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十念品說明修行十念,可獲聖果,達到涅槃,廣演品進一步說明十念的具體作法。
第 1 經
[讀經筆記] 增壹阿含經 廣演品第三 第 1 經 - 念佛法門
第 2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廣布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法。」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
諸比丘前受教已,佛告之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法。
除諸欲愛,無有塵勞,渴愛之心,永不復興。
夫正法者,於欲至無欲,離諸結縛、諸蓋之病。
此法猶如眾香之氣,無有瑕疵亂想之念。
是謂,比丘!修行念法者,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
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法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3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功德,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僧。」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僧,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
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眾。
如來聖眾,善業成就,質直順義,無有邪業,上下和穆,法法成就。
質直:樸實正直。
法法成就:每一法都達成。
如來聖眾,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度知見成就。
佛及阿羅漢所具備之五種功德 (稱為五分法身、無等等五蘊、無漏五蘊):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聖眾者,所謂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眾,應當恭敬,承事禮順,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
於此眾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復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業名曰聖眾。
三乘: 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是謂,諸比丘!若念僧者,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
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僧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4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戒。」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戒,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戒。
所謂戒者,息諸惡故。
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纓絡身,現眾好故。
纓絡: 以珠玉綴成的裝飾品。
夫禁戒者,猶吉祥瓶,所願便剋,諸道品法,皆由戒成。
吉祥瓶:能自然涌出所須萬物的寶瓶。
剋:戰勝,引申為成功的意思。
如是,比丘!行禁戒者,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戒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關經文: 中阿含128經/優婆塞經 - 提到五戒的內容
第 5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施。」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施,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施。
我今所施,施中之上,永無悔心,無返報想,快得善利。
若人罵我,我終不報;設人害我,手捲相加,刀杖相向,瓦石相擲,當起慈心,不興瞋恚。我所施者,施意不絕。
是謂,比丘!名曰大施,便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施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布施的本質, 不是從自己, 而是對他人. 看他人需要什麼, 給予他人幫助. 所以不是憶念自己施了什麼, 而是觀察他人需要什麼.
第 6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法,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天。」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天,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天。
身、口、意淨,不造穢行,行戒成身;身放光明,無所不照,成彼天身;善果報,成彼天身;眾行具足,乃成天身。
持戒清淨,不造惡業,行善業,能夠成就天身,身放光明。
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天,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天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關經文: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550 經 (六念)
第 7 經 - 念休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休息。」
念休息: 保持心念於內心的平靜。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休息,便有名譽,成大果報,眾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休息。
所謂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詳諦,亦無卒暴,恒專一心,意樂閑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
心意想息: 心念止息。
志性詳諦: 詳細考察心念的狀態。
卒暴: 心念急遽起伏。
方便: 努力。
常念不貪,勝光上達。
勝光上達:修行的殊勝光明上達天界。
如是,諸比丘!名曰念休息,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休息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過多過雜的念頭會帶來煩惱,且心念無法集中。
保持心念的平靜,降低雜念,能夠更專注地處理事情、進行討論,也能夠保持更平靜的心情來面對各種情境。
第 8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具,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安般。」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安般,便有名譽,成大果報,眾善普具,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宣。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安般。
所謂安般者,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亦當觀知我今息冷;若復息熱,亦當觀知我今息熱。
心念保持在觀察呼吸。
具觀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
心念保持在觀察身體各個部位。
若復息有長短,亦當觀息有長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長短,皆悉知之,尋息出入,分別曉了。
用心持身:專心在身體上。
若心持身知息長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
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安般,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安般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關經文: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安那般那念相應
第 9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道,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身。」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身,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宣。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法,諸比丘從如來聞法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身。
所謂念身者,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膽、肝、肺、心、脾、腎、大腸、小腸、白膜、膀胱、屎、尿、百葉、滄蕩、脬、胃、脾、泡、溺、淚、唾、涕、膿、血、肪脂、涎、髑髏、腦。
白膜:這裡特指「腸繫膜」等懸吊、固定臟器的腹膜。
百葉: 胃。
滄蕩:疑為「生藏」或「生、熟藏」的字型訛誤,參見《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吃下的食物尚未消化為「生藏」,已消化快要成為糞便為「熟藏」。
脬:膀胱,讀音同「拋」。和前面提到的「膀胱」重覆,可能是因為古代「胞」可指膀胱(「脬」),也可指子宮,因此民間有人以為「膀胱」與「脬」是兩個不同的器官,中醫典籍即有更正此民間訛傳的論述。
溺:小便,讀音同「尿」。通「尿」。
唾:口水。
涎:口水。讀音同「鹹」。涎較清,由腮腺分泌;唾較濃,由舌下腺分泌。
中醫五液: 淚、汗、涎、涕、唾。
五體: 筋、脈、肉、皮、骨。
五華: 爪、面、唇、毛、髮。
五臟: 肝、心、脾、肺、腎。
六腑: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何者是身為?地種是也?水種是也?火種是耶?風種是也?為父種、母種所造耶?從何處來?為誰所造?眼、耳、鼻、口、身、心,此終當生何處?
如是,諸比丘!名曰念身,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身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關經文:
大念處經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四(九八)中阿含因品念處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第 10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死。」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死,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宣。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法,諸比丘從如來聞法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死。
所謂死者,此沒生彼,往來諸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宗族分離,無形無響,亦無相貌。
趣: 義譯為道,指眾生因造作的業而趣向來世的去處,有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如是,諸比丘!名曰念死,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死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法及聖眾, 乃至竟死念,
雖與上同名, 其義各別異。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
延伸閱讀
[讀經筆記] 增壹阿含經 十念品第二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增壹阿含經廣演品第三
CBETA: 增壹阿含經 第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