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層次包含「三界」:
1. 欲界: 有淫欲和食欲的有情眾生居住的地方。依照三界六道的分類,包含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及天道的欲界諸天。
2. 色界: 離於淫欲和食欲,身體及物質相當殊勝精緻的有情眾生居住的地方。依照三界六道的分類,包含天道的色界諸天。
3. 無色界: 無男女欲、感官之欲、物質之欲,但還有精神之欲特性的眾生界,在色界之上。
「出世間」層次為「滅界」。
本經說明:
1. 色界中的光界 (色界二禪天,包含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界 (色界三禪天,包含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2. 無色界。
3. 滅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
光界: 色界二禪天,緣闇可知。
淨界: 色界三禪天,緣不淨可知。
無量空入處: 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境。即空無邊處界,無色界之第一天,緣色故可知。
無量識入處: 以無邊的識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境。即識無邊處界,無色界之第二天。
無所有入處: 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境。即無所有處界,無色界之第三天。
非想非非想入處: 沒有一般粗重的想陰 (心中浮現的相),但想陰仍未真正斷盡的定境,是世間最深的定境。猶如油已經倒光的油筒,倒不出油來了,但表面還是黏著一些油;非想非非想入處已幾乎沒有想陰,但又不能說斷盡想陰。即非想非非想處界,無色界天之最高者。
滅界:滅盡定 (滅了六識及其緣生的受、想、行的定) 的境界,出世間的層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想受滅界」 (南傳論主張滅盡定只滅了受、想,還有殘存一些行、識)。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言:「世尊!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滅界。如此諸界,何因緣可知?」
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緣闇故可知。
光界可由超越黑暗得知。
淨界緣不淨故可知。
淨界可由超越不淨得知。
無量空入處界者,緣色故可知。
無量空入處界可由超越色 (物質及物理現象) 而得知。禪修上可將色法觀空,以無邊的空間為所緣而修定。通俗地說,將東西放進、移出特定的空間,該空間都完全不受影響,因此空間是可超越色的。
無量識入處界者,緣內空故可知。
無量識入處界可由超越空間而得知。禪修上以以無邊的識為所緣而修定。通俗地說,從台灣的空間移動到美國的空間,是須要時間的,但意識從台灣切換到美國,只須要一瞬間,因此識是可超越空間的。
無所有入處界者,緣所有可知。
無所有入處界可由超越「有」而得知。禪修上可作意心識的「不存在」,修無所有入處定。通俗地說,只要存在都可能被干擾,不存在則不被干擾,因此無所有是可超越有的。但要注意這時只是作意不存在,心中還是有個相叫「不存在」。
非想非非想入處界者,緣有第一故可知。
有第一: 最寂靜、殊勝的存在。
禪修上可觀察修無所有入處定時的心識,以此「無所有入處禪心」的寂靜、殊勝(「有第一」)為所緣,加深定力,達到世間定境的極致,沒有了一般粗重的「想陰」(心中浮現的相)。
滅界者,緣有身可知。」
滅盡定 (滅受想定) 的境界,是聖者在世時練習涅槃的出世間定境,超越生命的存在 (「有身」)。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彼光界,乃至滅界,以何正受而得?」
佛告比丘:「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此諸界於自行正受而得。
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於第一正受而得。
滅界者,於有身滅正受而得。」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
CBETA: 雜阿含經 第 17 卷
(photo via 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