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增壹阿含經 火滅品第十六


第 1 經

難陀原本享受於各種感官的娛樂,感到十分滿足,受到欲望所蒙蔽,而沒有覺察到終究要面臨老、病、死。

難陀接觸佛法後,瞭解到慾望猶如火坑,如同野狗啃噬骨頭,永遠無法滿足;如同禿鷹捉了一塊肉而飛走,眾禿鷹會飛過去啄牠與抓牠。如果那隻禿鷹,不趕快放開那塊肉,牠會因此而遭受死亡或致命的痛苦;如同刀子上塗了蜂蜜,舔舐蜂蜜時,會受傷;如同果樹上有許多果實,受到吸引而攀爬果樹時,枝幹折斷,導致摔傷;猶如由劍形成的叢林,看起來是叢林,看似無害,但接觸後會遍體鱗傷。

對於感官之欲,如果不能斷除,將持續在欲界中生死不已,無法出離;對自我的執取,如果不能斷除,將持續在三界中生死不已,無法出離;沒有正確的知見,將持續在三界中生死不已,無法出離;沒有智慧,將持續在三界中生死不已,無法出離。

難陀透過修行,徹底斷除了愛欲,不再有所染著,斷除所有的煩惱,因此超越了生死,證得了阿羅漢。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在舍衛城象華園中。

是時,尊者難陀在閑靜處,便生是念:「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如來久遠長夜時乃出耳。

猶如優曇鉢花時乃出現,此亦如是。

優曇鉢: 聚果榕,為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果實長在樹幹上,由沒有葉子的小枝簇生,如同無花果般為隱花果,因此人們認為它不開花而結果,印度古代以優曇鉢開出花朵 (基因突變) 引申為極為稀有的意思。

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此處亦難遇,一切諸行悉休息止,愛盡無餘,亦無染污,滅盡泥洹。」

爾時,有一魔行天子,知尊者難陀心中所念,便往至孫陀利釋種女所,飛在虛空,以頌而嗟歎曰:

「汝今發歡喜,  嚴服作五樂;
難陀今捨服,  當來相娛樂。」

嚴服: 整裝;打扮好服飾。

捨服: 捨法服。

爾時,孫陀利釋種女聞天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自莊嚴,修飾房舍,敷好坐具,作倡妓樂,如難陀在家無異。

孫陀利: 難陀尊者出家前的妻子。

爾時,王波斯匿集在普會講堂,聞難陀比丘還捨法服,習于家業。

波斯匿: 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城主、拘薩羅國的國王,相傳與佛陀同一天出生。年長後繼承王位,早年暴惡無信,後來因末利夫人的引導,篤信佛法,治理拘薩羅國及迦尸國,國威強盛。他將妹妹為韋提希夫人嫁給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女兒勝鬘夫人嫁給阿踰闍國友稱王。又譯為「勝軍」。

所以然者,有天在空中告其妻曰。

是時,王波斯匿聞是語已,便懷愁憂,即乘駕白象,往至彼園。

到已,便入華象池中,遙見尊者難陀,便前至難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難陀告波斯匿曰:「大王!何故來至此間,顏色變異?復有何事來至吾所?」

波斯匿報曰:「尊者當知,向在普集講堂,聞尊者捨法服,還作白衣。聞此語已,故來至此,不審尊者何所勅告?」

是時,難陀含笑徐告王曰:「不見不聞,大王何故作此語耶?大王!豈不從如來邊聞:我諸結已除,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胞胎,如實而知,今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波斯匿曰:「我不從如來聞難陀比丘生死已盡,得阿羅漢,心得解脫。所以然者,有天來告孫陀利釋種女曰。是時,孫陀利夫人聞此語已,便作倡妓樂,修治服飾,敷諸坐具。我聞此語已,便來至尊者所。」

難陀告曰:「王不知不聞,何故大王而作是語?

諸有沙門、婆羅門無不樂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而不自觀此婬火之坑。

復當就者此事不然,骨猶如鎖,肉如聚石,猶蜜塗刀,坐貪小利,不慮後患。

骨猶如鎖: 骨頭猶如鏈條鎖一節一節的連環。這是以鏈條鎖形容一節接著一節的骨頭。野狗啃噬骨頭,永遠無法滿足。

肉如聚石: 肌肉猶如堆聚的小石頭。這是以可填補空間的小石頭比喻填在身體中的肉塊。禿鷹捉了一塊肉而飛走,眾禿鷹會飛過去啄牠與抓牠。如果那隻禿鷹,不趕快放開那塊肉,牠會因此而遭受死亡或致命的痛苦。

猶蜜塗刀: 好像將蜂蜜塗在刀口上,貪圖蜂蜜而舔了就會劃破舌頭。

亦如菓繁折枝,亦如假借不久當還,猶如劍樹之藪,亦如毒害藥,亦如毒藥,如毒華菓,觀此婬欲亦復如是。

菓繁折枝: 樹枝上長了許多果子,果子太重導致枝條折斷。

劍樹之藪: 由劍形成的叢林,比喻具有相當高的危險性及傷害性;看起來是叢林,看似無害,但接觸後會遍體鱗傷。

意染著者此事不然,從火坑之欲乃至毒菓,不觀此事,欲得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者,此事不然。

欲流: 由於感官之欲未能斷除而流轉於欲界,不能出離,稱作欲流。「流」是以漂流於水比喻沉淪生死。

有流: 由於對自我的執取未能斷除而流轉於三界,不能出離,稱作有流。「有」即十二因緣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流」是以漂流於水比喻沉淪生死。

見流: 由於知見錯誤而流轉於三界,不能出離,稱作見流。「流」是以漂流於水比喻沉淪生死。

無明流: 由於無明而流轉於三界,不能出離,稱作見流。「流」是以漂流於水比喻沉淪生死。

以不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而欲得入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者,此事不然。

大王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觀察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此事不然。

彼以作是觀察,解了婬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蜜塗利刀、菓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劍樹、毒樹,如毒害藥,悉觀了知,此則有處。

已解了知婬火所興,便能得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

彼已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

云何,大王!以何見何知而作是說?

今我,大王!已成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母胞胎,心得解脫。」

爾時,王波斯匿心懷歡喜,善心生焉,白尊者難陀曰:「我今無狐疑如毛髮許,方知尊者成阿羅漢,今請辭還,國事眾多。」

難陀對曰:「宜知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波斯匿王去未幾時,時彼魔天來至尊者難陀所,住虛空中,復以此偈向難陀曰:

「夫人面如月,  金銀瓔珞身,
憶彼姿容顏,  五樂恒自娛。
彈琴鼓絃歌,  音響甚柔軟,
能除諸愁憂,  樂此林間為。」

是時,尊者難陀便作是念:「此是魔行天人。」

覺知此已,復以偈報曰:

「我昔有此心,  婬泆無厭足;
為欲所纏裹,  不覺老病死。
我度愛欲淵,  無污無所染;
榮位悉是苦,  獨樂真如法。
我今無諸結,  婬怒癡悉盡;
更不習此法,  愚者當覺知。」

爾時,彼魔行天人聞此語便懷愁憂,即於彼沒不現。

爾時,眾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端正比丘者,無有勝難陀比丘;諸根澹泊,亦是難陀比丘;無有欲心,亦是難陀比丘;無有瞋恚,亦是難陀比丘;無有愚癡,亦是難陀比丘;成阿羅漢,亦是難陀比丘。所以然者,難陀比丘端正,諸根寂靜。」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端正者,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是亦難陀比丘。」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2 經

本經世尊說明,有 2 種涅槃:

1. 有餘涅槃: 斷除導致生死流轉的五種繫縛,包含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貪欲、瞋恚。斷除這五種繫縛,即為第三果聖者,尚餘有今生的身體,但不再生於欲界,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2. 無餘涅槃: 已斷絕所有的煩惱,達到心解脫、慧解脫,自證已超越生死,不再受生,且今生的身體滅盡無餘。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

云何為二?

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

有餘涅槃: 已斷絕一切煩惱及未來生死之因,但尚餘有今生果報的身體。

無餘涅槃: 已斷絕一切煩惱及未來生死之因,且今生果報的身體滅盡。

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

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

五下分結: 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貪欲、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

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

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

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3 經

本經世尊說烏鴉喻及豬喻。

有人在沒有被其他人看見的時候,行淫欲,作惡行,擔心被其他人知道後受到譏笑,感到羞恥,而向人悔過。

如此就像是烏鴉飢餓時,被迫只能吃不乾淨的食物,擔心其他鳥類見到而受到譏笑,因此會把嘴巴擦乾淨。

有人在沒有被其他人看見的時候,行淫欲,作惡行,向其他人炫耀自己能夠享受於感官之樂,而其他人無法享受感官之樂。

如此就像是豬經常吃不乾淨的食物,處於不乾淨的處所,並且去向其他的豬炫耀。

因此應當捨離淫欲。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烏喻,亦當說猪喻,善思念之,吾當演說。」

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人喻如烏?

猶如有人在寂靜處,恒習婬欲,作諸惡行,後便羞恥,便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

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譏彈:『此人習欲,作諸惡行。』

彼作諸惡行已,向人悔過,自知羞恥,猶如彼烏恒患苦飢,便食不淨,尋即拭[口*雋],恐有餘鳥見言:『此烏食不淨。』

此亦如是。

若有一人在閑靜處,習於婬欲,作不善行,後便羞恥而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

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記識,此人習欲,作諸惡行,是謂名為人猶如烏。

彼云何名為人如猪。

若有一人在閑靜處,長習婬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等不能得五欲。』

彼作惡已,不羞恥,此人喻如猪,恒食不淨,臥於不淨,便自跳踉向於餘猪。

跳踉: 跳動。

此亦如是。

若有一人習於婬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不能得五欲自娛。』

是名為人如猪。

是故,諸比丘!當捨遠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4 經

本經世尊說有像驢的人,有像牛的人。

有人出家學佛,但諸根不淨,眼睛見到美好的景色時,因貪欲隨之升起色想,引發後續紛亂雜染的意念,無法自持,導致惡心惡行;耳朵聽到美好的聲音時,鼻子嗅到芳香的氣味時,舌頭嚐到美好的滋味時,身體接觸的細滑的物體時,意識接觸到感興趣的想法時,亦復如是。

如此行住坐臥不具威儀,違反戒律,比丘對他說,比丘不該是這個樣子的,他回答說,我也是比丘。

如此就像是驢子走入牛群之中,自稱是牛,但不受牛群所接納。

有人出家學佛,諸根寂靜,意念持續保持在佛法三十七道品之上,眼睛見到美好的景色時,不隨之升起色想,也不會引發後續紛亂雜染的意念,眼根清淨,能夠自持,升起種種的善想;耳朵聽到美好的聲音時,鼻子嗅到芳香的氣味時,舌頭嚐到美好的滋味時,身體接觸的細滑的物體時,意識接觸到感興趣的想法時,亦復如是。

如此就像是良牛走入牛群之中,受到牛群所愛護。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人有似驢者,有似牛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人像驢者?

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

爾時,彼人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

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意根。

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衣鉢,都違禁戒,便為梵行人所見譏彈:『咄,此愚人像如沙門?』

便取彈舉:『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

彼作是說:『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

猶如驢入牛群之中而自稱曰:『我亦是牛!我亦是牛!』

然觀其兩耳復不似牛,角亦不似,尾亦不似,音聲各異。

爾時,群牛或以角觝,或以脚蹋,或以口嚙者。

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

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了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念意根。

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禁戒,便為梵行人所見譏彈:『咄,此愚人像如沙門?』

便見彈舉:『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

爾時彼作是說:『我是沙門。』

猶如驢入於牛群,是謂人像驢者也。

彼人云何像牛者耶?

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

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遊三十七道品之法。

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爾時眼根則應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

想是指心中取像,眼見色,隨起色想,似乎是必然,如何做到眼見色,不起色想?

從神經生理學的角度,眼見色,相當於光子投射到視網膜,在視網膜上只有光點的資訊,這些資訊傳遞到視覺皮層,才產生了對於色彩、形狀、深度、物體等等的認知,這樣的認知,經文稱之為起色想,而這些認知是經由我們經由不斷地觀察學習並據此調整視覺皮質的神經連結建構而來的,因為神經連結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我們藉由修行,調整神經連結,便能夠做到,眼見色,不起色想,單純地觀察到世界的本質,而不貪愛染著於其中而生煩惱。

耳聲、鼻香、口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爾時意根則得清淨。

彼人便到諸梵行人所,諸梵行人遙以見來,各自揚聲:『善來,同學!』

隨時供養,不使有短,猶如良牛入牛眾中,而自稱說:『我今是牛!』

然其毛尾、耳角、音聲都悉是牛,諸牛見已,各來舐體。

此亦如是,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

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遊三十七道品之法。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類通往涅槃的方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又譯為「三十七品」。

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爾時眼根則得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

耳聲、鼻香、口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爾時意根則得具足,是謂此人像牛者也。

如是,諸比丘!當學如牛,莫像如驢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5 經

本經世尊說明十善及十不善。

十不善: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貪、瞋、邪見。

十善: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正見。

十不善會導致墮入畜生、餓鬼、地獄。

十善能夠生於人、天。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善、不善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彼:「云何名為不善?云何名為善?

所謂殺生為不善,不殺為善。

不與取為不善,與取為善。

婬泆為不善,不婬為善。

妄語為不善,不妄語為善。

綺語為不善,不綺語為善。

兩舌為不善,不兩舌為善。

鬪亂彼此為不善,不鬪亂彼此為善。

鬪亂彼此: 互相諍鬥。又譯為「惡口」。

貪他為不善,不貪他為善。

起恚為不善,不起恚為善。

邪見為不善,正見為善。

如是,比丘!行此惡已,墮畜生、餓鬼、地獄中。

設行善者,便生人中、天上,及諸善趣阿須倫中。

是故,當遠離惡行,修習善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6 經

本經世尊說明有八正道及八外道。

八正道: 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

八外道: 邪見、邪治、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三昧。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與汝等說微妙法,初善、中善、至竟亦善,有義、有味,得修具足梵行之法,所謂二法也。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具足說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為二法?

所謂邪見、正見,邪治、正治,邪語、正語,邪業、正業,邪命、正命,邪方便、正方便,邪念、正念,邪三昧、正三昧,是謂比丘名為二法。

我今已與汝說此二法,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觀誦,勿有懈惓,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7 經

本經世尊說明智慧來自於貪、瞋、癡的滅盡,達到智慧的方法為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燭明之法,亦當說由燭趣道之業。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燭明: 照亮。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名燭明者?

所謂貪婬、瞋恚、愚癡盡。

彼云何名為由燭趣道之業?

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由燭趣道之業。

我由此已說燭明,亦說由燭趣道之業,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諷誦,勿有懈怠,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8 經

本經世尊說明,由於有忍力、思惟力,使得世尊能夠行六年苦行,降伏魔怨,成就無上究竟的智慧。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力。

云何為二力?

所謂忍力、思惟力,設吾無此二力者,終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

又無此二力者,終不於優留毘處六年苦行,亦復不能降伏魔怨,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

無上正真之道: 佛陀的智慧,音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9 經

阿那律比丘,以「天眼第一」聞名,本經阿那律說明,持戒,破除我執、憍慢,能夠得到無上智慧之眼。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在拘尸那竭國本所生處。

阿那律: 比丘名,以「天眼第一」聞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譯為「阿那律陀」。

爾時,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

二十八大鬼神王: 月球繞地球一圈切 28 等分,每一等分各有鬼神王護持。

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歸命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爾時,有梵志名曰闍拔吒,是梵摩喻弟子。

復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彼梵志問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宮生,未曾聞此自然之香,為有何人來至此間,為是天、龍、鬼神、人、非人乎?」

爾時,阿那律報梵志曰:「向者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而歎我曰:

「『自歸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梵志問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見其形?釋、梵、四天王為何所在?」

阿那律報曰:「以汝無有天眼故也,是故不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問曰:「設我能得天眼者,見此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報曰:「設當得天眼者,便能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然復,梵志!此天眼者何足為奇!有梵天名曰千眼,彼見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掌中觀其寶冠。此梵天亦如是,見此千世界無有罣礙,然此梵天不自見身所著衣服。」

梵天不自見身所著衣服: 梵天看不到自己的執著。

梵志問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見形所著服飾?」

阿那律曰:「以其彼天無有無上智慧眼故,故不自見己身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設我得無上智慧眼者,見此身所著服飾不耶?」

阿那律曰:「若能得無上智慧眼者,則能見己形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願尊與我說極妙之法,使得無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問曰:「云何名之為戒?」

阿那律曰:「不作眾惡,不犯非法。」

梵志報曰:「如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當持禁戒,無失毫釐,亦當除去憍慢之結,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時,梵志復問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結?」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於中起識生吾、我者,是名為憍慢結也。是故,梵志!當求方便,除此諸結。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神識: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形體: 色蘊。

於中起識生吾、我者: 執著五蘊為我。


梵志即從座起,禮阿那律足,遶三匝而去。未至所在,於中道思惟此義,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有天昔與此梵志親友,知識梵志心中所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彼天復往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  中道得道跡;
垢盡法眼淨,  無疑無猶豫。」

爾時,尊者阿那律復以偈告天曰:

「我先觀彼心,  中間應道跡;
彼人迦葉佛,  曾聞此法教。」

爾時,尊者阿那律即其時離彼處,在人間遊,漸漸至舍衛國,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世尊具以法語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教已,便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得天眼第一者,所謂阿那律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10 經

本經世尊說明,持戒,善護根門,漸漸能夠達到一切煩惱的滅盡。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羅雲奉修禁戒,無所觸犯,小罪尚避,況復大者,然不得有漏心解脫。

爾時,眾多比丘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羅雲比丘奉修禁戒,無所觸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是故,諸比丘!常當念修治正法,無有漏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難陀.涅槃.烏  驢不善有二
燭及忍思惟  梵志及羅雲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增壹阿含經火滅品第十六

CBETA: 增壹阿含經 第 7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