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下半卷 諦相應 (2/2) 界相應 (1/2)

諦相應 (2/2)


雜阿含 431 經、432 經說明,若不如實知四聖諦,會在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等五道之間不斷地輪迴。

雜阿含 431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人擲杖置虛空中,其必還墮,或墮淨地,或墮不淨地。

如是,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以不如實知故,或生善趣,或生惡趣

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32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五節相續輪,大力士夫令速旋轉。

如是,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輪迴五趣,而速旋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或人、或天,還墮惡道,長夜輪轉。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33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增上說法,謂四聖諦,開示、施設、建立、分別、散說、顯現、表露。

增上: 加強。

散說: 分別而說。

何等為四?

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34 經

本經說明,如實知四聖諦,則智慧俱足,因此應精進修學四聖諦。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為黠慧?為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為不知耶?」

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於四聖諦如實知者,此為黠慧。」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是則黠慧。

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35 經

本經說明,先現觀苦,然後才能現觀苦集、苦滅、苦滅道跡。

對應的南傳經文則說明,要現觀苦、苦集、苦滅、苦道道跡,才能得到苦的完全止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須達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於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聖諦為漸次無間等?為一頓無間等?」

無間等: 南傳作「現觀」,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突破」(breakthrough),或「穿透;洞察」(penetration)。

佛告長者:「此四聖諦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

佛告長者:「若有說言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於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

所以者何?

若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猶如有人,兩細樹葉連合為器,盛水持行,無有是處。

如是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譬如有人,取蓮華葉連合為器,盛水遊行,斯有是處。

如是,長者!於苦聖諦無間等已,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

是故,長者!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36 經、 437 經以「爬樓梯時須先登第一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階」,比喻說明「須先現觀苦聖諦,然後才能夠現觀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雜阿含 436 經

如須達長者所問,有異比丘問,亦如是說,唯譬有差別:「如有四登階道,昇於殿堂,若有說言不登初階,而登第二、第三、第四階昇堂殿者,無有是處。

所以者何?

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階得昇殿堂。

如是,比丘!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譬如,比丘!若有人言:『以四階道昇於殿堂,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階得昇殿堂,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階昇於殿堂,有是處故。

如是,比丘!若言於苦聖諦無間等已,然後次第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若於苦聖諦無間等已,然後次第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有是處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37 經

如異比丘問,阿難所問,亦如是說,唯譬差別。

佛告阿難:「譬如四磴梯昇於殿堂,若有說言不由初磴,而登第二、第三、第四磴昇殿堂者,無有是處。

磴: 石階。

如是,阿難!若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不應說。

所以者何?

若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譬如,阿難!由四磴梯昇於殿堂,若有人言要由初磴,然後次登第二、第三、第四磴昇殿堂者,此所應說。

所以者何?

要由初磴,然後次登第二、第三、第四磴昇殿堂者,有是處故。

如是,阿難!於苦聖諦無間等已,然後次第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38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草木,悉取為鏘,貫大海中,一切水虫悉能貫不?」

鏘: 此處同「槍」,即矛。

貫: 貫穿;穿通。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大海諸虫,種種形類,或極細不可貫,或極大不可貫。」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眾生界無數無量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39 經

本經以「手中土石」遠少於「大雪山土石」,比喻說明「如實知四聖諦的眾生」遠少於「不如實知四聖諦的眾生」,因此應精進修學四聖諦。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手執土石,問諸比丘:「於意云何?此手中土石為多?彼大雪山土石為多?」

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無量,百千巨億,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譬類: 譬喻類比。

佛告比丘:「其諸眾生於苦聖諦如實知者,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如我手中所執土石;其諸眾生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數無量。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40 經

本經以「手指尖端上的水」遠少於「大湖中的水」,比喻說明「證悟真理後的煩惱」遠小於「證悟真理前的煩惱」,因此應精進修學四聖諦。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湖池,深廣五十由旬,其水盈滿。

由旬: 長度單位,帝王一天行軍的里程,約三十、四十公里。另譯作「由延」。

若有士夫以髮以毛,或以指端渧彼湖水,乃至再三。

渧: 南傳作「舀」,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抽取;抽出」(would draw out)。 (莊春江阿含辭典)

云何?比丘,如彼士夫所渧水多?湖池水多?」

比丘白佛:「如彼士夫毛髮指端再三渧水,甚少少耳,彼湖大水,其量無數,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佛告比丘:「如大湖水,甚多無量。

如是多聞聖弟子具足見諦,得聖道果,斷諸苦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餘不盡者,如彼士夫髮毛指端所渧之水。

見諦: 證悟真理,初果以上。

截多羅樹頭: 南傳作「就像無根的棕櫚樹」,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使之像一棕櫚樹的殘株」(make like a palm stump)。 (莊春江阿含辭典)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大湖水譬,如是薩羅多吒迦、恒伽、耶符那、薩羅遊、伊羅跋提摩醯、及四大海,其譬亦如上說。

雜阿含 441 經

本經以「手中團土」遠少於「大雪山中土石」,比喻說明「如實知四聖諦的眾生」遠少於「不如實知四聖諦的眾生」,因此應精進修學四聖諦。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手捉團土,大如梨果,告諸比丘:「云何?比丘!我手中此團土為多?大雪山中土石為多?」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團土少少耳,彼雪山王,其土石甚多,百千億那由他,乃至算數譬類不得為比。」

佛告諸比丘:「如我所捉團土。如是,眾生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亦復如是。

如大雪山王土石者。如是,眾生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者,亦復如是。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雪山王,如是尼民陀羅山、毘那多迦山、馬耳山、善見山、佉提羅迦山、伊沙陀羅山、由揵陀羅山、須彌山王,及大地土石,亦復如是。

如梨果,如是阿摩勒迦果、跋陀羅果、迦羅迦果、豆果,乃至蒜子譬,亦復如是。

雜阿含 442 經

本經以「指甲上的土」遠少於「大地土」,比喻說明「形狀可見的眾生」遠少於「形狀微細不可見的眾生」,因此應精進修學四聖諦。

以「指甲上的土」遠少於「大地土」,比喻說明「人道眾生」遠少於「非人道眾生」,因此應精進修學四聖諦。

以「指甲上的土」遠少於「大地土」,比喻說明「天上命終還生天上的眾生」遠少於「天上命終生地獄、畜生、餓鬼的眾生」,因此應精進修學四聖諦。

以「指甲上的土」遠少於「大地土」,比喻說明「生中國眾生」遠少於「生邊地眾生」,因此應精進修學四聖諦。

以「指甲上的土」遠少於「大地土」,比喻說明「持戒的眾生」遠少於「不持戒的眾生」,因此應精進修學四聖諦。

以「指甲上的土」遠少於「大地土」,比喻說明「持十善的眾生」遠少於「不持十善的眾生」,因此應精進修學四聖諦。

以「指甲上的土」遠少於「大地土」,比喻說明「如實洞察真相的眾生」遠少於「無法如實洞察真相的眾生」,因此應精進修學四聖諦。

以「指甲上的土」遠少於「大地土」,比喻說明「離貪瞋癡的眾生」遠少於「不離貪瞋癡的眾生」,因此應精進修學四聖諦。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爪甲上土為多?此大地土多?」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無量,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若諸眾生,形可見者,亦復如是。其形微細,不可見者,如大地土。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學無間等。」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陸地,如是水性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者,亦復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生中國者亦爾。

如大地土,如是生邊地者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成就聖慧眼者,亦復如是。

聖慧眼: 聖者所具有洞察真相的智慧的眼力。

如大地土,如是不成就聖慧眼者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知此法、律者,亦復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知法、律者亦爾。如知,如是等知、普知,正想、正覺、正解、法無間等亦如是。

正覺: 解脫的證悟,音譯為「三菩提」,另譯為「等覺」。

法無間等: 無間等是指突破;洞察,另譯作「現觀」,用於表示證入初果 (由「凡夫」突破進入「聖者」) 或證入阿羅漢果 (由「有學」突破進入「無學」) 的情境。此處的「法」解讀為指「(無間等) 這件事」。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知有父母亦爾。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知有父母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知有沙門、婆羅門家之尊長,作所應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齋持戒亦爾。

如大地土,不知有沙門、婆羅門家之尊長,作所應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齋持戒,亦如是說。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亦爾。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持諸戒者亦爾。如是離貪、恚、邪見,及不離貪、恚、邪見,亦如是說。

如甲上土,如是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如大地土,如是不持五戒者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持八戒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持八戒者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持十善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持十善者亦如是。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人中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天上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中沒還生人道中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從人道中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

如甲上土,其諸眾生從天命終還生天上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天上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畜生、餓鬼亦如是。

雜阿含 443 經

本經說明思惟「四聖諦」得生「正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本未聞法時,得正思惟此苦聖諦,正見已生;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正見已生。」

正思惟苦聖諦: 保持正念,如實觀察苦的心理狀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已生,如是今生、當生亦如是。

如生,如是起、習、近修、多修、觸、作證亦如是。

界相應 (1/2)


雜阿含 444 經

本經說明有無量的境界,要善加觀察,以提升觀察的清晰度 (resolution)。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眼藥丸,深廣一由旬,若有士夫取此藥丸,界界安置,能速令盡,於彼界界,不得其邊。

界: 分類。

當知諸界,其數無量。是故,比丘!當善界學,善種種界,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45 經

本經說明:

1. 物以類聚 (善心時與善界俱)。

2. 有各種心的狀態 (不善心、善心、勝心、鄙心),要善加觀察心的狀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

界: 分類,在此指境界或狀態。

云何眾生常與界俱?

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善種種界。」

善種種界: 此指觀察心的狀態 (心念處)。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46 經

本經說明,經常接觸會持續產生欲望,不接觸則所生的欲望會斷除;懈怠會沉沒於生死的大海,精進則能度脫生死的洪流;物以類聚。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廣說如上。差別者,即說偈言:

「常會故常生,  相離生則斷,
如人執小木,  而入於巨海,
人木則俱沒,  懈怠俱亦然。
當離於懈怠,  卑劣之精進,
賢聖不懈怠,  安住於遠離。
慇懃精進禪,  超度生死流,
膠漆得其素,  火得風熾然。
珂乳則同色,  眾生與界俱,
相似共和合,  增長亦復然。」

常會故常生,相離生則斷: 經常接觸會持續產生欲望,不接觸則所生的欲望會斷除。

雜阿含 447 經

本經說明物以類聚,舉例來說,少欲知足的比丘聚在一起經行,具有天眼的比丘聚在一起經行,善持戒的比丘聚在一起經行......,因此要善加分別種種境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

與界俱: 物以類聚。

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

時,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

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畜遺餘。

大迦葉: 比丘名,以「十二頭陀,難得之行」為佛陀所稱許,並曾讓半座給他坐。

尊者舍利弗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

時,尊者大目揵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

大目揵連: 比丘名,以「神通第一」聞名。又譯為「大目犍連」。

時,阿那律陀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徹。

阿那律陀: 比丘名,以「天眼第一」聞名。又譯為「阿那律」。

時,尊者二十億耳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

時,尊者陀驃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

時,尊者優波離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通達律行。

時,尊者富樓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

時,尊者迦旃延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

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多聞總持。

時,尊者羅睺羅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

羅睺羅: 比丘名,以嚴持戒律、精進修道聞名,譽為「密行第一」。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兒子,又譯為「羅云」。

時,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習眾惡行。

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

提婆達多: 阿難尊者的兄長,佛陀的堂兄弟,曾加入佛教僧團,在修成神通後貪取名利而自立教團,吸收阿闍世王的供養,與佛陀為敵。

佛說是經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48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如上廣說已,即說偈言:

「常會故常生,  相離生則斷,
如人執小木,  而入於巨海,
人木則俱沒,  懈怠俱亦然。
當離於懈怠,  卑劣之精進,
賢聖不懈怠,  安住於遠離。
慇懃精進禪,  超度生死流,
膠漆得其素,  火得風熾然。
珂乳則同色,  眾生與界俱,
相似共和合,  增長亦復然。」

雜阿含 449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如是廣說,乃至「勝心生時與勝界俱,鄙心生時與鄙界俱,殺生時與殺界俱,盜婬、妄語、飲酒心時,與,飲酒界俱;不殺生時與不殺界俱,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與,不飲酒界俱。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界。」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50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

不信時與不信界俱,犯戒時與犯戒界俱,無慚無愧時與無慚無愧界俱;信心時與信界俱,持戒時與持戒界俱,慚愧心時與慚愧界俱。

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信、不信。如是精進、不精進,失念、不失念,正受、不正受,多聞、少聞,慳者、施者,惡慧、善慧,難養、易養,難滿、易滿,多欲、少欲,知足、不知足,攝受、不攝受界俱,如上經。如是廣說。

雜阿含 451 經

本經說明種種界 (十八界): 六根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境 (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六識 (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種種諸界。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為種種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意界: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的元素」(the mind element)。 (莊春江阿含辭典)

法界: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現象的元素」(mental-phenomena element),並引註釋書的解說:這是指「受、想、行」三蘊、微細色,以及涅槃。 (莊春江阿含辭典)

意識界: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識的元素」(mind-consciousness element)。 (莊春江阿含辭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52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

界 → 觸 → 受 → 愛

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云何緣種種受生種種愛?

謂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觸生受,緣眼觸生受生眼觸生愛。

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緣意觸生意觸生受,緣意觸生受生意觸生愛。

諸比丘!非緣種種愛生種種受,非緣種種受生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要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是名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53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

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

謂緣眼界生眼觸,非緣眼觸生眼界,但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非緣眼受生眼觸,但緣眼觸生眼受;緣眼受生眼愛,非緣眼愛生眼受,但緣眼受生眼愛。

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非緣意觸生意界,但緣意界生意觸;緣意觸生意受,非緣意受生意觸,但緣意觸生意受;緣意受生意愛,非緣意愛生意受,但緣意受生意愛。

是故,比丘!非緣種種愛生種種受,非緣種種受生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是名比丘當善分別種種界。」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454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界 → 觸 → 受 → 想 → 欲 → 覺 → 熱 → 求

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謂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緣眼受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

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緣意觸生意受,緣意受生意想,緣意想生意覺,緣意覺生意熱,緣意熱生意求,是名比丘緣種種界故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比丘!非緣種種求生種種熱,非緣種種熱生種種覺,非緣種種覺生種種想,非緣種種想生種種受,非緣種種受生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CBETA: 雜阿含經 第1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