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增壹阿含經 六重品第三十七

第 1 經

世尊說明當修行此六法:

1. 慈心於身行

2. 慈心於口行

3. 慈心於意行

4. 佈施

5. 持戒

6. 正見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當思念六重之法,敬之、重之、執在心懷,無令忘失。

云何為六?於是,比丘!身行念慈,如鏡視其形,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復次,口行念慈,意行念慈,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復次,得法利之具,能與諸梵行者共之,亦無吝想,此法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復次,諸有禁戒不朽、不敗,極為完具,而無缺漏,智者之所貴;復欲使此戒分布與人,使同其味;此法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復次,正見賢聖得出要;如是之見,欲與諸梵行者共同此法,亦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是謂,比丘!有此六重之法,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是故,諸比丘!常當修行身、口、意行,設得利養之具,當念分布,莫起貪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2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阿耨達泉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斯是羅漢,三達、六通神足自在,心無所畏,唯除一比丘,阿難是也。

阿耨達泉:意為無熱惱,閻浮洲四大河的源頭。

三達: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盡明(漏盡神通)。又譯為「三明」、「三達明」。

爾時,世尊坐金蓮華,七寶為莖,及五百比丘各各坐寶蓮華。爾時,阿耨達龍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龍王遍觀聖眾已,白世尊曰:「我今觀此眾中,空缺不具,無尊者舍利弗,惟願世尊遣一比丘喚舍利弗使來。」

爾時,舍利弗在祇洹精舍,補納故衣。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汝至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云:『阿耨達龍王欲得相見。』」

祇洹精舍:即「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由給孤獨長者向祇陀太子買下土地,並由祇陀太子布施樹林。其中「洹」讀音同「還」,是梵語中「林」的音譯。

目連報曰:「如是。世尊!」

是時,尊者大目連如人屈伸臂頃,往至祇洹精舍舍利弗所,語舍利弗言:「如來有教云:『阿耨達龍王欲得相見。』」

舍利弗報曰:「汝並在前,吾後當往。」

目連報曰:「一切聖眾及阿耨達龍王遲想尊顏,欲得相見,唯願時赴,勿輕時節。」

舍利弗報曰:「汝先至彼,吾後當往。」

是時,目連復重語曰:「云何,舍利弗!神足之中能勝吾乎?然今先遣使在前耶?若舍利弗不時起者,吾當捉臂將詣彼泉。」

是時,舍利弗便作是念曰:「目連方便試弄吾耳。」

爾時,尊者舍利弗躬解竭支帶,語目連曰:「設汝神足第一者,今舉此帶使離於地,然後捉吾臂將詣阿耨達泉。」

竭支:意為覆腋衣。長方形,自左肩覆右腋。

是時,目連作是念:「今舍利弗復輕弄我,將欲相試乎?今解帶在地云:『能舉者然後捉吾臂將詣泉所。』」是時,目連復作是想:「此必有因,事不若爾。」即時,申手而取帶舉,然不能使帶移動如毫釐許。是時,目連盡其力勢移此帶,不能使動。是時,舍利弗取此帶繫著閻浮樹枝。是時,尊者目連盡其神力,欲舉此帶,終不能移,當舉此帶時,此閻浮地大振動。

爾時,舍利弗便作是念:「目連比丘尚能使此閻浮地動,何況此帶?我今當持此帶繫著二天下。爾時,目連亦復舉之;繫著三天下、四天下,亦能舉之,如舉輕衣。」是時,舍利弗復作是念:「目連比丘堪任舉四天下,而不足言,我今持此帶,繫著須彌山腹。」是時,目連復能動此須彌山及四天王宮,三十三天宮皆悉動搖。是時,舍利弗復以此帶繫千世界。是時,目連亦能使動。時,舍利弗復以此帶繫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亦復能動。是時,天地大動,唯有如來坐阿耨達泉而不移動,猶如力士弄於樹葉而無疑難。

是時,阿耨達龍王白世尊言:「今此天地何故振動?」

爾時,世尊具與龍王說此本緣,龍王白佛:「此二人神力何者最勝?」

世尊告曰:「舍利弗比丘神力最大。」

龍王白佛言:「世尊前記言:『目連比丘神足第一,無過是者。』」

世尊告曰:「龍王當知,有四神足。云何為四?自在三昧神力、精進三昧神力、心三昧神力、試三昧神力。是謂,龍王!有此四神足之力。若有比丘、比丘尼有此四神力者,親近修行而不放捨者,此則神力第一。」

四神足:基於四種因素產生禪定、成就神通:(1)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2)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3)意定斷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又譯為「四如意足」。

阿耨達龍王白佛:「目連比丘不得此四神足乎?」

世尊告曰:「目連比丘亦得此四神足之力,親近修行,初不放捨。然目連比丘欲住壽至劫,亦復能辦。然舍利弗所入三昧,目連比丘不知名字。」

是時,尊者舍利弗復作是念:「三千大千剎土,目連皆能移轉,蠕虫死者不可稱計,然我躬自聞:『如來座者不可移動。』我今可以此帶繫著如來座所。」是時,目連復以神足而舉此帶,然不能動。時,目連生此念:「非我於神足退乎?今舉此帶而不能動。我今往詣世尊所,而問此義。」

爾時,目連捨此帶已,即以神足至世尊所,遙見舍利弗在如來前坐,見已,目連復作是念:「世尊弟子神足第一,無出我者,然我不如舍利弗乎?」爾時,目連白佛言:「我將不於神足退乎?所以然者,我先發祇洹精舍,然後舍利弗發,今舍利弗比丘先在如來前坐。」

佛言:「汝不於神足有退,但舍利弗所入神足三昧之法,汝所不解。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無有量,心得自在,不如舍利弗從心也;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若舍利弗比丘心所念法,即得自在。」大目連即時默然。

是時,阿耨達龍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今舍利弗比丘極有神力,不可思議,所入三昧,目連比丘而不知名字。」爾時,世尊與阿耨達龍王說微妙之法,勸令歡喜,即於彼說戒。清旦,將諸比丘僧,還詣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諸比丘自相謂言:「世尊口自記:『我聲聞中神足第一者,目連比丘是也。』然今日不如舍利弗。」

爾時,諸比丘起輕慢想於目連所。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此諸比丘生輕慢之想向目連,受罪難計。」告目連曰:「現汝神力使此眾見,無令大眾起懈怠想。」

目連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目連禮世尊足,即於如來前沒不現,往詣東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彼土。是時,目連以凡常之服往詣彼土,在鉢盂緣上行,又彼土人民,形體極大。是時,諸比丘見目連已,自相謂言:「汝等觀此虫,正似沙門。」是時,諸比丘復持示彼佛:「唯然,世尊!今有一虫,正似沙門。」

爾時,奇光如來告諸比丘曰:「西方去此七恒河沙,彼土世界,佛名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是彼弟子,神足第一。」爾時,彼佛告目連曰:「此諸比丘起輕慢意,現汝神足,使大眾見之。」

目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目連聞佛教已,以鉢盂絡盛彼五百比丘至梵天上。是時,目連以左腳登須彌山,以右腳著梵天上。

爾時,便說此偈:

「常當念勤加,  修行於佛法,
降伏魔眾怨,  如鉤調於象。
若能於此法,  能行不放逸,
當盡苦原際,  無復有眾惱。」

是時,目連以此音響,遍滿祇洹精舍,諸比丘聞已,往白世尊:「目連為住何處而說此偈。」

世尊告曰:「此目連比丘去此佛土七恒河沙,正在東方,以繩絡盛彼五百比丘,左腳登須彌山,右腳著梵天上,而說此偈。」

爾時,諸比丘歎未曾有:「甚奇!甚特!目連比丘有大神足,我等起於懈慢於目連所,唯願世尊使目連比丘將此五百比丘來至此間。」

是時,世尊遙現道力,使目連知意。

是時,目連將五百比丘來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而為說法。時,大目連將五百比丘至世尊所。然釋迦文佛弟子仰觀彼比丘!是時,東方世界比丘禮世尊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為從何來?是誰弟子?道路為經幾時?」

彼五百比丘白釋迦文佛:「我等世界今在東方,佛名奇光如來,是彼弟子。然我等今日亦復不知為從何來?為經幾日?」

世尊告曰:「汝等知佛世界乎?」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汝等今日欲詣彼土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世尊!欲還詣彼土。」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今當與汝說六界法,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六界之法?比丘當知,六界之人稟父母精氣而生。云何為六?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是謂,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稟此精氣而生六入。云何為六?所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謂,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識身。云何為六?若依眼識則有眼識身,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謂,比丘!此名六識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識者,能度六天而更受形,設於彼壽終來生此間,聰明高才,於現身上,盡於結使,得至涅槃。」

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汝今還將此比丘詣彼佛土。」

目連報曰:「如是。世尊!」是時,目連復以絡盛五百比丘,遶佛三匝,便退而去。如屈伸臂頃,以至彼佛土。是時,目連捨此比丘已,禮彼佛足已,還來詣此忍界。是時,彼土比丘聞此六界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聲聞神足難及,所謂大目乾連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3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拔耆國師子園中。

諸神足高德比丘,賢者舍利弗、賢者大目乾連、賢者迦葉、賢者離越、賢者阿難等五百人俱。

離越:比丘名,是舍利弗尊者俗家最年幼的弟弟,常樂坐禪,曾在一株樹下坐禪六年,摩訶拘絺羅尊者拜訪時問他為何坐枯樹下?他才發現樹枯了。佛陀稱讚他「坐禪入定,心不錯亂」第一。又譯為「離越哆」、「離曰」、「離婆多」。

是時,大目乾連、大迦葉、阿那律晨旦至舍利弗所,然阿難遙見三大聲聞詣舍利弗所,語離越言:「三大聲聞往至舍利弗,我等二人亦可往至舍利弗所。所以然者,備聞舍利弗說奇妙之法。」

離越報曰:「此事可然。」

是時,離越、阿難往至舍利弗所。是時,舍利弗言:「善來,諸賢!就此處坐。」

是時,舍利弗語阿難曰:「我今欲有所問:『此牛師子園極為快樂,自然天香流布四遠,云何當使此園快樂?』」

阿難報曰:「若有比丘多有所聞不忘,總持諸法義味,具足修行梵行,如此諸法皆悉具足,亦不漏脫,與四部之眾而為說法,不失次第,亦不卒暴,無有亂想。如是,比丘在此牛師子園快樂。」

是時,舍利弗語離越言:「阿難今日以演說之,我今復欲問汝義。牛師子園快樂如是。汝今次說,義復云何?」

離越報曰:「於是,比丘樂閑靜之處,思惟坐禪,與正觀相應。如是,比丘樂牛師子園中。」

是時,尊者舍利弗語阿那律曰:「汝今當說悅樂之義。」

阿那律報曰:「若有比丘天眼徹視,觀眾生類,死者、生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皆悉知之。或有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猶如士夫觀空中,靡不備悉。有天眼比丘亦復如是,觀世界無有疑難。如是,比丘在牛師子園中,快樂如是也。」

是時,舍利弗語迦葉曰:「我今語汝。如是諸賢以說快樂之義,汝今次應說之。」

迦葉報曰:「若有比丘行阿練若行,復教他人使行阿練若,歎說閑靜之德;己身著補納之衣,復教他使行頭陀;身自知足在閑居之處,復教他人使修其行;己身戒德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復教他人使行其法,歎說其法已能勸化,復教他人使行其法;教訓無厭足。如是,比丘在牛師子園中快樂無比。」

阿練若: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十二頭陀行之一。

頭陀: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有十二項規定:(1) 在阿蘭若處:居於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時沿門托鉢,不分貧富之家。(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節量食:不吃過多,鉢中只受一糰飯。(6) 中後不得飲漿:日中一食後不再飲漿。(7) 著弊衲衣:穿著廢棄布所作的襤褸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沒有多餘的衣服。(9) 塚間住:住於墓地。(10) 樹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臥:不躺下。

爾時,尊者舍利弗語大目連曰:「諸賢聖以說快樂之義,汝今次說快樂之義。牛師子園中快樂無雙,汝今欲云何說之?」

目連報曰:「於是,比丘有大神足,於神足而得自在,彼能變化無數千事而無疑難,亦能分一身作無數身,或復還合為一,石壁皆過,踊沒自在。亦如駛河,猶如飛鳥在空中無跡,譬如暴火焚燒山野,亦如日月靡所不照,亦能舉手摩抆日月,亦能化身至梵天上。如此,比丘宜牛師子園中。」

摩抆:抓取。

是時,目連語舍利弗曰:「我等各隨其辯而說之,我等今問舍利弗義,牛師子園極為快樂,何等比丘宜在其中?」

舍利弗言:「若有比丘能降心,然彼心不能降比丘。設彼比丘欲得三昧,即時彼比丘能得三昧,隨意遠近成三昧者,即能成辦之。猶如長者家有好衣,盛著箱篋,爾時彼長者隨意欲取何等衣,隨意取之而無疑難;亦能隨意入三昧中,此亦如是,心能使比丘,非比丘能使心,隨意入三昧亦無疑難。如是,比丘能使心,非心使比丘,如是之人宜在牛師子園中。」

是時,舍利弗告諸賢曰:「我等隨其辯而說,各隨方宜,善說此義;今各相將往問世尊,云何比丘得樂此牛師子園?若世尊有所說,我等當奉行。」

諸比丘報曰:「如是。舍利弗!」

是時,大聲聞等各各相將往至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大聲聞以此因緣具白佛。爾時,世尊告曰:「善哉!如阿難所說。所以然者,阿難比丘聞法能持,總攝諸法,具足修行梵行。如此之法,善聞不忘,亦無邪見,與四部之眾而說法,言不錯亂,亦不卒暴。

離越比丘所說亦復快哉!所以然者,樂閑靜之處,不處人間,常念坐禪,無有諍訟,與止觀相應,閑居寂寞。

阿那律比丘亦復快哉!所以然者,阿那律比丘天眼第一。彼以天眼觀三千世界,猶如有眼之人,掌中觀珠。阿那律比丘亦復如是,彼以天眼觀此三千大千世界而無疑難。

今迦葉比丘亦復快哉!所以然者,迦葉比丘己身是阿練若行,復能歎說閑居之行;身能乞食,復能歎譽乞食之德;身著補納衣,復能歎說補納衣之德;己身知足,復能歎說知足之德;己身處巖穴,復歎說巖穴之德,己身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復能教人成此五分法身,身能教化,復能教人使行其法。

善哉!善哉!如目連所說。所以然者,目連比丘有大威力,神足第一,心得自在,彼意欲所為,則能辦之,或化一身,分為萬億,或還合為一,石壁皆過,無有罣礙,踊沒自在;亦如駛水亦無觸礙;如空中之鳥亦無足跡,猶如日月靡所不照,能化身乃至梵天。

善哉!如舍利弗之所說。所以然者,舍利弗能降伏心,非心能降伏舍利弗。若欲入三昧時,則能成辦無有疑難,猶如長者好衣裳,隨意取之而無疑難。舍利弗比丘亦復如是,能降伏心,非心能降伏舍利弗,隨意入三昧,皆悉在前。

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所說各隨方便,但今復聽我所說。云何比丘樂牛師子園中?若有比丘依村落住,彼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彼已乞食已,還歸所在,洗手面,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加趺坐,繫念在前。彼比丘便作是念:『我今不壞于坐,要當盡有漏成無漏。』爾時,彼比丘即有漏心得解脫。如是,比丘宜在牛師子園中。如是,比丘恒勤精進,莫有懈怠,所在之處靡不宗奉者。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4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咒願有六德。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咒願:祈福,此處特指出家人在接受布施後,對布施者的祝福。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六德?

於是,施主檀越成就三法。云何檀越施主成就三法?於是,檀越施主信根成就、戒德成就、聞成就,是謂檀越施主成就此三法。

施物之法復成三法。云何為三?然彼物色成就、味成就、香成就,有此三法。

是謂,比丘!有此六事獲大功德,名德遠聞,獲甘露之報。

是故,諸比丘!若欲成就此六事者,當念惠施。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5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之眾而為說法。

爾時,坐上有一比丘,便生此念:「願如來告我有所論說。」

爾時,世尊知比丘心中所念,告諸比丘:「若有比丘生此念:『如來躬教訓我。』彼比丘戒具清淨,無有瑕穢,修行止觀,樂閑靜之處。

若比丘意欲求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者,亦當戒德成就,在空閑處而自修行,與止觀共相應。

若復比丘欲求知足者,當念戒德具足,在閑靜處而自修行,與止觀共相應。

若復比丘欲求使四部之眾、國王、人民有形之類所見識知,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四禪,中無悔心,亦不變易,當念戒德成就。

若復比丘意欲求四神足,彼亦當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八解脫門而無罣礙,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天耳徹聽,聞天人聞聲,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知他人心中所念,諸根缺漏,彼亦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知眾生心意,有欲心、無欲心,有瞋恚心、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如實知之。有愛心、無愛心,有受心、無受心,如實知之。有亂心、無亂心,有疾心、無疾心,有少心、無少心,有量心、無量心,有度心、無度心,有三昧心、無三昧心,有解脫心、無解脫心,如實知之。欲如是者,當念戒德具足。

少心:狹小、收縮的心,是寬廣的心、無量心的相反。又譯為「少想」。

度心:推度、推想的心。

若復比丘意欲得無量神足,分一身作無數,復還合為一,踊沒自在,化身乃至梵天,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自憶宿世無數劫事,或一生、二生,乃至千生、百千億生、成劫、敗劫、成敗之劫,不可稱計,我曾死此生彼,名某、字某,或從彼終,來生此間,自憶如此無數劫事,當念戒德具足而無他念。

若復比丘意欲求天眼,徹視觀眾生類,善趣、惡趣,善色、惡色,若好、若醜,如實知之。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心意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意欲如是者,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彼當念戒德具足,內自思惟無有亂想,居在閑處。

諸比丘!當念戒德具足,無他餘念,威儀成就具足,少過常恐,何況大者!

若有比丘意欲使如來共論者,常念戒德具足;已戒德具足,當念聞具足;聞已具足,當念施具足;施已具足,當念智慧具足,解脫知見,皆悉具足。

若比丘戒身、定、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便為天、龍、鬼神所見供養,可敬、可貴,天、人所奉。

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戒的聚集、定的聚集、慧的聚集、解脫的聚集、解脫知見(知道自己已證得了解脫的智慧)的聚集。這五者即「五分法身」,佛及阿羅漢成就的五種功德。

是故,諸比丘!當念五分法身具足者,是世福田,無能過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 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二

第 6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以在舍衛城夏坐,意欲人間遊化。」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時,舍利弗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舍利弗去未久,有一比丘懷誹謗意,白世尊言:「舍利弗與諸比丘共諍競,不懺悔,今遊行人間。」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速往持吾聲,喚舍利弗。」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敕目連、阿難:「汝等使諸房中召諸比丘詣世尊所。所以然者,舍利弗所入三昧,今當在如來前作師子吼。」

是時,諸比丘聞佛教已,各集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即往至舍利弗所,語舍利弗言:「如來欲得相見。」

爾時,舍利弗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佛告舍利弗言:「卿向者去未久,有穢行比丘來至我所,而白我言:『云舍利弗比丘與諸比丘共諍,亦不悔過,在人間遊化。』審實爾乎?」

舍利弗白佛言:「如來自當知之。」

世尊告曰:「我自知耳。但今大眾各懷狐疑。汝今於大眾中,可以己辯而自明淨。」

舍利弗白佛言:「自出母胎年向八十,每自思惟,未曾殺生,亦不妄語,正使於調戲之中亦不妄語,亦復未曾鬥亂彼此;設不專意之時,或能有此行耳。

專意:專心;心不散亂。

我今,世尊!心意清淨,豈當與梵行人共鬥諍乎?

亦如此地,亦受淨,亦受不淨,屎尿穢惡皆悉受之,膿血涕唾終不逆之;然此地亦不言惡,亦不言善,我亦如是,世尊!心不移轉,何得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行?心不專者能有此耳。

我今心正,何得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亦如水,亦能使好物淨,亦能使不好物淨;彼水不作是念:『我淨是、置是。』此亦如是,無有異想,何得與梵行人共鬥而遠遊乎?

猶如熾火焚燒山野,不擇好醜,終無想念。我亦如是,豈當有意與梵行人共諍乎?

亦如掃灑,不擇好醜,皆能除之,終無想念。

猶如牛無其雙角,極自良善,亦不凶暴,善可將御,隨意所至,終無疑難。

唯然,世尊!我心如是,亦不與想有所傷害,豈當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

亦如旃陀羅女著弊壞衣,在人間乞食亦無禁忌。我亦如是,世尊!亦無想念,當興諍訟而遠遊也?

旃陀羅:旃陀羅:依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四姓之外的賤民階級,最被輕視,以屠殺為業。

亦如旃陀羅女著弊壞衣,在人間乞食亦無禁忌:有如穿著破爛衣服在人群間乞食的賤民之女,極為謙虛卑下、沒有自尊的意識,不會想和別人爭執。

亦如脂釜,處處漏壞,有目之人皆悉觀見處處漏出。我亦如是,世尊!九孔之中漏出不淨,豈當與梵行人共諍?

脂釜:裝油脂的鍋子。

猶如女人年少端正,復以死尸繫彼女頸,而厭患之。世尊!我亦如是,厭患此身如彼無異,豈當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

此事不然,世尊!自當知之,彼比丘亦當知之。設當有是者,願彼比丘受我懺悔。」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汝今可自悔過。所以然者,若不悔者頭便破為七分。」

是時,彼比丘心懷恐怖,衣毛皆豎,即從坐起,禮如來足,白世尊言:「我今自知犯舍利弗,唯願世尊受我懺悔。」

世尊告曰:「汝比丘!自向舍利弗懺悔,若不爾者頭便為七分。」

是時,彼比丘即向舍利弗頭面禮足,白舍利弗言:「唯願受我懺悔,愚不別真。」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可受此比丘悔過,又以手摩頭。所以然者,若當不受此比丘懺悔者,頭破為七分。」

爾時,舍利弗以手摩頭,語比丘曰:「聽汝懺悔!如愚如惑,此佛法中極為曠大,能隨時悔過者,善哉!今受汝懺悔,後更莫犯。」如是再三。

是時,舍利弗告彼比丘曰:「汝更莫犯。所以然者,有六法入地獄,六法生天,六法至涅槃處。云何為六?欲害他人,我以起此害心,便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我當教人使害他,於中起害心;以得害人,於中起歡喜,我當得此不馨之問;未起此事便快愁憂。是謂有此六法,令人墮惡趣。

云何有六,令人至善處?所謂身戒具足,口戒具足,意戒具足,命根清淨,不殺害心,無妒嫉心。是謂有此六法,生於善處。

命根清淨:即「正命」,正當的謀生,對出家人來說是以乞食而非邪命(貪財賺錢)維生。

云何修六法至於涅槃?所謂六思念法。云何為六?所謂身行慈無瑕穢;口行慈無瑕穢;意行慈無瑕穢;若得利養之具,能與人等共分之而無吝想;奉持禁戒無瑕疵,智者所貴;如是之戒能具足諸有邪見、正見、賢聖出要,能得盡苦本。如是諸見皆悉分明。是謂六法得至涅槃。汝今,比丘!當求方便,行此六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彼比丘重從坐起,禮舍利弗足:「我今重自懺,如愚如惑而不別真。唯願,舍利弗!受我悔過,後不復犯。」

舍利弗曰:「聽汝悔過!賢聖法中極為曠大,能自改往修來,莫復更犯。」

爾時,彼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第 7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第一最空法,汝等善思念之。」

第一最空法:空的究竟真理。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為名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法。

假號法:即「俗數法」。世俗上的現象;世間因緣和合的現象。

云何假號、因緣?所謂是有則有,此生則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如是苦陰成此因緣。

無是則無,此滅則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死滅,死滅則愁、憂、苦、惱,皆悉滅盡,除假號之法。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起時則起,亦不知來處,滅時則滅,亦不知滅處,除其假號之法。

彼假號法者,此起則起,此滅則滅。此六入亦無人造作,亦名色、六入法,六入亦無人造作,由父母而有胎者亦無,因緣而有,此亦假號,要前有對,然後乃有。

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若復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合會,然後有火。此六情起病亦復如是,皆由緣會於中起病。

此六入起時則起,亦不見來,滅時則滅,亦不見滅;除其假號之法,因由父母合會而有。」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先當受胞胎,  漸漸如凍酥,
遂復如息肉,  後轉如像形。
先生頭項頸,  轉生手足指,
支節各各生,  髮毛瓜齒成。
若母飲食時,  種種若干饌,
精氣用活命,  受胎之原本。
形體以成滿,  諸根不缺漏,
由母得出生,  受胎苦如是。

比丘當知,因緣合會,乃有此身耳。

又復,比丘!一人身中骨有三百六十,毛孔九萬九千,脈有五百,筋有五百,虫八萬戶。

比丘當知,六入之身有如是災變。比丘!當念思惟,如是之患,誰作此骨?誰合此筋脈?誰造此八萬戶虫?」

爾時,彼比丘作是念思惟,便獲二果、阿那含、若阿羅漢。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三百六十骨,  在此人身中,
古佛之所演,  我今亦說之。
筋有五百枚,  脈數亦如是,
虫有八萬種,  九萬九千毛。
當觀身如是,  比丘勤精進,
速得羅漢道,  往至涅槃界。
此法皆空寂,  愚者之所貪,
智者心歡悅,  聞此空法本。

是謂,比丘!此名第一最空之法,與汝等說。如來之所說行之法,我今以為起慈哀心,我今以辦。常當念修行其法,在閑居之處坐禪思惟,勿有懈怠。今不修行,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訓。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8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

爾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曇!剎利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

剎利: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階級,掌管政治及軍事。又譯為「剎帝利」。

婆羅門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究竟何事?

婆羅門: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國王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

盜賊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

女人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

爾時,世尊告梵志曰:「剎利種者,常好鬥訟,多諸技術,好喜作務,所要究竟終不中休。」

梵志問曰:「梵志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梵志意好咒術,要作居家,樂閑靜之處,意在梵天。」

又問曰:「國王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梵志當知,王意所欲得國政,意在兵仗,貪著財寶。」

「盜賊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賊意盜竊,心在姦邪,欲使人類不知所作。」

「女人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女人意在男子,貪著財寶,心繫男女,心欲自由。」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盡知爾許之變,如實不虛。今日比丘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戒德具足,心遊道法,意在四諦,欲至涅槃。此是比丘之所求也。」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如是。世尊!比丘所行意不可移轉,其義實爾,瞿曇!涅槃者極為快樂。

如來所說乃為過多,猶如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在闇者見明,今日如來所說亦復如是,而無有異。

我今國事猥多,欲還所止。」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

是時,生漏梵志即從坐起,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9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此中頗有比丘,云何得修梵行無有缺漏,清淨修梵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戒律具足而無所犯,此名清淨修得梵行。

復次,梵志!若有眼見色,不起想著,不起識念,除惡想,去不善法,得全眼根,是謂此人清淨修梵行。

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都無識想,不起想念,清淨得修梵行,全其意根,如此之人得修梵行,無有缺漏。」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不修梵行,不具足清淨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俱會者,此名非梵行。」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漏不具足?」

漏:煩惱。一般人由眼、耳等感官,時常流漏煩惱而不停止,所以以漏譬喻煩惱。

世尊告曰:「若有人與女人交接,或手足相觸,接在心懷而不忘失。是謂,梵志!行不具足,漏諸婬泆,與婬、怒、癡共相應。

復次,梵志!或與女人共相調戲,言語相加。是謂,梵志!此人行不全具,漏婬、怒、癡,梵行不具足修清淨行。

復次,梵志!若有女人惡眼相視而不移轉,於中便起婬、怒、癡想,生諸亂念。是謂,梵志!此人梵行不淨,不修梵行。

復次,梵志!若復有人遠聞或聞哭聲,或聞笑聲,於中起婬、怒、癡,起諸亂想。是謂,梵志!此人不清淨修梵行,與婬、怒、癡共相應,行不全具。

復次,梵志!若有人曾見女人,後更生想,憶其頭目,於中生想;在屏閑之處,生婬、怒、癡,與惡行相應。是謂,梵志!此人不修梵行。」

屏閑之處:指無人獨處。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沙門瞿曇亦知梵行,亦知不梵行;亦知漏行,亦知不漏行。

所以然者,我今亦生此念,諸有人民,女人手足相加,起諸亂想。我時便生此念:『此人行不清淨,與婬、怒、癡共相應。』

第一更樂者,女人是也。

第一可欲者,所謂眼眼相視,然彼女人或語、或笑,繫綴男子,或共言語而繫綴男子。

是時,我便生此念:『此六人盡行不清淨行。』

如來今日所說甚過,猶如盲者得目,迷者見路,愚者聞道,有目之人見色,如來說法亦復如是。

我今自歸佛、法、眾,自今之後不復殺生,唯願受為優婆塞。」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10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城外林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馬師到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

馬師:比丘名,以威儀端正而聞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舍利弗尊者原先為外道大弟子,有次見到馬師尊者的威儀端正、行步穩重,就問他的老師是誰?學什麼法?馬師尊者回答說他的老師是佛陀,佛陀教他諸法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舍利弗尊者聽完就證得初果,接著從佛出家證阿羅漢。又譯為「馬勝」、音譯為「阿濕波誓」、「阿攝貝」。

是時,薩遮尼健子遙見馬師來,即往語馬師曰:「汝師說何等義?有何教訓?以何教誡向弟子說法乎?」

馬師報曰:「梵志!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如是者智人之所學也。

痛、想、行、識無常,此五盛陰無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

五盛陰: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有執著的五陰,又稱為「五盛陰」。「盛」讀音同「成」。參見《雜阿含經》卷2第55、58經。又譯為「五受陰」、「五取蘊」。

卿欲知者,我師教誡其義如是,與諸弟子說如是義。」

是時,尼健子以兩手掩耳,而作是言:「止!止!馬師!我不樂聞此語。設瞿曇沙門有此教者,我實不樂聞。所以然者,如我義者色者是常,沙門義者無常。何日當見沙門瞿曇與共論議,當除沙門瞿曇顛倒之心。」

爾時,毘舍離城五百童子集在一處,欲有所論。是時,尼健子往至五百童子所,語童子曰:「汝等皆來,共至沙門瞿曇所。所以然者,意欲與彼沙門瞿曇共論,使彼沙門得見正諦之道。

沙門所說者色者無常,如我義者色者是常。

猶如力士手執長毛之羊,隨意將東西,亦無疑難。我今亦復如是,與彼沙門瞿曇論議,隨我捉捨而無疑難。

猶如猛象凶暴而有六牙,在深山中戲,亦無所難。我今亦復如是,與彼論議亦無疑難。

猶如兩健丈夫而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隨意轉側,亦無疑難。我今與彼論義亦無疑難。

我論議中尚能害象,何況人乎?亦能使象東、西、南、北,豈不如人乎?

今此講堂樑柱無情之物,尚能使移轉,何況與人共論能勝,我使彼血從面孔出而命終。」

其中或有童子而作是言:「尼健子終不能與沙門論議,但恐沙門瞿曇與尼健子論議耳。」

或有作是說:「沙門不與尼健子論議,尼健子能與沙門共論議。」

是時,尼健子便作是念:「設令沙門瞿曇所說如馬師比丘者,足得相疇。若有義者,聞已當知。」

疇:相等。

是時,尼健子將五百童子,前後圍繞,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是時,尼健子白世尊言:「云何,瞿曇!有何教誡,以何教誡訓諸弟子?」

佛告尼健子:「我之所說,色者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痛、想、行、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我之教誡其義如是。」

尼健子報曰:「我不樂聞此義。所以然者,如我所解義,色者是常。」

世尊告曰:「汝今且專心意,思惟妙理,然後說之。」

尼健子報曰:「我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世尊告曰:「汝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世尊告曰:「汝今以己之辯說之,何為引彼五百人乎?」

尼健子報曰:「我今說色是常,沙門欲何等言論?」

世尊告曰:「我今說色者無常,亦復無我。權詐合數有此色者,亦無真實,無固、無牢亦如雪搏,是等磨滅之法,是變易之法。

汝今方說色者是常,我還問汝,隨意報我。

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還於己國得自在不乎?又彼大王不應脫者而脫之,不應繫者而繫之,可得爾乎?」

尼健子報曰:「此聖王有此自在之力,不應殺者能殺之,不應繫者能繫之。」

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當復老乎?頭白、面皺、衣裳垢坋?」

坋:灰塵。讀音同「笨」。

是時,尼健子默然不報。

世尊再三問之,彼亦再三默然不報。

是時,密跡金剛力士手執金剛之杵,在虛空中而告之曰:「汝今不報論者,於如來前破汝頭作七分。」

爾時,世尊告尼健子曰:「汝今觀虛空中。」

是時,尼健子仰觀空中,見密跡金剛力士,又聞空中語:「設汝不報如來論者,當破汝頭作七分。」

見已驚恐,衣毛皆豎,白世尊言:「唯願瞿曇當見救濟,今更問論當疇對。」

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當復老乎?亦當頭白、齒落、皮緩、面皺耶?」

尼健子報曰:「沙門瞿曇!雖有此語,如我義者,色者是常。」

世尊告曰:「汝善思惟而後報之,前之與後,義不相應。但具論聖王當復老乎?亦當頭白、齒落、皮緩、面皺耶?」

尼健子報曰:「轉輪聖王許使老。」

世尊告曰:「轉輪聖王常能於己國得自由,何以故不能卻老、卻病、卻死?我不用老、病、死,我是常之應。欲使然者,其義可乎?」

是時,尼健子默然不對,愁憂不樂,寂然不語。

是時,尼健子身體汗出,汗汙衣裳,亦徹坐處,乃至於地。

世尊告曰:「尼健子!汝在大眾中而師子吼:『汝等童子共我至瞿曇所,與共論議,當降伏,如捉長毛之羊,隨意東西,而無疑難。亦如大象入深水中,隨意自遊,亦無所畏。亦如兩健丈夫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隨意轉側。』又復汝說:『我常能論害大象,如此樑柱草木斯皆無情,與共論議能使屈申低仰,亦能使腋下流汗。』」

爾時,世尊舉三法衣,示尼健子曰:「汝觀如來腋無流汗,然汝今日返更有汗,乃徹乎地。」

是時,尼健子復默然不對。

爾時,有童子名頭摩,[仁-二+(亡/大)]在彼眾。

是時,頭摩童子白世尊言:「我今堪任有所施行,亦欲所說。」

世尊告曰:「隨意說之。」

頭摩童子白佛言:「猶如去村落不遠有好浴池,然彼浴池有虫饒腳。然村落人民,男女大小往至浴池所,而出此虫,各各以瓦石取此虫,打之傷破手腳,彼虫意欲還入水者,終無此事。此尼健子亦復如是,初意猛盛,與如來共論,心懷姤意,兼抱憍慢。如來盡以除之,永無有餘。此尼健子更終不能重至如來所而共論議。」

是時,尼健子語頭摩童子曰:「汝今愚惑,不別真偽,亦不與汝共論,乃與沙門瞿曇共論。」

是時,尼健子白佛言:「唯問義理,當更說之。」

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欲使老、病、死不至,可得爾乎?彼聖大王果此願耶?」

果此願耶:可以如願嗎?

尼健子報曰:「不果此願也。」

「欲使有此色,欲使無此色,可果乎?」

尼健子報曰:「不果也。瞿曇!」

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色者是常?為是無常?」

尼健子報曰:「色者無常。」

「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復見此是我,許我是彼有乎?」

對曰:「不也。瞿曇!」

「痛、想、行、識為是常?為是非常?」

對曰:「無常。」

世尊告曰:「設復無常,為變易之法,汝頗見有乎?」

對曰:「無也。」

世尊告曰:「此五盛陰是常、無常也?」

尼健子報曰:「無常也。」

佛言:「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頗見有乎?」

對曰:「無也。」

「云何,尼健子!汝言是常,此理不與義相違乎?」

是時,尼健子白世尊言:「我今愚癡,不別真諦,乃興此懷,與瞿曇共論,言色是常。

猶如猛獸師子遙見人來,有恐怖心乎?終無此事!今日如來亦復如是,無有毫氂。我今狂惑,未明深義,乃敢觸嬈。

沙門瞿曇所說過多,猶如盲者得眼,聾者徹聽,迷者見路,無目見色。

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數方便而為說法。

我今自歸沙門瞿曇、法、比丘僧,自今以後盡形壽,聽為優婆塞,不復殺生,唯願瞿曇及比丘僧!當受我請,欲飯佛及比丘僧。」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時,尼健子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繞佛三匝,頭面禮足而去。

往詣毘舍離童子所。到已,語童子曰:「汝等所應供養我具,以當時給我,莫以非時。我今請沙門瞿曇及比丘僧,明當飯之。」

是時,諸童子各辦飲食之具,持用與之。

是時,尼健子即以其夜,辦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而白:「時到,今正是時,唯願屈伸。」]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僧入毘舍離,往至尼健子家。

到已就坐,及比丘僧各次第坐。

是時,尼健子以見佛、比丘僧坐定,自手斟酌,行種種飲食,見佛、比丘僧食訖,行清淨水,便取一小座,在如來前坐,欲得聞法。

斟酌:倒酒不滿曰斟,太過曰酌。這裡是指尼健子為佛陀及來應供的比丘僧親手布菜,或倒飲用水等。

爾時,世尊漸與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惡,婬不淨行,出要為樂。

出要:出離三界輪回。

爾時,世尊以見尼健子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彼尼健子說之。

是時,尼健子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首,
 人中王為最,  眾流海為源,
 星中月為明,  光明日最勝。
 上下及四方,  諸地所出物,
 天及人民類,  佛為無上尊,
 欲求其德者,  三佛為最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坐起而去。

是時,尼健子五百弟子聞師受佛教化,聞已,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大師,云何師宗瞿曇?」

是時,諸弟子出毘舍離城,在中道立。

是時,尼健子欲至佛所聽法。

是時,世尊與尼健子說法,助令歡喜。

尼健子聞法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尼健子弟子遙見師來,各各自相謂言:「此沙門瞿曇弟子今著道來,各各取瓦石而打殺之。」

時,諸童子聞尼健子為弟子所殺,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諸童子白世尊言:「如來所可教化尼健子者,今為弟子所殺。今以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彼是有德之人,四諦具足,三結使滅,成須陀洹,必盡苦際,今日命終生三十三天,彼見彌勒佛已,當盡苦際。此是其義,當念修行。」

三結使:身見結、戒取結、疑結。

須陀洹:斷三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投生七次就能涅槃。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中的初果,又稱為預流果。

爾時,諸童子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尼健子至世尊所,捔論議,還以己論而自縛,來受如來化。

捔:音同「角」。有竟,鬥的意思。

夫見如來者終無虛妄,猶如有人入海取寶,必有所剋獲,終不空還。

此亦如是,其有眾生至如來所者,要得法寶,終不空還。」

爾時,世尊與諸童子說微妙法,使令歡喜。

爾時,諸童子從佛聞法已,即從坐起,繞佛三匝,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諸童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增壹阿含經 六重品第三十七

CBETA: 增壹阿含經 第 29 卷

CBETA: 增壹阿含經 第 3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