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雜阿含卷十七 受相應 470 經 - 凡夫、聖弟子面對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時,有何差別?


凡夫遇境會感到苦、樂、不苦不樂聖弟子也會感受到苦、樂、不苦不樂凡夫聖弟子有什麼差別呢?

凡夫接受到導致快樂的感官訊號刺激後,貪求快樂的感受,受到貪求之心所驅使,引發後續無窮無盡的煩惱。

凡夫接受到導致痛苦的感官訊號刺激後,惱怒痛苦的感受,受到惱怒之心所驅使,引發後續無窮無盡的煩惱。

凡夫無法如實觀察思惟導致快樂或痛苦升起的原因、導致快樂或痛苦消逝的原因、快樂或痛苦的真實感受、快樂或痛苦的感受導致的禍患、捨離快樂或痛苦的益處,無法以智慧面對不苦不樂的感受,受到愚痴之心所驅使,引發後續無窮無盡的煩惱。

聖弟子接受到導致快樂的感官訊號刺激後,如實地觀察該感受,不貪求快樂的感受,因此不受貪求之心所驅使,避免引發後續無窮無盡的煩惱。

聖弟子接受到導致痛苦的感官訊號刺激後,如實地觀察該感受,不惱怒痛苦的感受,因此不受惱怒之心所驅使,避免引發後續無窮無盡的煩惱。

聖弟子能夠如實思惟觀察導致快樂或痛苦升起的原因、導致快樂或痛苦消逝的原因、快樂或痛苦的真實感受、快樂或痛苦的感受導致的禍患、捨離快樂或痛苦的益處,能夠以智慧面對不苦不樂的感受,因此不受愚痴之心所驅使,避免引發後續無窮無盡的煩惱。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苦痛逼迫,乃至奪命,憂愁啼哭,稱怨號呼。」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身受: 由生理引發的感受。

心受: 由心理引發的感受。

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愚癡無聞凡夫亦復如是。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苦痛。

所以者何?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

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

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

凡夫因身觸而感到快樂 (樂身受) 時 (第一隻毒箭),會貪求此境界 (樂心受) 而受貪求的煩惱所驅使 (第二隻毒箭)。 

凡夫因身觸而感到痛苦 (苦身受) 時 (第一隻毒箭),會起瞋恨心 (苦心受) 而受瞋恨的煩惱所驅使 (第二隻毒箭)。 

凡夫不如實知身受、心受的集、滅、味、患、離,生起不苦不樂受 (第一隻毒箭),而受愚癡的煩惱所驅使 (第二隻毒箭)。

為樂受所繫終不離,苦受所繫終不離,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

云何繫?謂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

於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

於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

於彼樂受解脫不繫,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

於何不繫?謂貪、恚、癡不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多聞於苦樂,  非不受覺知,
彼於凡夫人,  其實大有聞。
樂受不放逸,  苦觸不增憂,
苦樂二俱捨,  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  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  永處般涅槃。」

多聞於苦樂,非不受覺知,彼於凡夫人,其實大有聞: 多聞聖弟子並非不受、不覺知苦樂,相較於凡夫而言,多聞聖弟子才是如實地覺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

CBETA: 雜阿含經 第 17 卷

(photo via Macarena Carra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