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現法中受樂無窮,欲得盡漏,便能獲之。云何為七法?於是,比丘知法、知義、知時,又能自知,復能知足,亦復知入眾中,觀察眾人,是謂七法。
云何比丘知法?於是,比丘知法,所謂契經、祇夜、偈、因緣、譬喻、本末、廣演、方等、未曾有、廣普、授決、生經。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於法。
契經:音譯「修多羅」,即佛經。
祇夜:重誦偈、重頌、應頌。以簡短的文句,重述前段經文的重點。
偈:偈頌,一般以四句為一偈。
因緣:音譯「尼陀那」,述說佛陀說法的因緣。
譬喻:佛陀說法時所引用的譬喻。
本末:又作相應、如是語、本事,音譯「伊帝目多迦」,為佛陀述說弟子宿世之事。
廣演:又作論義,以法義問答來廣論佛陀所說之法。
方等:又作廣經、方廣,音譯「毗陀羅」,由淺至深地廣說佛法。
未曾有:記錄有關佛神祕不可思議、種種所向未有的殊勝境界。
廣普:無問自說,佛陀隨意歡喜所說之句。
授決:又作授記、記別,佛說法中問答分別的部分。
生經:又作本緣、本生經、生傳,音譯「闍多迦」,述說佛陀及弟子過去世的因緣。
云何比丘解了於義?於是,比丘知如來機趣,解了深義,無所疑難。若有比丘不解了義者,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知深義故,名為解義也。如是,比丘能分別義。
云何比丘知其時宜?於是,比丘知其時節,可修觀時便修觀,可修止時便修止,可默知默,可行知行,可誦知誦,可授前人便授前人,可語知語。若有比丘不知此者,不知止觀進止之宜,此非比丘。若復比丘知其時節,不失時宜,此名為隨其方宜。如是,比丘知其時宜。
云何比丘自能修己?於是,比丘能自知己:『我今有此見聞念知,有如是智慧,行步進止,恒隨正法。』若有比丘不能自知智慧之宜,出入行來,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自修己進止之宜,此名為自修己行,是謂比丘能自知己。
云何比丘自知止足?於是,比丘能自籌量睡眠、覺寤、坐臥、經行、進止之宜,皆能知止足。若有比丘不能知是者,則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此故,名為知足。如是,比丘名為知足。
云何比丘知入大眾?於是,比丘分別大眾,此是剎利種,此是婆羅門眾,此是長者眾,此是沙門眾,我當以此法宜則適彼眾中,可語可默,皆悉知之。若有比丘不知入眾,此非比丘。以其比丘知入大眾故,名為知入眾也。是謂比丘知入大眾也。
云何比丘知眾人根元?比丘當知,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或有一人,欲往至園中親覲比丘;彼第二人不喜至彼觀見比丘。彼人欲至園中親覲比丘者,此人最為上。
比丘!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雖至比丘所,然不問其宜;彼第二人亦不往至寺中見比丘。彼至寺人最為第一。
比丘!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問訊時宜;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問訊時宜。彼人至寺者,最尊第一,出彼人上。
比丘!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至心聽法;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不至心聽法。彼至心聽法者,於彼人最為第一。
比丘!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能觀察法,受持諷誦;彼第二人,不能受持諷誦。彼人受持諷誦者,於此人上最為第一。
比丘!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聞法解其義;彼第二人,聞法不解其義。彼人聞法解義者,於此人最尊第一。
比丘!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聞法,法成就;彼第二人不聞法,法不成就。彼人法法成就者,於此人第一。
比丘!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聞法能堪忍修行,分別護持正法;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彼能修行法者,於此諸人最尊第一。
猶如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最為第一,無能及者。此亦如是,若有人能修行者,此人最為第一,無能及者,是謂比丘觀察人根。若有人不了此者,則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聞法分別其義者,此為最上。如是比丘觀察人根。
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現法中快樂無為,意欲斷漏亦無有疑。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此七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2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十三天晝度樹,本縱廣五十由旬,高百由旬,東、西、南、北蔭覆五十由旬,三十三天在彼四月自相娛樂。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彼晝度樹華葉凋落,萎黃在地。爾時,諸天見此瑞應,普懷歡喜,欣情內發:『此樹不久當更生華實。』
晝度樹:豆科刺桐屬的落葉性大喬木刺桐樹。在這裡特指三十三天一株知名的樹,義譯為「香遍樹」。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彼樹華實皆悉凋落,捐棄在地。是時,三十三天倍復歡喜,自相謂言:『此樹不久當作灰色。』
比丘當知,復經歷數時,彼樹便作灰色。是時,三十三天已見此樹而作灰色,甚懷喜悅,自相謂言:『而今此樹已作灰色,不久當生羅網。』是時,三十三天見此晝度樹已生羅網,不久當生雹節。爾時,三十三天見已,復懷歡喜:『此樹今日已生雹節,不久當復開敷。』
羅網:網子,在此特指由珠寶連綴而成,裝飾用的網子。帝釋天宮殿中的羅網又稱為「因陀羅網」。
雹節:花蕾。
開敷:開花。
比丘當知,三十三天已見此樹漸漸開敷,各懷歡喜:『此樹不久漸漸開敷,不久當盡著華。』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彼樹普悉開敷,皆懷歡喜:『此樹今日皆悉著華。』爾時,此香逆風,百由旬內無不聞香者。爾時,諸天四月之中於彼自相娛樂,樂不可計。
此亦如是,若賢聖弟子意欲出家學道時,如似彼樹始欲凋落。
復次,賢聖弟子捐棄妻財,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剃除鬚髮,如似彼樹葉落在地。
比丘當知,若賢聖弟子無貪欲想,除不善法,念持歡喜,遊志一禪,似彼晝度樹而作灰色。
復次,賢聖弟子有覺、有觀息,內有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遊心二禪,如似彼樹而生羅網。
復次,賢聖弟子念而有護,自覺身有樂,諸賢聖所救,護念具足,遊在三禪,如似彼樹而生雹節。
復次,賢聖弟子苦樂已盡,先無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志四禪,如似彼樹漸漸開敷。
復次,賢聖弟子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現法中而自娛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如似彼樹皆悉敷花。
是時,賢聖弟子戒德之香,遍聞四遠,無不稱譽者,四月之中而自娛樂,遊心四禪,具足行本。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戒德之香。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3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七事水喻,人亦如是。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彼云何七事水喻而似人?猶如有人沒在水底,如復有人暫出水還沒,如復有人出水觀看,如復有人出頭而住,如復有人於水中行,如復有人出水而欲到彼岸,如復有人已到彼岸。是謂,比丘!七事水喻出現於世。
彼云何人沒在水底而不得出?於是,或有一人,不善之法遍滿其體,當經歷劫數,不可療治,是謂此人沒在水底。
彼何等人出水還沒?或有一人信根漸薄,雖有善法而不牢固,彼身、口、意行善,後復身、口、意行不善法,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是謂此人出水還沒。
彼何等人出水觀看?於是,或有人有信善根,身、口、意行,更不增益其法,自守而住,彼身壞命終,生阿須倫中,是謂此人出水而觀。
彼何等人出水住者?於是,或有人有信精進,斷三結使,更不退轉,必至究竟成無上道,是謂此人出水而住。
彼何等人欲渡水者?於是,或有人信根精進,恒懷慚愧,斷三結使,婬、怒、癡薄,來至此世而斷苦際,是謂此人欲渡水者。
彼何等人欲至彼岸?或有人信根精進,斷下五結,成阿那含,即彼般涅槃,更不來此世,是謂此人欲至彼岸者也。
何等人已至彼岸者?於是,或有一人,信根精進而懷慚愧,盡有漏成無漏,於現法中而自娛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於此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是謂此人已渡彼岸者也。
是謂,比丘!有此七人水喻向汝等說,諸佛世尊所應修行接度人民,今已施行。當在閑居靜處,若在樹下,當念坐禪,勿起懈怠。此是我之教誨。」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4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聖王在遠國治化,七法成就,不為怨家盜賊所擒獲。云何為七?
然彼城郭極為高峻,修治齊整,是謂彼王先成就第一之法。
復次,彼城門戶牢固,是謂彼城成就第二法。
復次,彼城外塹極深且廣,是謂此城成就第三之法。
塹:深坑、護城河。
復次,彼城內多諸穀米,倉庫盈滿,是謂彼城成就第四之法。
復次,彼城饒諸薪草,是謂彼城成就第五之法。
復次,彼城多諸器杖,備諸戰具,是謂彼城成就六法。
復次,彼城主極聰明高才,豫知人情,可鞭則鞭,可治則治,是謂彼城成就七法,外境不能來侵。
是謂,比丘!彼城國主成就此七法,外人不得嬈近。
嬈:擾亂。
此比丘亦復如是,若成就七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云何為七?
弊魔:欺詐蒙騙的魔。
於是,比丘!戒律成就,威儀具足,犯小律尚畏,何況大者!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一之法,弊魔不得其便,猶如彼城,高廣極峻,不可沮壞。
復次,比丘!若眼見色,不起想著,亦不興念,具足眼根,無所缺漏,而護眼根;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亦不起想,具足意根而無亂想,具足擁護意根,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二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門戶牢固。
復次,比丘!多聞不忘,恒念思惟正法道教,昔所經歷皆悉備知,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三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外塹極深且廣。
復次,比丘!多諸方便,所有諸法,初善、中善、竟善,具足清淨,得修梵行,是謂比丘成就此第四法,如彼城郭,多諸穀米,外寇不敢來侵。
復次,比丘!思惟四增上心之法,亦不脫漏,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五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多諸薪草,外人不能來觸嬈。
復次,比丘!得四神足,所為無難,是謂比丘成就此第六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內,器杖備具。
復次,比丘!具能分別陰、入、界,亦復分別十二因緣所起之法,是謂比丘成就此七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之主,聰明高才,可收則收,可捨則捨。
今此比丘亦復如是,具知分別陰、持、入諸病。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者,弊魔波旬終不得其便。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宜,分別陰、持、入及十二因緣,不失次第,便度魔界,不處其中。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5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七神止處,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名為七神識住處?
所謂眾生若干種身想,所謂人及天也。
又復眾生若干種身而有一想,所謂梵迦夷天也,初出現世。
梵迦夷天:色界初禪天的通稱,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梵身天」。
又復眾生一身若干想,所謂光音天也。
光音天:色界二禪天中的最高一層。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壞劫開始的時候,宇宙發生大火災,將光音天之下全部燒毀,但無法燒到光音天,此時光音天之下的各界眾生會輾轉生於光音天。
又復眾生一身一想,所謂遍淨天也。
遍淨天: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三天。此天淨光周遍,故名遍淨天。
又復眾生無量空,空處天也。
無量空: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一天的層次。又譯為「空入處」、「空處」、「空無邊處」。
又復眾生無量識,識處天也。
無量識:以無邊的識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二天的層次。又譯為「識入處」、「識處」、「識無邊處」。
又復眾生無有處,無有處天也。
無有處: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三天的層次。又譯為「無所有入處」。
是謂,比丘!七識住處,我今已說七識處,諸佛世尊所可施行接度人民,今日已辦。當在閑居樹下,善修其行,勿有懈怠。此是我之教誨。」
七識住:七種心識的住處;心識貪愛攀緣的七種境界 (1) 欲界的人及天(若干身、若干想) (2) 色界的初禪天(例如梵天初生時若干身、一想) (3) 色界的二禪天(例如光音天一身、若干想) (4) 色界的三禪天(例如遍淨天一身、一想) (5) 無色界的空入處天 (6) 無色界的識入處天 (7) 無色界的無所有入處天。這是因為識要攀緣名色才能生長,識所攀緣的名色則可歸納為這七種。至於欲界的三惡道、色界的四禪天、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入處天,則不是識所貪愛的境界,或者不會增長識,因此不在七識住中。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6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於爾時,尊者均頭身抱重患,臥在床褥,不能自起居。是時,均頭便念:「如來世尊今日不見垂愍,又遭重患,命在不久,醫藥不接。又聞世尊言:『一人不度,吾終不捨。』然今獨見遺棄,將何苦哉!」
爾時,世尊以天耳聞均頭比丘作是稱怨。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集至均頭比丘所,問其所疾。」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將眾多比丘漸漸至均頭比丘房。是時,均頭遙見如來來,即自投地。爾時,世尊告均頭曰:「汝今抱患極為篤重,不須下床,吾自有坐。」
篤:病勢沉重。
爾時,世尊告均頭曰:「汝所患為增為損,不增損乎?有能堪任受吾教也?」
是時,均頭比丘白佛言:「弟子今日所患極篤,但有增無損也。所服藥草,靡不周遍。」
世尊問曰:「視瞻病者竟為是誰?」
均頭白言:「諸梵行來見瞻視。」
爾時,世尊告均頭曰:「汝今堪與吾說七覺意乎?」
均頭是時,三自稱說七覺意名:「我今堪任於如來前說七覺意法。」
世尊告曰:「若能堪任向如來說,今便說之。」
是時,均頭白佛言:「七覺意者,何等為七?所謂念覺意,如來之所說,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是謂,世尊!有此七覺意者,正謂此耳。」
爾時,尊者均頭說此語已,所有疾患,皆悉除愈,無有眾惱。是時,均頭白世尊言:「藥中之盛,所謂此七覺意之法是也。欲言藥中之盛者,不過此七覺意,今思惟此七覺意,所有眾病皆悉除愈。」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受持此七覺意法,善念諷誦,勿有狐疑於佛、法、眾者,彼眾生類所有疾患皆悉除愈。所以然者,此七覺意甚難曉了,一切諸法皆悉了知,照明一切諸法,亦如良藥療治一切眾病,猶如甘露食無厭足。若不得此七覺意者,眾生之類流轉生死。諸比丘!當求方便,修七覺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7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轉輪聖王出現世間時,便有七寶出現世間。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是為七寶。是謂轉輪聖王出現世時,便有此七寶流布世間。
若如來出現世間時,便有七覺意寶出現世間。云何為七?所謂念覺意、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出現於世。若如來出現世間時,便有此七覺意寶出現世間。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七覺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8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轉輪聖王出現世間,爾時便選擇好地而起城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豐熟,快樂不可言。
爾時,彼城外郭,七重圍繞,七寶廁其間。
廁:夾雜在中間。
所謂七寶者,金、銀、水精、琉璃、琥珀、瑪瑙、𤥭璩,是謂七寶。
復有七寶塹遶彼七重,極為深廣,人所難踰,其間皆有金沙。
塹遶:環繞著。
復有七寶樹兼生其間;然彼樹復有七種色,金、銀、水精、琉璃、𤥭璩、瑪瑙、琥珀。
然彼城中周匝有七重門,皆悉牢固,亦七寶所造。銀門以金間施其間,金門以銀間錯其間,水精門以琉璃間錯其間,琉璃門以水精間錯其間,瑪瑙門以琥珀間錯其間,甚為快樂,實不可言。
然彼城中四面有四浴池,一一浴池縱廣一由旬,自然有水,金、銀、水精所造。
銀水池凍,便成銀寶,金池水凍,便成金寶,然轉輪聖王以此為用。
爾時,彼地城中有七種音聲。
云何為七?所謂貝聲、鼓聲、小鼓聲、鐘聲、細腰鼓聲、舞聲、歌聲,是謂七種聲。
爾時,人民以此恒相娛樂。
然彼眾生無有寒溫,亦無飢渴,亦無疾病。
然轉輪聖王在世遊化,成就此七寶及四神足,無有缺減,終無亡失。
轉輪聖王云何成就七寶?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
復有千子,極為勇猛,能降伏外寇,此閻浮里地不以刀杖化彼國。」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轉輪聖王云何成就輪寶?」
世尊告曰:「是時,轉輪聖王十五日清旦沐浴洗頭,在大殿上玉女圍遶。
是時,輪寶千輻具足,從東方來而在殿前,光曜煌煌,非人所造,去地七刃,漸漸至王前住。
轉輪聖王見已,便作是說:『吾從舊人邊聞:「轉輪王十五日沐浴頭、手,在殿上坐,是時輪寶自然從東方來在王前住。」吾今當試此輪寶。』
是時,轉輪王以右手執輪寶,而作是說:『汝今以法迴轉,莫以非法。』
是時,輪寶自然迴轉,又在空中住。
轉輪聖王復將四部兵,亦在虛空中。
是時,輪寶迴向東方,轉輪聖王亦從寶輪而去。
若輪寶住時,是時轉輪聖王所將之眾,亦在中住。
是時,東方粟散王及人民之類,遙見王來皆悉起迎,又以金鉢盛碎銀,銀鉢盛碎金,奉上轉輪聖王,而白王言:『善來,聖王!今此方域人民熾盛,快樂不可稱計,唯願大王當於中治化!』
是時,轉輪聖王告彼民曰:『汝等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亦莫殺生、竊盜、婬泆,慎莫非法治化。』
是時,輪寶復移至南方、西方、北方,普綏化人民;還來至王治處,去地七刃而住。如是,比丘!轉輪聖王成就此輪寶也。」
是時,比丘白世尊言:「轉輪聖王云何成就象寶?」
世尊告曰:「比丘當知,轉輪聖王於十五日中,沐浴澡洗在大殿上。
是時,象寶從南方來,而有六牙,衣毛極白,七處齊整,皆以金、銀、珍寶而挍飾之,能飛行虛空。
爾時,轉輪聖王見已,便作是念:『今此象寶極為殊妙,世之希有,體性柔和,不行卒暴,我今當試此象寶。』
是時,轉輪聖王清旦日欲初出,乘此象寶,遊四海外,治化人民。如是,轉輪聖王成就象寶。」
是時,比丘白世尊言:「轉輪聖王云何成就馬寶?」
世尊告曰:「轉輪聖王出現世時,是時馬寶從西方來,毛衣極青,尾毛朱光,行不移動,能飛在虛空,無所罣礙。
見已,極懷喜悅:『此馬寶實為殊妙,今當役之,又體性良善,無有暴疾,吾今當試此馬寶。』
是時,轉輪聖王即乘此馬,經四天下,治化人民,還來至王治處。如是,比丘!轉輪聖王成就馬寶。」
比丘白佛言:「復以何緣成就珠寶乎?」
世尊告曰:「於是,比丘!轉輪聖王出現世時,是時珠寶從東方來,而有八角,四面有火光,長一尺六寸,轉輪聖王見已,便作是念:『此珠寶極為殊妙,吾今當試之。』
是時,轉輪聖王夜半悉集四部之兵,以此摩尼寶舉著高幢頭,是時光明照彼國界十二由旬。
爾時,城中人民之類,見此光已,各各自相謂言:『日今已出,可理家事。』
是時,轉輪聖王在殿上普見人民已,還入宮中。是時,轉輪聖王持此摩尼舉著宮內,內外悉明,靡不周遍。如是,比丘!轉輪聖王成就此珠寶也。」
爾時,比丘白佛言:「轉輪聖王云何成就玉女寶?」
世尊告曰:「比丘當知,若轉輪聖王出現世時,自然有此玉女寶現,顏貌端政,面如桃華色,不長不短,不白不黑,體性柔和,不行卒暴,口氣作憂鉢華香,身作栴檀香。恒侍從聖王左右,不失時節,常以和顏悅色,視王顏貌。如是,比丘!轉輪聖王成就此玉女之寶。」
是時,比丘白佛言:「轉輪王云何成就居士寶?」
世尊告曰:「於是,比丘!轉輪聖王出現世時,便有此居士寶出現世間,不長不短,身體紅色,高才智達,無事不開,又得天眼通。
是時,居士來至王所,而白王言:『唯願聖王延壽無窮!若王欲須金、銀、珍寶者,盡當供給。』
是時,居士以天眼觀有寶藏者、無寶藏者,皆悉見之,王有所須寶,隨時給施。
是時,轉輪聖王欲試彼居士時,便將此居士度水,未至彼岸,便語居士言:『我今欲須金、銀、珍寶,正爾便辦。』
長者報曰:『前至岸上當供給。』
轉輪聖王言:『我今此間須寶,不須至岸上。』
是時,居士即前長跪叉手向水,尋時水中七寶踊出。
是時,轉輪聖王語彼長者:『止!止!居士,更不須寶。』
如是,比丘!轉輪聖王成就此居士寶也。」
是時,比丘白佛言:「轉輪聖王云何成就典兵之寶?」
世尊告曰:「於是,比丘!轉輪聖王出現世時,便有此寶,自然來應,聰明蓋世,豫知人情,身體好色,來至轉輪聖王所,白聖王言:『唯願聖王快自娛樂!若聖王欲須兵眾,正爾給辦,進止之宜,不失時節。』
是時,典兵寶隨王所念,運集兵眾,在王左右。是時,轉輪聖王欲試典兵寶。是時,便作是念:『使我兵眾正爾運集。』
尋時,兵眾在王門外。若轉輪聖王意欲使兵眾住便住,進便進。如是,比丘!轉輪聖王成就此典兵之寶。比丘當知,轉輪聖王成就此七寶。」
是時,彼比丘白世尊言:「轉輪聖王云何成就四神足快得善利?」
佛告比丘:「於是,轉輪聖王顏貌端政,世之希有,出過世人,猶彼天子無能及者,是謂轉輪聖王成就此第一神足。
復次,轉輪聖王聰明蓋世,無事不練,人中之雄猛,爾時智慧之豐,無過此轉輪聖王。是謂成就此第二神足。
復次,比丘!轉輪聖王無復疾病,身體康強,所可飲食,自然消化,無便利之患。是謂,比丘!轉輪聖王成就此第三之神足。
復次,比丘!轉輪聖王受命極長,壽不可計,爾時人之命,無過轉輪聖王之壽。是謂,比丘!轉輪聖王成就此第四神足。是謂,比丘!轉輪聖王有此四神足。」
爾時,彼比丘白佛言:「若轉輪聖王命終之後,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轉輪聖王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受命千歲。所以然者,轉輪聖王自不殺生,復教他人使不殺生;自不竊盜,復教他人使不偷盜;自不婬泆,復教他人使不行婬;自不妄語,復教他人使不妄語;自行十善之法,復教他人使行十善。比丘當知,轉輪聖王緣此功德,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
爾時,彼比丘便作是念:「轉輪聖王甚可貪慕,欲言是人,復非是人,然其實非天,又施行天事,受諸妙樂,不墮三惡趣。若我今日持戒勇猛,所有之福,使將來之世得作轉輪聖王者,不亦快哉!」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中所念,告彼比丘曰:「今在如來前勿作是念。所以然者,轉輪聖王雖成就七寶,有四神足,無能及者,猶不免三惡之趣:地獄、畜生、餓鬼之道。所以然者,轉輪聖王不得四禪、四神足,不得四諦,由此因緣,復墮三惡趣。人身甚為難得,遭值八難,求出甚難;生正國中,亦復不易;求善良友,亦復不易;欲與善知識相遇,亦復不易;欲從如來法中學道者,亦復難遇;如來出現,甚不可遭;所演法教,亦復如是,解脫、四諦及四非常,實不可得聞。轉輪聖王於此四法,亦不得究竟。若,比丘!如來出現世時,便有此七寶出現世間,如來七覺意寶,至邊究竟,天、人所譽。比丘今日善修梵行,於此現身得盡苦際,用此轉輪聖王七寶乎?」
爾時,彼比丘聞如來如是之教,在閑靜之處,思惟道教,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欲修無上正業: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爾時,彼比丘便成羅漢。
爾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9 經
聞如是:
一時,尊者童真迦葉在舍衛國晝闇園中。
是時,迦葉夜半而經行。
爾時,有天來至迦葉所,在虛空中語迦葉言:「比丘當知,此舍夜便有煙,晝日火然。
婆羅門語智者曰:『汝今持刀鑿山,當鑿山時,必當見有負物,當拔濟之。
汝當鑿山,當鑿山時,必當見山,汝今當捨山。
汝今當鑿山,當鑿山時,必見蝦蟆,今當捨蝦蟆。
汝今當鑿山,當鑿山時,當見肉聚,已見肉聚,當捨離之。
汝今當鑿山,當鑿山時,當見枷,已見枷,便捨離之。
汝今當鑿山,已鑿山,當見二道,已見二道,當捨離之。
汝今當鑿山,已鑿山,當見樹枝,已見樹枝,當捨離之。
汝今當鑿山,已鑿山,見龍,已見龍,勿共語,當自歸命,慕令得所。』
比丘!當善思念此義;設不解者,便往至舍衛城,到世尊所,而問此義。若如來有所說者,善念行之。所以然者,我今亦不見有人、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能解此義者,除如來及如來弟子。若從我聞。」
是時,迦葉報天曰:「此事甚佳。」
爾時,迦葉清旦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爾時,迦葉問世尊曰:「今當問如來義,天之所說,何所趣向?何以故舍夜有煙,晝便火然?何以故名為婆羅門?何以故名為智者?又言鑿山者,其義何所趣向?言刀者,亦所不解?何以故名為負物?又言山者,其義云何?何以故復言蝦蟆?何以故復言肉聚?何以故復言枷?何以故復言二道?樹枝義其義云何?何以故名龍?」
世尊告曰:「舍者,即是形體也。四大色所造,受父母血脈漸漸長大,恒當養食,不令有乏,是分散法。
夜有煙者,眾生之類心之所念是。
晝日火然者,身、口、意所造行是也。
婆羅門者,是阿羅漢也。
智者,是學人也。
鑿山者,精進之心是也。
刀者,智慧是也。
負物者,是五結也。
山者,是憍慢也。
蝦蟆者,瞋恚心是也。
肉聚者,貪欲是也。
枷者,五欲是也。
二道者,疑是也。
樹枝者,是無明也。
龍者,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是。
彼天所說,其義如是。
汝今當熟思惟,不久當盡有漏。」
爾時,迦葉受如來如是之教,在閑靜之處,而自修行,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者,欲修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爾時,迦葉便成阿羅漢。
爾時,迦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10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滿願子亦將五百比丘遊本生處。
爾時,世尊於羅閱城九十日夏坐已,漸漸在人間遊化,來至舍衛城中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比丘各散在人間,亦來至世尊所。
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問諸比丘:「汝等為在何處夏坐?」
諸比丘對曰:「在本所生處而受夏坐。」
世尊告曰:「汝等所生之處比丘之中,能自行阿練若,復能稱譽阿練若,自行乞食,復教他人使行乞食,不失時宜,自著補納衣,復教他人使著補納衣,自修知足,亦復歎譽知足之行,自行少欲,亦復歎說少欲之行,自樂閑靜之處,復教他人在閑靜之處,自守其行,復教他人使守其行,己身戒具清淨,復教他人使修其戒,己身三昧成就,復教他人使行三昧,己身智慧成就,復教他人使行智慧,己身解脫成就,復教他人使行解脫,己身解脫見慧成就,復教他人使行此法,身能教化不有厭足,說法無懈倦。」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言:「比丘滿願子於此諸比丘中,堪任教化,己身修阿練若行,亦復歎譽阿練若行,己身著補納衣,少欲知足,精進勇猛,乞食,樂閑靜之處,戒、三昧、智慧、解脫、解脫見慧成就,復教他人使行此法,自能教化,說法無厭足。」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說微妙法。是時,諸比丘聞佛說法已,小停左右,便從坐起,遶佛三匝,便退而去。
爾時,舍利弗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舍利弗便作是念:「今滿願子快得善利。所以然者,諸梵行比丘歎譽其德,然復世尊稱可其語,亦不逆之。我當何日與彼人得共相見,與其談論?」
是時,滿願子於本生處,教化周訖,漸漸人間教化,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漸與說法。是時,滿願子聞說法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以尼師檀著右肩上,往詣晝闇園中。
爾時,有一比丘,遙見滿願子以尼師檀著右肩上,至彼園中,見已,即往至舍利弗所,白舍利弗言:「世尊常所歎滿願子方至如來所,從佛聞法,今詣園中,尊者宜知是時。」
是時,舍利弗聞比丘語,即從坐起,以尼師檀著右肩上,往至彼園中。
是時,滿願子在一樹下結跏趺坐,舍利弗亦復在一樹下端坐思惟。是時,舍利弗便從坐起,往至滿願子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舍利弗問滿願子曰:「云何,滿願子。為由世尊得修梵行為弟子乎?」
滿願子報曰:「如是,如是。」
時,舍利弗復問曰:「復因世尊得修清淨戒乎?」
滿願子言:「非也。」
舍利弗言:「為由心清淨於如來所,而修梵行乎?」
滿願子報曰:「非也。」
舍利弗言:「為見清淨於如來所,得修梵行乎?」
滿願子報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為無猶豫,得修梵行乎?」
滿願子報曰:「非也。」
舍利弗曰:「為由行跡清淨,得修梵行乎?」
滿願子報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於道之中,智修清淨,得修梵行乎?」
滿願子報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知見清淨,得修梵行乎?」
滿願子報曰:「非也。」
舍利弗言:「我今所問,於如來所,得修梵行乎?汝復報吾言:『如是。』吾復問,智慧、心清淨,道知見清淨,得修梵行耶?汝復言:『非也。』汝今云何於如來所,得修梵行耶?」
滿願子報曰:「戒清淨義者,能使心清淨,心清淨義者,能使見清淨,見清淨義者,能使無猶豫清淨,無猶豫清淨義者,能使行跡清淨,行跡清淨義者,能使道清淨,道清淨義者,能使知見清淨,知見清淨義者,能使入涅槃義,是謂於如來所得修梵行。」
舍利弗言:「汝今所說義,何所趣向?」
滿願子言:「我今當引譬喻解此義,智者以譬喻解此義,智者自寤。猶如今日波斯匿王,從舍衛城至婆祇國,兩國中間布七乘車。
是時,波斯匿王出城先乘一車,至第二車,即乘第二車,復捨第一車,小復前行,乘第三車而捨第二車,小復前行,乘第四車而捨第三車,小復前行,乘第五車而捨第四車,又復前行,乘第六車而捨第五車,又復前行,乘第七車而捨第六車,入婆祇國。
是時,波斯匿王以至宮中。設有人問:『大王今日為乘何等車來至此宮?』彼王欲何報。」
舍利弗報言:「設當有人問者,當如是報曰:『吾出舍衛城,先乘第一車至第二車,復捨第二車乘第三車,復捨第三車乘第四車,復捨第四車乘第五車,復捨第五車乘第六車,復捨第六車乘第七車,至婆祇國。』
所以然者,皆由前車至第二車,展轉相因,得至彼國。設有人問者,應當作是報之。」
滿願子報曰:「戒清淨義,亦復如是。由心清淨,得見清淨,由見清淨,得至除猶豫清淨,由無猶豫義,得至行跡清淨,由行跡清淨義,得至道清淨,由道清淨義,得至知見清淨,由知見清淨義,得至涅槃義,於如來所得修梵行。所以然者,戒清淨義者,是受入之貌,然如來說使除受入,心清淨義亦是受入之貌,然如來說除受入,乃至知見之義亦是受入,如來說除受入,乃至涅槃。如來所得修梵行。若當戒清淨,於如來所得修梵行者,凡夫之人亦當取滅度。所以然者,凡夫之人亦有此戒法,世尊所說者,以次成道,得至涅槃界,非獨戒清淨,得至滅度。猶如有欲上七重樓上,要當以次而至。戒清淨義,亦復如是。漸漸至心,由心至見,由見至無猶豫,由無猶豫淨至於行跡,由淨行跡得至於道,由於淨道得至知見,由淨知見得至涅槃。」
是時,舍利弗即稱:「善哉!善哉!快說此義,汝今為名何等?諸比丘梵行之人,稱汝何等號?」
滿願子言:「我今名為滿願子,母姓彌多那尼。」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滿願子!賢聖法中實無等倫,懷抱甘露,演布無窮,我今所問甚深之義,汝盡演說。設當諸梵行人以首戴行世間,猶不能得報其恩。其有來親近問訊者,彼人快得善利,我今亦得其善利,承受其教。」
滿願子報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汝今為名何等?諸比丘為何等號?」
舍利弗報曰:「我名憂波提舍,母名舍利,諸比丘號吾為舍利弗。」
滿願子言:「我今與大人共論,先亦不知法之大主來至此間,設當知尊者舍利弗來至此者,亦無此辯共相酬答,然尊問此甚深之義,尋時發遣。善哉!舍利弗!佛弟子中最為上首,恒以甘露法味而自娛樂,設當諸梵行人,以首戴尊者舍利弗行世間,從歲至歲,猶不能報斯須之恩。其有眾生來問訊尊者、親近者,彼人快得善利,我等亦快得善利。」
爾時,二賢在彼園共如是論議。
是時,二人各聞所說,歡喜奉行。
等法及晝度 水及城郭喻
識.均頭.二輪 波蜜及七車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增壹阿含經 等法品第三十九
CBETA: 增壹阿含經 第 3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