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雜阿含卷十七 受相應 483 經 - 「食、無食、無食無食」「念、樂、捨、解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食念者、有無食念者、有無食無食念者;有食樂者、無食樂者、有無食無食樂者;有食捨者、有無食捨者、有無食無食捨者;有食解脫者、有無食解脫者、有無食無食解脫者。

云何食念

食念: 五種感官 (眼、耳、鼻、舌、身) 之欲所導致的心念。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肉體的喜」。

謂五欲因緣生念。

云何無食念

無食念: 離於五種感官 (眼、耳、鼻、舌、身) 之欲的心念,指「初禪」的境界。初禪天在色界,超越於欲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精神的喜」。

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無食念。

離欲、離惡不善法: 離於感官欲樂、離於不好的法。

有覺有觀: 「覺」與「觀」兩者皆有。「覺」又譯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觀」又譯為「伺」,是持續的注意力。例如打坐時將心念投向呼吸,就是「尋」;接著將心念持續地省察呼吸,就是「伺」。

離生喜樂: 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

具足住:進入 (達成) 並保持著。又譯為「成就遊」。

云何無食無食念

無食無食念: 離於覺、觀的心念,指「第二禪」的境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比精神更精神的喜」。

謂比丘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念。

「覺」與「觀」止息,內心止靜、專注,「覺」與「觀」兩者皆無,由定而生喜、樂,充份達成並保持在第二禪。

云何有食樂

食樂: 五種感官 (眼、耳、鼻、舌、身) 之欲所產生的喜、樂。

謂五欲因緣生樂、生喜,是名有食樂。

云何無食樂?

無食樂: 離於覺、觀的喜、樂,指「二禪」的樂。

謂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是名無食樂。

云何無食無食樂

無食無食樂: 離於喜、貪的樂,指「三禪」的樂。

謂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是名無食無食樂。

遠離對於喜的貪愛,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身心經驗到喜樂,安住於這聖者所說的捨中。這是三禪的境界。

云何有食捨

食捨: 五種感官之欲因緣所生的平靜,例如吃飽了而不想再吃。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肉體上的平靜」。

謂五欲因緣生捨,是名有食捨。

云何無食捨

無食捨: 離於五欲的平靜,指「第三禪」的境界。

謂彼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第三禪具足住,是名無食捨。

云何無食無食捨

無食無食捨: 離於苦、樂的平靜,指「第四禪」的境界。

謂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捨。

捨淨念: 捨念清淨,南傳作「由平靜而正念遍淨」,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包括以平靜而潔淨的深切注意」(includes the purification of mindfulness by equanimity, SN),或「由平靜而純淨的深切注意」(purity of mindfulness due to equanimity, MN),或「有以平靜而潔淨的深切注意」(which has purification of mindfulness by equanimity, AN)。 (莊春江阿含辭典)

遠離於苦,止息於樂,遠離於憂、喜,沒有苦也沒有樂,只有因捨而生的純淨之念,充份達成並保持在第四禪。

云何有食解脫

食解脫: 解脫於五種感官 (眼、耳、鼻、舌、身) 之欲的束縛,超越欲界,進入色界。

謂色俱行。

色俱行: 色界。

云何無食解脫

無食解脫: 解脫於色界,進入無色界。

謂無色俱行。

無色俱行: 無色界。

云何無食無食解脫

無食無食解脫: 解脫於貪、瞋、癡的煩惱,進入涅槃。

謂彼比丘貪欲不染、解脫,瞋恚、愚癡心不染、解脫,是名無食無食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

CBETA: 雜阿含經 第1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