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經
本經說明世尊得道後,原本認為悟得之法相當深奧,人們並無法理解,因此沒有必要說法。梵天知道世尊的心念後,勸請世尊說法。因而世尊才決定要說法。
反思:
梵天在色界天還在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之內,而世尊已超越了三界,梵天的智慧難道高於世尊,使得世尊原本不明白人類的根器及說法的效用,而聽了梵天的勸請之後,才明白人類的根器及說法的效用,而決定開始說法?
比較合理的情況推測是世尊原本就有慈悲心,也瞭解人類的根器,在得道後,原本就會為眾生說法,並不需要等待梵天的勸請。
經文提到梵天的勸請,可能是為了契合當時的宗教信仰,以收納信仰梵天的信徒。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道場樹下。
爾時,世尊得道未久,便生是念:「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不可思惟,休息微妙,智者所覺知,能分別義理,習之不厭,即得歡喜。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則有所損。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
爾時,梵天在梵天上,遙知如來所念,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梵天上沒不現,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梵天: 色界的初禪天之一,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
爾時,梵天白世尊曰:「此閻浮提必當壞敗,三界喪目。
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應演法寶,然今復不暢演法味,唯願如來普為眾生廣說深法!
又此眾生根原易度。若不聞者,永失法眼。
法眼: 能夠透徹觀察因緣所生法 (現象) 之眼。
此應為法之遺子,猶如優鉢蓮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雖出於地,未出水上,亦未開敷。是時,彼華漸漸欲生,故未出水,或時此華以出水上,或時此華不為水所著。
優鉢蓮華: 青蓮華,另譯為優鉢羅華。
拘牟頭華: 白蓮華。
分陀利華: 白色睡蓮。
此眾生類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所見逼促,諸根應熟,然不聞法而便喪者,不亦苦哉!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當為說法。」
爾時,世尊知梵天心中所念,又慈愍一切眾生故,說此偈曰:
「梵天今來勸, 如來開法門;
聞者得篤信, 分別深法要。
猶在高山頂, 普觀眾生類;
我今有此法, 昇堂現法眼。」
爾時,梵天便作是念:「如來必為眾生說深妙法。」歡喜踊躍,不能自勝,頭面禮足已,即還天上。
爾時,梵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2 經
本經世尊說明,染著於五欲,以及樂在其中,是導致煩惱的根源。
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是提升覺察力、提升智慧,心念專一不躁動,消除煩惱,達到涅槃的方法。
聞如是:
一時,佛在波羅㮈國仙人鹿苑中。
波羅㮈: 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十公里處的恆河河畔,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迦尸國的首都。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迦尸國又稱為波羅㮈國。另譯為「波羅奈」。
仙人鹿苑: 中印度波羅㮈城的地名,當地林中有許多鹿,因此稱鹿苑。傳說鹿苑是遠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鹿苑」。佛陀成道後,在此地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證阿羅漢。又譯為「鹿野苑」、「鹿野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事,學道者不應親近。
云何為二事?所謂著欲及樂之法,此是下卑凡賤之法,又此諸苦眾惱百端,是謂二事學道者不應親近。
著欲及樂之法: 染著於五欲,以及樂在其中。「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事物或道理。
如是,捨此二事已,我自有至要之道得成正覺,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諸神通,成沙門果,至於涅槃。
云何為至要之道得成正覺,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諸神通,成沙門果,至於涅槃?
所謂此賢聖八品道是。所謂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此名至要之道。
今我得成正覺,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諸神通,成沙門果,至於涅槃。
如是,諸比丘!當學捨上二事,習於至要之道。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羅云.迦葉.龍 二難.大愛道
誹謗.非梵法 二事最在後
第 3 經
天帝釋問世尊:「如何斷愛欲,心得解脫,得到涅槃?」
世尊回答: 「首先要了解一切現象皆由因緣而生,也將隨因緣而滅,並如時觀察一切的人事物皆隨因緣而生滅。
觀察身體的覺受,並如實觀察到身體是無常,終將歸於空。
觀察到身體的無常變化時,不生起其他的心念,因此無有恐怖,而能達到涅槃。」
天帝釋問完後,頂禮世尊,回到三十三天 (欲界第二天)。
尊者大目犍連當時在世尊身旁打坐,他想要瞭解,天帝釋是否瞭解世尊的說法。於是大目犍連以神足來到三十三天。
大目犍連向帝釋天說: 「我想要瞭解世尊為你所說的法,請為我講述。」
帝釋天回答: 「我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因此聽到後就忘了。」
帝釋天轉移話題,講述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阿修羅打戰,我打贏後,興建了一個超讚的社區,裡面有 700 棟別墅,每棟別墅裡有 7 位天女,每位天女有 7 個隨從。希望你前來觀賞。」
於是帝釋天及欲界第一天的多聞天王帶著大目犍連來到了這個超讚的社區。
大目犍連提醒帝釋天說: 「這個地方這麼讚,是因為你前世所作的福德導致的。」
帝釋天身旁的天女見到了大目犍連,紛紛感到羞愧而躲入內室。
大目犍連心想: 「帝釋天過於安逸,我應該設法感化他。」
大目犍連以腳趾踏地,引發地震。
帝釋天、多聞天王和天女們感到恐懼,毛髮直豎,心想: 「大目犍連有大神足,能夠引發地震,相當奇特,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
大目犍連觀察到時機成熟,於是再一次對帝釋天說: 「請你為我說明世尊所講的除愛欲經。」
帝釋天因地震而不再安逸恢復警醒,回想起世尊的說法,為大目犍連如實講述。
大目犍連為帝釋天、多聞天王闡述深法。
心得:
從本經可看出,修福往生天界,雖然充滿快樂,但往往會過於安逸,而不利於修行。
因此要好好把握人身,精進修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釋提桓因至世尊所。
釋提桓因: 欲界六天當中第二天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又稱為「天帝釋」。
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諸患,天、人所敬?」
爾時,世尊告釋提桓因曰:「於是,拘翼!
拘翼: 天帝釋過去世身為人時的姓,清淨布施而得到成為天主的果報。又譯為「憍尸迦」。
若是比丘聞此空法解無所有,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
空法: 一切現象皆由因緣而生,也將隨因緣而滅。
無所有: 斷除貪瞋癡、沒有任何造作。又譯為「無作」。
身所覺知苦樂之法,若不苦不樂之法,即於此身觀悉無常,皆歸於空。
彼已觀此不苦不樂之變,亦不起想,以無有想,則無恐怖;以無恐怖,則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災患,天、人所敬。」
爾時,釋提桓因禮世尊足已,繞三匝而退。
當於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
大目犍連: 比丘名,以「神通第一」聞名。又譯為「大目犍連」、「目揵連」。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便作是念:「向者,帝釋得道跡而問事耶?為不得道跡而問義耶?我今當試之。」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即以神足,如屈伸臂頃,便至三十三天。
爾時,釋提桓因遙見大目犍連遠來,即起奉迎,並作是語:「善來!尊者大目犍連!尊自不至此,亦大久矣!願欲與尊論說法義,願在此處坐。」
是時,目犍連問釋提桓因曰:「世尊與汝說斷愛欲之法,我欲聞之,今正是時,可與我說之。」
釋提桓因白言:「我今諸天事猥多,或自有事,或復有諸天事,我所聞者即時而忘。
昔者,目連,與諸阿須倫共鬪,當鬪之日,諸天得勝,阿須倫退。
爾時,我身躬往自戰,尋復領諸天還上天宮,坐最勝講堂。
因鬪勝故,故名為最勝講堂,階巷成行,陌陌相值,一一階頭,七百樓閣,一一樓閣上,各七玉女,一一玉女各有七使人,願尊目連在彼觀看。」
爾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在尊者目連後,往至最勝講堂所。
毘沙門: 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即多聞天王。
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白大目犍連曰:「此是最勝講堂,悉可遊看。」
目犍連曰:「天王!此處極為微妙,皆由前身所作福祐故,致此自然寶堂,猶如人間小有樂處,各自慶賀,如天宮無異,皆由前身作福所致。」
爾時,釋提桓因左右玉女,各各馳走,莫知所如,猶如人間有所禁忌,皆懷慚愧。
是時,釋提桓因所將玉女亦復如是。遙見大目犍連來,各各馳走,莫知所湊。
時,大目犍連便作是念:「此釋提桓因意甚放逸,我今宜可使懷恐怖。」
是時,尊者大目犍連即以右脚指案地,彼宮殿六變震動。
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皆懷恐怖,衣毛皆竪,而作是念:「此大目犍連有大神足,乃能使此宮殿六返震動,甚奇!甚特!未曾有是!」
是時,大目犍連便作是念:「今此釋身以懷恐怖,我今宜可問其深義。」
「云何,拘翼!如來所說除愛欲經者,今正是時,唯願與我等說。」
釋提桓因報言:「目連!我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是時,我即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至無為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
爾時,世尊便告我言:『於是,拘翼!諸比丘聞法已,都無所著,亦不著色,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
以知一切諸法已,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觀了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
亦無斷壞: 也不是斷滅,什麼都沒有了。
彼以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以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無為之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
爾時,我聞此語已,便禮世尊足,遶三匝,即退而去,還歸天上。」
是時,尊者大目犍連以深法之語,向釋提桓因及向毘沙門具分別之。
爾時,目犍連具說法已,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便來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目犍連即於座上白世尊曰:「如來前與釋提桓因說除欲之法,唯願世尊當與我說之。」
爾時,世尊告目犍連曰:「汝當知之,釋提桓因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釋提桓因問我此義:『云何,世尊!比丘斷愛欲,心得解脫?』
爾時,我告釋提桓因曰:『拘翼!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
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
爾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頭面禮我足,便退而去。還歸天上。」
爾時,大目犍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關經文: 《雜阿含經》卷十九第 505 經。
第 4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此二人,若見雷電霹靂,無有恐怖。
云何為二人?獸王師子、漏盡阿羅漢。
是謂,比丘!有此二人在於世間,若見雷電霹靂,不懷恐怖。
是故,諸比丘!當學漏盡阿羅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5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無有智慧。
云何為二法?不喜問勝人,但貪睡眠無精進意。
勝人: 智慧勝過一般人的人。
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無有智慧。
復有二法,令人成大智慧。
云何為二法,好問他義,不貪睡眠有精進意。
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有智慧,當學遠離惡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6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貧賤,無有財貨。
云何為二法?
若見他施時便禁制之,又自不肯布施。
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貧賤,無有財寶。
比丘!復有二法,令人富貴。
云何為二法?若見人與他物時助其歡喜,己好布施。
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富貴。
如是,諸比丘!當學惠施,勿有貪心。」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7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生貧賤家。
云何為二法?不孝父母、諸尊師長,亦不承事勝己者。
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生貧賤家。
比丘當知,復有二法生豪族家。
云何為二?恭敬父母、兄弟、宗族,將至己家,惠施所有。
是謂,比丘,有此二法,生豪族家。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8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梵志女名須深,往至尊者大拘絺羅所。
大拘絺羅: 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從佛出家前又被稱為「長爪梵志」。「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稱,例如用以和資歷較淺的同姓名人士區分。
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彼梵志女須深白拘絺羅曰:「優蹋藍弗、羅勒迦藍,此深法中,竟不受化,各取命終,世尊記此二人曰:『一人生不用處,一人生有想無想處。此二人盡其壽命,各復命終,一人當為邊地國王,傷害人民,不可稱計;一人當為著翅惡狸,飛行走獸無得脫者;命終之後各生地獄中。』然復世尊不記彼人何時當盡苦際,何故世尊不記彼人當盡苦際?」
爾時,尊者拘絺羅語須深女人曰:「所以世尊不說者,皆由無人問此義故,是故,世尊不記彼人何時當盡苦際。」
須深女人曰:「於是如來以取涅槃,是故不得問之;若當在世者,往問其義。如今尊者拘絺羅與我說之,彼人何時當盡苦際?」
爾時,尊者拘絺羅便說此偈:
「種種果不同, 眾生趣亦然,
自覺覺人者, 我無此辯說。
禪智解脫辯, 憶本天眼通,
能盡苦原本, 我無此辯說。」
爾時,須深女人便說此偈:
「善逝有此智, 質直無瑕穢,
勇猛有所伏, 求於大乘行。」
是時,尊者拘絺羅復說此偈:
「是意甚難得, 能獲異法要;
難為能辦之, 向於奇特事。」
爾時,尊者與彼須深女人具說法要,便發喜心。
時,彼女人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須深女人聞尊者拘絺羅所說,歡喜奉行。
第 9 經
聞如是:
一時,尊者摩訶迦遮延遊婆那國深池水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摩訶迦遮延: 比丘名,以「善解經律,而能論義」聞名。又作「大迦旃延」、「摩訶迦旃延」。
爾時,尊者迦遮延有此名聞,流聞四遠。
尊者長老姦荼婆羅門在此遊化。
姦荼婆羅門: 「姦荼」為音義,義譯為「根」(生殖器)。此位婆羅門可能修習外道的男女和合修法,所以在本經後段其弟子只受「不殺生」戒,其餘「不邪淫」等戒一時難以持守。
爾時,婆羅門聞尊者迦遮延在此池側遊化,將五百比丘,尊者長老功德具足,「我今可往問訊彼人。」
是時,上色婆羅門將五百弟子,往至尊者迦遮延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爾時,彼婆羅門問尊者迦遮延曰:「如迦遮延所行,此非法、律,年少比丘不向我等諸高德婆羅門作禮。」
迦遮延曰:「婆羅門當知,彼如來.至真.等正覺,說此二地。云何為二地?一名老地,二名壯地。」
行為比年紀重要婆羅門問曰:「何者為老地?何者為壯地?」
迦遮延曰:「正使婆羅門年在八十、九十,彼人不止婬欲,作諸惡行,是謂婆羅門雖可言老,今在壯地。」
婆羅門曰:「何者年壯住在老地?」
迦遮延曰:「婆羅門!若有比丘年在二十,或三十、四十、五十,彼亦不習婬欲,亦不作惡行,是謂婆羅門年壯在老地。」
婆羅門曰:「此大眾中頗有一比丘不行婬法,不作惡行乎?」
迦遮延曰:「我大眾中無有一比丘習欲作惡者。」
時,婆羅門即從坐起,禮諸比丘足,並作是語:「汝今年少住於老地,我今年老住於少地。」
爾時,彼婆羅門復往至迦遮延所,頭面禮足,而自陳說:「我今自歸迦遮延及比丘僧,盡形壽不殺。」
迦遮延曰:「汝今莫自歸我,我所自歸者汝可趣向之。」
婆羅門曰:「尊者迦遮延,為自歸誰?」
時,尊者迦遮延便長跪向如來所般涅槃處:「有釋種子出家學道,我恒自歸彼,然彼人即是我師。」
釋種子: 釋迦族血統的人,這裡特指佛陀。
婆羅門曰:「此沙門瞿曇為在何處?我今欲見之。」
迦遮延曰:「彼如來已取涅槃。」
婆羅門言:「若如來在世者,我乃可百千由旬往問訊之。彼如來雖取涅槃,我今重自歸作禮及佛、法、眾,盡其形壽,不復殺生。」
爾時,上色婆羅門聞尊者迦遮延所說,歡喜奉行。
第 10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人出現世間,甚難得遇。
云何為二人?能說法人出現於世,甚難得值;能聞法人受持奉行,甚難得值。
是謂,比丘!有此二人出現世間,甚難得遇。
是故,諸比丘!當學說法,當學聞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11 經
聞如是:
一時,佛遊摩竭國界,漸來至毘舍離城。
毘舍離: 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東北部,在恆河北岸,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譯為「毘耶離」、「鞞舍離」、「廣嚴城」。
爾時,在毘舍離北菴婆婆利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菴婆婆利女聞世尊來在園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彼女駕乘羽寶之車,便往出毘舍離城,至俠道口,即到世尊所,自下車往至世尊所。
爾時,世尊遙見彼女來,便告諸比丘:「皆悉專精,勿起邪想。」
是時,女人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說極妙之法。
說極妙之法已,女白佛言:「唯然世尊!當受我請,及比丘僧。」
爾時,世尊默然受女請。女見世尊默然受請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復道而歸。
爾時,毘舍離城男女大小,聞世尊在菴婆婆利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時,城中有五百億童子,乘種種羽寶之車——其中或乘白車白馬,衣蓋、幢幡、侍從皆白;其中或乘赤馬赤車,衣蓋、幢幡、侍從皆赤;或乘青車青馬,衣蓋、幢幡、侍從皆青;或乘黃車黃馬,衣蓋、幢幡、侍從皆黃——威容嚴飾,如諸王法,出毘舍離城,往至世尊所,未到之頃,道逢彼女,走打車牛,馳向城內。
是時,諸童子問女曰:「汝是女人,應當羞辱,何以打牛走車,馳向城內?」
時女報曰:「諸賢當知,我明日請佛及比丘僧,是故走車耳。」
童子報曰:「我亦欲飯佛及比丘僧,今與汝千兩純金,可限明日,使我等飯。」
時女報曰:「止!止!族姓子!我不聽許。」
童子復報:「與汝二千兩、三千、四千、五千,乃至百千兩金,是非聽許,明日使我等飯佛及比丘僧。」
女報言:「我不聽許。所以然者,世尊恒說:『有二希望,世人不能捨離。云何為二?利望、命望。』誰能保我至明日者,我以先請如來,今當辦具。」
時,諸童子各振其手:「我等爾許人不如女人也。」作是語已,各自別去。
時,諸童子往至世尊所,頭面作禮,在一面住。
爾時,世尊見童子來,告諸比丘:「汝等比丘,觀諸童子威容服飾,如天帝釋出遊觀時,等無差別。」
爾時,世尊告童子曰:「世間有二事,最不可得。云何為二?有反復之人,作小恩常不忘,況復大者?是謂,諸童子!有此二事,最不可得。童子當知,念有反復,亦識使小恩不忘,況復大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知恩識反復, 恒念教授人;
智者所敬侍, 名聞天世人。
「如是。諸童子!當知作是學。」
爾時,世尊具與諸童子說微妙法。聞已,各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女人即其夜,辦種種甘饌飲食,敷諸坐具,清旦便白:「時到,今正是時,唯願世尊臨顧鄙舍。」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至毘舍離城,到女舍。
是時,女見世尊坐定,手自擎食上佛及比丘僧。
飯佛及比丘僧已,行清淨水已,更取小金鏤座,在佛前坐。
爾時,女白世尊曰:「此菴婆婆利園用奉上如來及比丘僧,使當來、過去、現在眾僧,得止住中,願世尊受此園。」
爾時,世尊為彼女故,便受此園。世尊便說此呪願:
「園果施清涼, 橋樑渡人民;
近道作圊廁, 人民得休息。
晝夜獲安隱, 其福不可計;
諸法戒成就, 死必生天上。」
爾時,世尊說此記已,即起而去。
爾時,女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斷愛及師子 無智.少於財
家貧.須深女 迦旃.法說.女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增壹阿含經 勸請品第十九
CBETA: 增壹阿含經 第 1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