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下半卷 大迦旃延相應 阿難相應 (1/2)


大迦旃延相應


大迦旃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議論第一而聞名。

雜阿含 550 經 - 六念

[讀經筆記]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550 經 - 六念

雜阿含 551 經

摩揵提想要將美貌可愛的女兒許配給佛陀,佛陀拒絕,說了此偈:

「斷一切諸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 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五欲, 永以不還滿,
世間諍言訟, 畢竟不復為。」

大意如下:

斷識之流 (因貪愛而不斷升起的六識,形成了識之流,就像綿延不斷的小水滴,形成了河流),亦斷識之流的源頭 - 愛。

世尊不鼓勵出家人與在家人過從甚密。

已不再有任何的感官之欲。

不再有任何爭論。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精舍。

時,訶梨聚落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

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本偈出自「義品」,相當於《佛說義足經》第9經摩因提女經,或南傳《小部尼柯耶》《經集》〈義品4〉第9經摩健地耶經。《佛說義足經》此小經記載摩因提 (摩揵提) 梵志想要將絕世美女女兒許配給佛陀,佛陀不答應,表示連波旬的三位天女女兒都沒興趣了,何況是人間的女子?因此而有一連串關於修行的說明。

「斷一切諸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 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五欲, 永以不還滿,
世間諍言訟, 畢竟不復為。

相習近: 與之親近;互相親近。另譯作「相親近」。

牟尼: 指釋迦牟尼佛。「牟尼」是「寂默」的意思。

聚落相習近,牟尼不稱歎: 佛陀不鼓勵出家人捲入在家人的生活,以免影響出家威儀或捲入是非、挑起欲望,如此不利於修行。

虛空於五欲,永以不還滿: 五欲已經空了,永遠不會再回復。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諸欲已除去了,不懷著期盼」。

尊者摩訶迦旃延!此偈有何義?」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長者言:「眼流者,眼識起貪,依眼界貪欲流出,故名為流。

耳、鼻、舌、身、意流者,謂意識起貪,依意界貪識流出,故名為流。」

長者復問尊者摩訶迦旃延:「云何名為不流?」

尊者迦旃延語長者言:「謂眼識、眼識所識色依生愛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不流。

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所識法依生貪欲,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不流。」

復問:「云何?」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謂緣眼及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依此染著流。

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法,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依此受生愛喜流,是名流源。」

「云何亦塞其流源?」

「謂眼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塞流源。

眼見色的心理過程產生的執著、煩惱。例如看到美女,眼睛就移不開了。「眼界取心法境界」即眼界執取的心理過程,是經文前一句「緣眼及色,生眼識,……依此受生愛喜流」整個過程的簡稱,「繫著使」也是形容這整個過程的結果。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色界之諸欲、貪、喜、愛、取,意之攝受,現貪,隨眠者」。

耳、鼻、舌、身、意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亦塞其流源。」

復問:「云何名習近相讚歎?」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在家、出家共相習近,同喜、同憂、同樂、同苦,凡所為作,悉皆共同,是名習近相讚歎。」

復問:「云何不讚歎?」

「在家、出家不相習近,不同喜、不同憂、不同苦、不同樂,凡所為作,悉不相悅可,是名不相讚歎。」

不相悅可: 不互相取悅認可。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將自己捲入他們的事務及義務」。

「云何不空欲?」

「謂五欲功德,眼識色愛樂念長養,愛欲深染著。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愛樂念長養,愛欲深染著,於此五欲不離貪、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是名不空欲。」

「云何名空欲?」

「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是名空欲。

說我繫著使,是名心法還復滿。」

說我繫著使,是名心法還復滿: 認為有我,有執著、有煩惱,就叫作回復到充滿 (執著、煩惱等) 心理現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此處有人,為思惟:『我於來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識。』居士!如是為希望者。」

「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更不復生,云何當復與他諍訟?」

「是故世尊說義品答摩犍提所問偈:

若斷一切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  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諸欲,  永已不還滿,
不復與世間,  共言語諍訟。

是名如來所說偈義分別也。」

爾時,訶梨聚落長者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 552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精舍。

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於界隔山天帝釋石窟說言:『憍尸迦!若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正善解脫,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云何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如世尊於界隔山天帝釋石窟說言: 參見雜阿含卷三十五第 988 經

善解脫: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完全地被釋放了」(to be well liberated)。 (莊春江阿含辭典)

心正善解脫:即「心解脫」的加強語氣;徹底地心解脫。

究竟邊際: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到達終極的結尾者」(one who has reached the ultimate end)。 (莊春江阿含辭典)

究竟邊際: 究竟生死之邊際;究竟煩惱之邊際。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謂眼、眼識、眼識所識色相依生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所識法相依生喜,彼若盡、滅、息、沒,比丘於此法、律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 553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釋氏訶梨聚落。

時,聚落主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問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界隔山石窟中為天帝釋說言:『憍尸迦!若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善解脫,邊際究竟,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云何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尊者迦旃延語長者言:「若比丘眼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耳、鼻、舌、身、意、意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若盡、離、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 554 經 - 依四不壞淨修習六念

訶梨聚落主長者身遭病苦。

尊者摩訶迦旃延教導長者修習四不壞淨及六念。

四不壞淨成就,可證得初果 (斷身見、戒取、疑),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生七次後就能涅槃。

六念成就,可證得阿那含果 (斷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不再生於人間,將在天界證得涅槃。

長者自證得阿那含果。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

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身遭病苦。

尊者摩訶迦旃延聞訶梨聚落主長者身遭病苦,聞已,晨朝著衣持鉢,入訶梨聚落乞食,次第入訶梨聚落主長者舍。

訶梨聚落主長者遙見尊者摩訶迦旃延,從座欲起。

尊者摩訶迦旃延見長者欲起,即告之言:「長者莫起,幸有餘座,我自可坐於餘座。」

語長者言:「云何?長者!病可忍不?身諸苦痛漸差愈不?得無增耶?」

長者答言:「尊者!我病難忍,身諸苦痛轉增無損。」

即說三種譬,如前叉摩比丘經說。

三種譬: 力士以繩縳頭,兩手急絞;屠牛生割其腹,取其內臟;被捉懸著火上,燒其兩足。

叉摩比丘經: 雜阿含 103 經。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是故,汝當修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當如是學。」

長者答言:「如佛所說四不壞淨,我悉成就,我今成就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四不壞淨成就,可證得初果 (斷身見、戒取、疑),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生七次後就能涅槃。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汝當依此四不壞淨修習六念。

長者,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念法功德,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

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

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毀不缺,不斷不壞,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戒、不增惡戒。

念施功德,自念布施,心自欣慶,捨除慳貪,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

念天功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淨信戒,於此命終,生彼天中。我亦如是清淨信、戒、施、聞、慧,生彼天中。

長者!如是覺依四不壞淨,增六念處。」

長者白尊者摩訶迦旃延:「世尊說依四不壞淨,增六念處,我悉成就,我當修習念佛功德,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善哉,長者!能自記說,得阿那含。」

六念成就,可證得阿那含果 (斷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不再生於人間,將在天界證得涅槃。

是時,長者白尊者摩訶迦旃延,願於此食。

尊者摩訶迦旃延默然受請。

訶梨聚落主長者知尊者摩訶迦旃延受請已,具種種淨美食,自手供養。飯食訖,澡鉢、洗嗽畢,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雜阿含 555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於釋氏訶梨聚落住。

時,有八城長者名曰陀施,身遭病苦。

尊者摩訶迦旃延聞陀施長者身遭苦患,晨朝著衣持鉢,入八城乞食,次到陀施長者舍,如訶梨長者經廣說。

阿難相應 (1/2)


阿難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多聞第一而聞名。

雜阿含 556 經 - 無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

修無相心三昧,能夠得到解脫智慧。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娑祇城安禪林中。

爾時眾多比丘尼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為眾多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時,諸比丘尼白佛言:「世尊!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

無相: 心中不取一切相、面對境界心中不浮現對應的相。

無相心三昧: 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

無相心三昧: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標記之心的集中貫注」(the markless mental concentration),並解說,在毘婆舍那 (洞察) 中的心定,之所以被稱為「無相」,是因為它缺乏持久的相;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標記的心釋放」(the markless liberation of the mind)。 (莊春江阿含辭典)

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 不躁動而衝出定境、不沈沒而喪失定境,完成解脫而穩固,穩固而完成解脫。

佛告諸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

智果、智功德: (帶來) 出世間智慧的成就、出世間智慧的功用、果報。此句的「智」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完全智」。

時,諸比丘尼聞世尊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眾多比丘尼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三昧說,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語諸比丘尼:「姊妹!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諸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

第一句義: 第一的文句、第一的意義。「第一」有最好、最初的意思。

今諸比丘尼詣世尊所,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問世尊,世尊亦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為我等說,如尊者阿難所說不異,是故奇特,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

時,諸比丘尼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 557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有闍知羅比丘尼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尊者阿難!世尊說此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語闍知羅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闍知羅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

尊者阿難!昔於一時,佛在娑祇城安禪林中。

時,有眾多比丘尼往詣佛所,問如此義。

爾時,世尊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為諸比丘尼說,是故當知奇特,大師弟子所說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

時,闍知羅比丘尼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闍知羅比丘尼,迦羅跋比丘尼亦爾。

雜阿含 558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尊者阿難亦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

時,有異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作是念:「我若詣尊者阿難所,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何果?世尊說此何功德?』

尊者阿難若問我言:『比丘!汝得此無相心三昧耶?』

『我未曾有。』

實問異答。

我當隨逐尊者阿難,脫有餘人問此義者,因而得聞。」

脫: 或者,推想的語氣。

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經六年中,無有餘人問此義者,即自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問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問彼比丘言:「比丘!汝得此三昧?」

彼比丘默然住,尊者阿難語彼比丘言:「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

尊者阿難說此法時,異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CBETA: 雜阿含經 第 2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