生彼中者,不見自身分。」
不見自身分:看不到自己的身體,也就是「伸手不見五指」。
大闇地獄: 可能處於黑洞。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此則大闇,唯此大闇,復更有餘大闇,甚可怖畏,過於此不?」
佛告比丘:「如是,更有大闇,甚可怖畏,過於此者。
謂沙門、婆羅門於四聖諦不如實知,乃至墮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大闇之中。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24 經 - 有大闇冥過於世界中間闇冥
(photo via NAS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遊行,照諸世界,乃至千日千月,照千世界、千須彌山、千弗婆提、千閻浮提、千拘耶尼、千欝單越、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千炎魔天、千兜率天、千化樂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名小千世界。
如日遊行,照諸世界: 一個太陽系是一個世界。
須彌山: 「大雪山」(Himavant,喜馬拉雅山),南傳作「須彌山山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須彌,諸山之王」(Sineru, the king of mountains)。 (莊春江阿含辭典)
化樂天: 南傳作「化樂天」,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創造為樂的天神」(Devas who take delight in creating)。 (莊春江阿含辭典)
他化自在天: 南傳作「自在天」,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行使(運用)控制的天」(devas who exercise control)。或「他化自在天」:「控制所有被其他創造的天神」(devas Who Control What is Created by Others)。 (莊春江阿含辭典)
小千世界: 以須彌山為中心,含四大洲、日、月、欲界六天、梵天稱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名小千世界。
小千世界: 《起世經》卷一〈1閻浮洲品〉所說:「此千世界,猶如周羅,名小千世界。」周羅 (髻),正是銀河系的形狀。
此千世界,中間闇冥,日月光照,有大德力,而彼不見,其有眾生,生彼中者,不見自身分。」
中間闇冥: 天文物理推論銀河系中央是一黑洞。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是大闇冥,復更有餘大闇冥處過於此耶?」
佛告比丘:「有大闇冥過於此者,謂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乃至墮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大闇冥中,是名比丘有大闇冥過於世界中間闇冥。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25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從小千世界數滿至千,是名中千世界。
中千世界: 相當於 1 百萬個太陽系。
於是中千世界,中間闇冥,如前所說,乃至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26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從中千世界數滿至千,是名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相當於 10 億個太陽系。
世界中間闇冥之處,日月遊行,普照世界,而彼不見,乃至墮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大闇冥中。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27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聖諦。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何等為四?
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是名四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當說,如是有、如是當知,亦如上說。
雜阿含 428 經
本經說明依定發慧 (止、觀) 的次第。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禪思,正方便起,內寂其心。
禪思: 南傳作「靜坐禪修」,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隔離;隱退;隱遁」(seclusion),並引註釋書的解說,這是世尊要比丘們作「身體的獨處」,也就是「獨坐、獨修」的意思。 (莊春江阿含辭典)
所以者何?
比丘禪思,內寂其心成就已,如實顯現。
云何如實顯現?
謂此苦聖諦如實顯現,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顯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29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
三摩提: 義譯為「等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集中貫注」(concentration)。 (莊春江阿含辭典)
所以者何?
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已,如是如實顯現。
云何如實顯現?
謂此苦聖諦如實顯現,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顯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30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如人擲杖於虛空中,尋即還墮,或根著地,或腹著地,或頭著地。
如是,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
餓鬼: 南傳作「在餓鬼界中」(另譯為「在餓鬼領域中」),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幽靈的領域中」(in the domain of ghosts)。「餓鬼趣」,南傳作「餓鬼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受折磨之鬼(精靈)的領域」(the sphere of afflicted spirits)。 (莊春江阿含辭典)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CBETA: 雜阿含經 第 1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