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增壹阿含經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

第 1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馬血天子非人之時,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天子白世尊言:「向者生此念:『在地步度,可盡此世界不乎?』我今問世尊!可以步盡世界不耶?」

世尊告曰:「汝今以何義理而作此問?」

天子白佛言:「我昔日一時至婆伽梵天所。

是時,梵天遙見我來,而語我言:『善來,馬血天子!此處無為之境,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終、無始,亦無愁、憂、苦、惱。』

當我爾時,復作是念:『此是涅槃道耶?何以故?涅槃之中無生、老、病、死、愁、憂、苦、惱。此是世界之極邊耶?設當是世界邊際者,是為世間可步度耶?』」

世尊告曰:「汝今神足為何等類?」

天子白佛言:「猶如力士善於射術,箭去無礙;我今神足其德如是,無所罣礙。」

世尊告曰:「我今問汝,隨所樂報之。

猶如有四男子善於射術,然彼四人各向四方射,設有人來,意欲盡攝四面之箭,使不墮地。

云何,天子!此人極為捷疾不耶?乃能使箭不墮于地。

天子當知,上日月前有捷步天子,行來進止復踰斯人之捷疾,然日月宮殿行甚於斯。

計彼人天子及日月宮殿之疾,故不如三十三天之速疾也;計三十三天之疾,不如豔天之疾。

如是,諸天所有神足,各各不相及。

假使汝今有此神德,如彼諸天,從劫至劫,乃至百劫,猶不能盡世境界。

所以然者,地界方域不可稱計。

天子當知,我過去久遠世時,曾作仙人,名為馬血,與汝同字,欲愛已盡,飛行虛空,無所觸礙。

我爾時,神足與人有異,彈指之頃,以能攝此四方箭,使不墮落。

時,我以有此神足,便作是念:『我今能以此神足,可盡境地邊際乎?』

即涉世界,而不能盡其方域。

命終之後,進德修業而成佛道,坐樹王下,端坐思惟往昔經歷所施為事:『本為仙人,以此神德猶不能盡其方面,當以何神力而得究其邊際乎?』

時,我復作是念:『要當乘聖賢八品之徑路,然後乃得盡生死邊際。』

彼云何名為乘賢聖八品之徑路?

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

天子!又知斯名賢聖八品道,得盡世界之邊際。

諸過去恒沙諸佛得盡世界者,盡用此賢聖八品道而究世界;正使將來諸佛世尊出現世者,當以此賢聖之道得盡邊際。」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步涉無究竟,  得盡世界者,
地種不可稱,  非神足所及。
凡夫施設意,  於中起迷惑,
不別真正法,  流轉五道中。
賢聖八品道,  以此為舟船,
諸佛之所行,  而究世界邊。
正使當來佛,  彌勒之等類,
亦用八種道,  得盡於世界。
是故有智士,  修此聖賢道,
晝夜習行之,  便至無為處。」

是時,馬血天子從如來聞說賢聖八品道,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天子即以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彼天子即其日,以天種種好華散如來上,即時便說斯偈:

「流轉生死久,  欲涉度世界,
賢聖八品道,  不知又不見。
今我以見諦,  又聞八品道,
便得盡邊際,  諸佛所到處。」

爾時,世尊可彼天子所說。時,彼天子以見佛可之,即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爾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2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賢聖八關齋法,汝等善思念之,隨喜奉行!」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八關齋法:在家居士於一日一夜受持八種戒法。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八關齋法?

一者不殺生,二者不與不取,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過時食,七者不處高廣之床,八者遠離作倡伎樂、香華塗身。

倡伎樂:唱歌、跳舞。

是謂,比丘!名為賢聖八關齋法。」

是時,彼優波離白佛言:「云何修行八關齋法?」

優波離: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奉持戒律,無所觸犯」第一。又譯為「優婆離」。

世尊告曰:「於是,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詣沙門若長老比丘所,自稱名字,從朝至暮如羅漢,持心不移不動,刀杖不加群生,普慈於一切:『我今受齋法,一無所犯,不起殺心,習彼真人之教;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過時食,不在高廣之座,不習作倡伎樂、香華塗身。』

設有智慧者,當作是說;假令無智者,當教彼如此之教。

又彼比丘當一一指授,無令失次,亦莫超越,復當教使發誓願。」

優波離白佛言:「云何當發願?」

世尊告曰:「彼發願時:『我今以此八關齋法,莫墮地獄,餓鬼、畜生,亦莫墮八難之處,莫處邊境,莫墮凶弊之處,莫與惡知識從事,父母專正,無習邪見,生中國中,聞其善法,分別思惟,法法成就,持此齋法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善,以此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持此誓願之福,施成三乘,使不中退。

復持此八關齋法,用學佛道、辟支佛道、阿羅漢道,諸世界學正法者亦習此業,正使將來彌勒佛出現世時,如來.至真.等正覺值遇彼會,使得時度。

彌勒出現世時,聲聞三會,初會之時九十六億比丘之眾,第二之會九十四億比丘之眾,第三會九十二億比丘之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亦值彼王及國土教授師。』

作如是之教,無令缺漏。」

是時,優波離白世尊言:「設彼善男子、善女人雖持八關齋,於中不發誓願者,豈不得大功德乎?」

世尊告曰:「雖獲其福,福不足言。所以然者,我今當說。

過去世時,有王名寶岳,以法治化,無有阿曲,領此閻浮提境界。

爾時,有佛名曰寶藏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

彼王有女名曰牟尼,顏貌殊特,面如桃華色,皆由前世供養諸佛之所致也。

爾時,彼佛亦復三會,聲聞初會之時一億六萬八千之眾,第二之會一億六萬之眾,第三之會一億三萬之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

是時,彼佛與諸弟子說如此之法:『諸比丘!當念坐禪,勿有懈怠;復求方便,誦習經戒。』

彼佛侍者名曰滿願,多聞第一,如我今日阿難比丘多聞最勝。

時,彼滿願比丘白寶藏佛言:『諸有比丘諸根闇鈍,亦不精進於禪定法,又不誦習,今日世尊欲安此人著何聚中?』

寶藏佛告曰:『設有比丘諸根闇鈍,不堪任行禪法者,當修三上人法業。云何為三?所謂坐禪、誦經、佐勸眾事。』

如是彼佛與諸弟子說如此微妙之法。

爾時,有長老比丘,亦不堪任修行禪法。

時,彼比丘便作是念:『我今年衰長大,亦不能修其禪法,今當求願行勸助之法。』

是時,彼長老比丘入野馬城中,求燭火、麻油,日來供養寶藏如來,使明不斷。

是時,王女牟尼見此長老比丘里巷乞求,即問彼比丘曰:『比丘!今日為何所求?』

比丘報曰:『聖女當知,我年衰邁,不堪行禪法,故求乞脂油,用供養佛,續尊光明。』

是時,彼女聞佛名號,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白彼長老比丘曰:『汝今,比丘!勿在餘處乞求,我自相供給,麻油燈炷盡相惠施。』

是時,長老比丘受彼女施,日來取油供養寶藏如來,持此功德福業,施與無上正真之道,口自演說:『年既衰大,又復鈍根,無有智慧得行禪法,持此功德之業,所生之處莫墮惡趣,使將來之世值遇聖尊,如今寶藏如來無異;亦遇聖眾如今聖眾而無有異;說法亦當如今無異。』

是時,寶藏如來知彼比丘心中所念,即時便笑,口出五色光,而告之曰:『汝今,比丘!將來無數阿僧祇劫當作佛,號曰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

是時,長老比丘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身心堅固,意不退轉,顏色特勝,不與常同。

時,彼牟尼女人見彼比丘顏色殊常,即前問曰:『比丘!今日顏色極為殊妙,不與常同,得何意故?』

比丘報曰:『王女當知,向者,如來以甘露見灌。』

牟尼女問曰:『云何如來以甘露見灌?』

比丘報曰:『我為寶藏如來所授決,言將來無數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身心牢固,意不退轉。如是,王女!為彼如來之所授決也。』

王女問曰:『彼佛頗授我決乎?』

長老比丘報曰:『我亦不知為授汝莂不?』

是時,王女聞比丘說已,即乘羽寶之車,往至寶藏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王女白佛言:『我今見檀越施主,所須脂油恒相供給,然今世尊授彼比丘決,獨不見授莂。』

寶藏如來告曰:『發心求願,其福難量,何況以財惠施乎?』

牟尼女報曰:『設當如來不授我莂者,當自斷其命根。』

寶藏如來報曰:『夫處女人之身,求作轉輪聖王者,終不獲也;求作帝釋者,亦不可獲也;求作梵天王者,亦不可得也;求作魔王者,亦不可得也;求作如來者,亦不可得也。』

女曰:『我定不能得成無上道乎?』

寶藏佛報曰:『能也。牟尼女,成無上正真道也。然王女當知,將來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出世,是汝善知識,彼佛當授汝決。』

是時,王女白彼佛言:『受者清淨,施主穢濁乎?』

寶藏佛告曰:『吾今所說者,心意清淨,發願牢固。』

是時,王女語已,即從座起,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

優波離當知,無數阿僧祇劫,燈光佛乃出現於世,治在鉢頭摩大國,與大比丘眾十六萬八千眾俱,國主、人民悉來承事。

是時,彼國有王名提波延那,以法治化,領此閻浮境界。

是時,彼王請佛及比丘僧而飯食之。

是時,燈光如來清旦著衣持鉢,將諸比丘眾入城。

爾時,有梵志子名曰彌勒,顏貌端政,眾中獨出,像如梵天,通諸經藏,靡不貫練,諸書咒術,皆悉明了,天文地理,靡不了知。

是時,彼梵志遙見燈光佛來,顏貌殊特,世之奇異,諸根寂定,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見已,便發喜豫之意,善心生焉:『書籍所載,如來出現,甚為難遇。時時乃出,猶如優鉢華時乃出耳。我今當往試之。』

是時,梵志手執五華往至世尊所,復作是念:『其有三十二相者,名曰成佛。』

即以五根華散如來上,又求三十二相,唯見三十相,而不見二相,即興狐疑:『今觀世尊不見廣長舌及陰馬藏。』

即時說此偈:

『聞有三十二,  大人之相貌,
今不見二相,  相好為具不?
頗有陰馬藏,  貞潔不婬乎?
豈有廣長舌,  舐耳覆面乎?
為我現其相,  斷諸狐疑結,
陰馬及舌相,  唯願欲見之。』

是時,燈光佛即入三昧定,使彼梵志見其二相。

是時,燈光佛復出廣長舌,左右舐耳放大光明,還從頂上入。

是時,梵志見如來有三十二相具足,見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普作是說:『唯願世尊當見觀察,我今持五華奉上如來,又持此身供養聖尊。』

發此誓願時,彼五華在空中化成寶臺,極為殊妙,四柱四門。

彼時,見交露臺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發此誓願:『使我將來之世作佛,當如燈光佛,弟子翼從,悉皆如是。』

是時,燈光知彼梵志心中所念,即時便笑。

佛世尊常法:若授決時世尊笑者,口出五色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是時,光明已照三千大千世界,日月無復光明,還從頂上入。

設如來授決之時,光從頂上入;設授辟支佛決時,光從口出還入耳中;若授聲聞莂者,光從肩上入;若授生天之決者,是時光明從臂中入;若莂生人中者,是時光明從兩脅入;若授生餓鬼決者,是時光明從腋入;若授生畜生決者,光明從膝入;若授生地獄決者,是時光明從腳底入。

是時,梵志見光從頂上入,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布髮在地,並作是說:『設如來不授我決者,即於此處自斷壞,不成諸根。』

是時,燈光佛知梵志心中所念,即告之曰:『汝速還起,將來之世,當成作佛,號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

是時,摩納聞佛授決已,心懷踊躍,不能自勝,即於彼處,得遍現三昧,踊在虛空,去地七刃,叉手向燈光如來。

汝優波離莫作異觀,爾時寶藏如來時長老比丘,豈是異人乎?爾時燈光如來是也。

爾時王女牟尼,今我是也。

時寶藏如來立我名號字釋迦文,我今以此因緣故,說此八關齋法,當發誓願,無願不果。

所以然者。若彼女人作是誓願,即於彼劫成其所願也。

若長老比丘不發誓願者,終不成佛道。

誓願之福不可稱記,得至甘露滅盡之處。如是,優波離!當作是學。」

爾時,優波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3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界,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至江水側。

爾時,世尊見江水中,有大材木為水所漂,即坐水側一樹下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木為水所漂乎?」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世尊告曰:「設當此木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所捉,復非為非人所捉者,復非為水所迴轉,復非腐敗者,便當漸漸至海。

所以然者,海,諸江之原本。

汝等比丘亦如是,設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非人所捉,亦不為水所迴轉,亦不腐敗,便當漸漸至涅槃處。

所以然者,涅槃者,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涅槃之原本。」

爾時,有牧牛人名曰難陀,憑杖而立。

是時,彼牧牛人遙聞如是所說,漸來至世尊所而立。

爾時,牧牛人白世尊言:「我今亦不著此岸,不在彼岸,又非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捉,復非為非人所捉,不為水所迴轉,亦非腐敗,漸當至涅槃之處。唯願世尊聽在道次,得作沙門。」

世尊告曰:「汝今還主牛已,然後乃得作沙門耳。」

牧牛人難陀報曰:「斯牛哀念犢故,自當還家。唯願世尊聽在道次。」

世尊告曰:「此牛雖當還家,故須汝往付授之。」

是時,牧牛人即受其教,往付牛已,還至佛所,白世尊言:「今已付牛,唯願世尊聽作沙門。」是時,如來即聽作沙門,受具足戒。

有一異比丘白世尊言:「云何為此岸?云何為彼岸?云何為中沒。云何在岸上?云何不為人所捉?云何不為非人所捉?云何不為水所迴轉?云何不腐敗?」

佛告比丘曰:「此岸者身也。

彼岸者身滅耶。

中沒者欲愛耶。

在岸上者五欲也。

為人所捉者,如有族姓子發此誓願:『持此功德福祐,作大國王,若作大臣。』

非人所捉者,如有比丘有此誓願:『生四天王中而行梵行,今持功德生諸天之中。』是謂名為非人所捉。

為水所迴轉者,此是邪疑也。

腐敗者,邪見、邪治、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此是腐敗也。」

是時,難陀比丘在閑靜之處而自修剋,所以族姓之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者,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即於座上成阿羅漢。

爾時,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4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提婆達兜以失神足,阿闍世太子日遣五百釜食而供養之。

是時,眾多比丘聞提婆達兜以失神足,又為阿闍世所供養,共相將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眾多比丘白佛言:「提婆達兜者極大威力,今為阿闍世王所供養,日遣五百釜食。」

爾時,世尊聞此語已,告諸比丘:「汝等莫興此意,貪提婆達兜比丘利養;彼愚人由此利養自當滅亡。

所以然者,於是,比丘!提婆達兜所以出家學者,不果其願。

比丘當知,猶如有人出其村落,手執利斧,往詣大樹,先意所望,欲望大樹,及其到樹,持枝葉而還。

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貪著利養,由此利養,向他自譽,毀呰他人,比丘所行宜,則不果其願。

彼由此利養故,不求方便、起勇猛心,如彼人求寶不得,為智者所棄。

設有比丘得利養已,亦不自譽,復不毀他人;或時復向他人自稱說:『我是持戒之人,彼是犯戒之士。』

比丘所願者而不果獲,如人捨根,持枝還家,智者見已:『此人雖持枝還家,然不識根。』

此中比丘亦復如是,以得利養,奉持戒律,并修梵行,好修三昧。

彼以此三昧心向他自譽:『我今得定,餘人無定。』

比丘所應行法亦不果獲。

猶如有人其求實木,往至大樹,望其實,捨其枝葉,取其根持還。

實木:樹幹中央堅實的心材。

智者見已,便作是說:『此人別其根。』

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興起利養,奉持戒律,亦不自譽,復非毀他人,修行三昧,亦復如是,漸行智慧。

夫智慧者,於此法中最為第一。

提婆達兜比丘於此法中竟不獲智慧、三昧,亦復不具戒律之法。」

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彼提婆達兜者,云何不解戒律之法?

彼有神德成就諸行,有此智慧。

云何不解戒律之法?

有智慧則有三昧,有三昧則有戒律。」

世尊告曰:「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數;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數;神足飛行者,亦是世俗常數;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

常數:通常之理法。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由禪得神足,  至上不究竟,
不獲無為際,  還墮五欲中。
智慧最為上,  無憂無所慮,
久畢獲等見,  斷於生死有。

比丘當知,以此方便,知提婆達兜不解戒律之法,亦復不解智慧、三昧之行。

汝等比丘,莫如提婆達兜貪著利養。

夫利養者,墮人惡處,不至善趣。

若著利養,便習邪見,離於正見;習於邪治,離於正治;習於邪語,離於正語;習於邪業,離於正業;習於邪命,離於正命;習邪方便,離正方便;習於邪念,離於正念;習於邪定,離於正定。

是故,比丘!勿起利養之心,制令不起;已起利養之心,求方便而滅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當說此微妙之法,六十餘比丘捨除法服,習白衣行;復有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漏盡意解:斷盡煩惱而心得解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5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船筏譬喻,汝等善思念之,戢在心懷。」

戢:集;收藏。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船筏譬喻?

若汝等行路為賊所擒,當執心意,無起惡情;當起護心,遍滿諸方所,無量無限不可稱計,持心當如地,猶如此地亦受於淨,亦受於不淨,屎尿穢惡皆悉受之,然地不起增減之心,不言此好、此醜。

汝今所行亦當如是,設為賊所擒獲,莫生惡念,起增減心。

亦如地、水、火、風,亦受於惡,亦受於好,都無增減之心;起慈、悲、喜、護之心,向一切眾生。

所以然者,行善之法猶可捨之,何況惡法而可翫習。

如有人遭恐難之處,欲度難處至安隱之處,隨意馳走,求其安處。

彼見大河極為深廣,亦無船、橋而可得渡至彼岸者;然所立之處極為恐難,彼岸無為。

爾時,彼人思惟方計:『此河水極深且廣,今可收拾材木草葉,縛筏求渡,依此筏已,從此岸得至彼岸。』

爾時,彼人即收拾材木草葉,縛筏而渡,從此岸至彼岸。

彼人已渡岸,復作是念:『此筏於我,多所饒益,由此筏得濟厄難,從有恐之地,得至無為之處。我今不捨此筏,持用自隨。』

云何,比丘!彼人所至到處,能用此筏自隨乎?為不能耶?」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彼人所願,今已果獲,復用筏自隨乎?」

佛告比丘:「善法猶可捨,何況非法。」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云何當捨於法,而況非法?我等豈非由法學道乎?」

世尊告曰:「依憍慢滅憍慢、慢慢、增上慢、自慢、邪見慢、慢中慢、增上慢,以無慢滅慢慢,滅無慢、正慢,滅邪慢、增上之慢,盡滅四慢。

我昔未成佛道,坐樹王下時,便生此念:『欲界之中誰最豪貴,我當降伏?』

此欲界之中,天及人民,皆悉靡伏。

時,我復重作是念:『聞有弊魔波旬,今當與彼戰。』

以降波旬,一切憍慢豪貴之天,一切靡伏。

時我,比丘!於座上笑,使魔波旬境界皆悉震動。」

虛空之中聞說偈聲:

「『捨真淨王法,  出家學甘露,
設剋廣願者,  空此三惡趣。
我今集兵眾,  瞻彼沙門顏,
設不用我計,  執腳擲海表。』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八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二

是時,弊魔波旬瞋恚熾盛,即告師子大將曰:『速集四部之眾,欲往攻伐沙門!又當觀察為有何力勢,堪任與我共戰鬥耶?』

我爾時復更思惟:『與凡人交戰猶不默然,何況欲界豪貴者乎?要當與彼少多爭競。』

時我,比丘!著仁慈之鎧,手執三昧之弓、智慧之箭,俟彼大眾。

是時,弊魔、大將兵眾十八億數,顏貌各異,猿猴、師子來至我所。

爾時,羅剎之眾,或一身若干頭,或有數十身而共一頭,或兩肩有三頸,當心有口,或有一手;或有兩手者;或復四手;或兩手擎頭,口銜死蛇,或頭上火然,口出火光;或兩手擘口,欲前噉之;或披腹相向,手執刀劍,擔持戈矛;或執舂杵;或擔山、負石、擔持大樹者;或兩腳在上,頭在下;或乘象、師子、虎、狼、毒虫;或步來者;或空中飛。

羅剎:行走、飛行迅速,食人血肉的惡鬼。

是時,弊魔將爾許之眾,圍遶道樹。

時,魔波旬在我左側而語我曰:『沙門速起。』

時我,比丘!默然不對。

如是再三。

魔語我曰:『沙門畏我不乎?』

我告之曰:『我今執心無所畏懼。』

時波旬曰:『沙門!頗見我四部之眾耶?然汝一己,無有器杖兵刃,禿頭露形,著此三衣,復言:「吾無所畏。」』

爾時,我向波旬,便說此偈:

『仁鎧三昧弓,  手執智慧箭,
福業為兵眾,  今當壞汝軍。』

時,魔波旬復語我曰:『我於沙門多所饒益。

設不從我語者,正爾取汝,灰滅其形。

又復沙門!顏貌端政,年壯可美,出處剎利轉輪王種,速起此處,習於五樂,我當將和使汝得作轉輪聖王。』

時,我復報波旬曰:『汝所說者,無常變易,不得久住。亦當捨離,非吾所貪。』

時,弊魔波旬復語我曰:『沙門!今日為何所求?志願何物?』

時我報曰:『吾所願者,無憂畏處,安隱恬泊,涅槃城中;使此眾生流浪生死,沈翳苦惱者,導引正路。』

魔報我曰:『設今沙門不速起乎坐者,當執汝腳,擲著海表。』

時我報波旬曰:『我自觀察天上、人中,魔、若魔天、人、若非人,及汝四部之眾,不能使吾一毛動。』

魔報我曰:『沙門!今日欲與吾戰乎?』

我報之曰:『思得交戰。』

思得:想要。

魔報我曰:『汝怨是誰?』

我復報曰:『憍慢者是。增上慢、自慢、邪慢、慢中慢、增上慢。』

魔語我曰:『汝以何義滅此諸慢?』

時我報曰:『波旬當知,有慈仁三昧、悲三昧、憙三昧、護三昧、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由慈三昧,辦悲三昧;緣悲三昧,得喜三昧;緣喜三昧,得護三昧。

由空三昧,得無願三昧;因無願三昧,得無相三昧。

以此三三昧之力,與汝共戰。

行盡則苦盡,苦盡則結盡,結盡則至涅槃。』

魔語我曰:『沙門!頗以法滅法乎?』

時我報曰:『可以法滅法。』

魔問我言:『云何以法滅法?』

時我告曰:『以正見滅邪見,以邪見滅正見;正治滅邪治,邪治滅正治;正語滅邪語,邪語滅正語;正業滅邪業,邪業滅正業;正命滅邪命,邪命滅正命;正方便滅邪方便,邪方便滅正方便;正念滅邪念,邪念滅正念;正定滅邪定,邪定滅正定。』

魔語我曰:『沙門!今日雖有斯語,此處難剋也。

汝今速起,無令吾擲著海表。』

時,我復語波旬曰:『汝作福,唯有一施,今得作欲界魔王;我昔所造功德,無能稱計。

汝今所說,方言甚難耶!』

波旬報曰:『今所作福,汝今證知;汝自稱說造無數福,誰為證知?』

時我,比丘!即伸右手以指案地,語波旬:『我所造功德,地證知之。』

我當說此語,是時地神從地涌出,叉手白言:『世尊!我當證知。』

地神語適訖,時魔波旬愁憂苦惱,即退不現。

比丘!當以此方便知之,法猶尚滅,何況非法。

我長夜與汝說一覺喻經,不錄其文,況解其義。

所以然者,此法玄邃,聲聞、辟支佛所修此法者,獲大功德,得甘露無為之處。

彼云何名為乘筏之喻?所謂依慢滅慢,慢已滅盡,無復諸惱亂想之念。

猶如野狸之皮極修治之,以手拳加之,亦無聲響,無堅䩕處。

此亦如是,若比丘慢盡,都無增減。

是故,我今告汝等曰:『設為賊所擒獲者,勿興惡念,當以慈心遍滿諸方,猶如彼極柔之皮,長夜便獲無為之處。』如是,比丘!當作是念。」

當說此法時,於彼坐上,三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六十餘比丘還捨法服,習白衣行;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得法眼淨。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6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神祇恒水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恒水:恆河。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摩竭牧牛人愚惑,少智慧,意欲從恒水此岸,渡牛至彼岸,亦復不觀彼此之岸深淺之處,便驅牛入水,先渡瘦者,又犢尚小,在水中央,極為羸劣,不能得至彼岸。

復次,渡中流之牛不肥不瘦,亦不得渡,於中受其苦惱。

次復,渡極有力者,亦在水中,受其困厄。

今我眾中比丘亦復如是,心意闇鈍,無有慧明,不別生死位,不別魔之橋船,意欲渡生死之流,不習於禁戒之法,便為波旬得其便也。

從邪道求於涅槃,望得滅度,終不果獲。

自造罪業,復墮他人著罪中。

猶摩竭牧牛人黠慧多智,意欲渡牛至彼此之岸,先觀察深淺之處,前渡極盛力牛到彼岸;次渡中流之牛,不肥不瘦,亦得渡至彼岸;次渡極羸者,亦渡無他,小犢尋從其後而濟渡無為。

比丘!如來亦復如是,善察今世、後世,觀生死之海,魔之徑路,自以八正道度生死之難。

復以此道度不度者,猶如道牛之正;一正,餘者悉從。

我弟子亦復如是,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以身作證而自遊化,度魔境界至無為處。

亦如彼有力之牛渡彼恒水得至彼岸。

我聲聞亦復如是,斷五下結,成阿那含,於彼般涅槃不還來此間,度魔境界至無為處。

如彼中流之牛,不肥不瘦,得渡恒水而無疑難。

我弟子亦復如是,斷三結使,婬、怒、癡薄,成斯陀含,來至此世,盡於苦際,斷魔境界至無為之處。

如彼瘦牛將諸小犢得渡彼恒水,我弟子亦復如是,斷結使,成須陀洹,必至得度,度魔境界,度生死之難。

如彼小犢從母得渡。

我弟子亦復如是,持信奉法,斷魔諸縛,至無為處。」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魔王所應獲,  不究生死邊,
如來今究竟,  世間現慧明。
諸佛所覺了,  梵志不明曉,
猶涉生死岸,  兼度未度者。
今此五種人,  及餘不可計,
欲度生死難,  盡佛威神力。

是故,比丘!當專其心,無放逸行,亦求方便,成賢聖八品之道;依賢聖道已,便能自度生死之海。

所以然者,猶如彼愚牧牛之人,外道梵志是也,自溺生死之流,復墮他人著罪中。

彼恒水者,即是生死之海也。

彼黠慧牧牛者,如來是也;度生死之難,由聖八品道。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八聖道。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7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婆伽梨園中,與千二百五十弟子俱,盡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六通清徹,唯除一人,阿難比丘也。

爾時,王阿闍世七月十五日受歲時,夜半明星出現,告月光夫人曰:「今十五日月盛滿,極為清明,當應施行何事?」

夫人報曰:「今十五日說戒之日,應當作倡伎樂,五欲自娛樂。」

時,王聞此語已,不入其懷。

王復告優陀耶太子曰:「今夜極清明,應作何事?」

優陀耶太子白王言:「如今夜半極清明,應集四種之兵,諸外敵異國不靡伏者,當往攻伐。」

是時,王阿闍世聞此語已,亦復不入其意。

復語無畏太子曰:「如今極清明之夜,應何所施行?」

無畏王子報曰:「今不蘭迦葉,明諸算數,兼知天文地理,眾人所宗仰。可往至彼問此疑難,彼人當與尊說極妙之理,永無留滯。」

時,王聞此語已,亦不入其意。

復語須尼摩大臣曰:「如今之夜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須尼摩白王言:「如今夜半極為清明,然阿夷耑近在不遠,多所曉了,唯願大王往問其宜。」

王聞此語已,亦復不入其意。

復告婆沙婆羅門曰:「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婆羅門報曰:「如今十五日極為清明,然有瞿耶樓近在不遠,唯願大王往問其義。」

時,王聞此語已,復不合其意。

復語摩特梵志曰:「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作何事?」

梵志報曰:「大王當知,彼休迦旃近在不遠,唯願大王往問其情。」

王聞此語已,復不合其意。

復告索摩典兵師曰:「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索摩報曰:「先畢盧持近在不遠,明諸算術,可往問其義。」

王聞此言已,亦不合其意。

復告最勝大臣曰:「如今十五日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最勝白王言:「今有尼揵子,博覽諸經,師中最上,唯願大王往問其義。」

王聞此語已,不合其意。

復作是思惟:「此諸人等,斯是愚惑,不別真偽,無有巧便。」

爾時,耆婆伽王子在王左側,王顧語耆婆伽曰:「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是時,耆婆伽即前長跪,而白王言:「今如來近在不遠,遊貧聚園中,將千二百五十弟子,唯願大王往問其義。然彼如來為明為光,亦無疑滯,知三世事,靡不貫博,自當與王演說其事,王所有狐疑,㸌然自悟。」

㸌:閃爍、閃耀。

是時,王阿闍世聞耆婆伽語已,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即歎耆婆伽曰:「善哉!善哉!王子!快說斯言。所以然者,我今身心極為熾然,又復無故取父王殺,我恒長夜作是念:『誰堪任悟我心意者?』今耆婆伽向所說者,正入我意。甚奇!甚特!聞如來音響,㸌然大悟。」

時,王向耆婆伽便說此偈:

「今日極清明,  心意不得悟,
汝等人人說,  應往問誰義。
不蘭阿夷耑,  尼揵梵弟子,
斯等不可依,  不能有所濟。
今日極清明,  月滿無瑕穢,
今問耆婆伽,  應往問誰義。」

是時,耆婆伽復以偈報王曰:

「聞其柔軟音,  得脫摩竭魚,
唯願時詣佛,  永處無畏境。」

時,王復以偈報曰:

「我昔所施行,  於佛無益事,
害彼真佛子,  名曰頻婆娑。
今極懷羞恥,  無顏見世尊,
汝今云何說,  使吾往見之?」

是時,耆婆伽復以偈報王曰:

「諸佛無彼此,  諸結永已除,
平等無二心,  此是佛法義。
設以栴檀香,  以塗右手者,
執刀斷左手,  心不起增減。
如愍羅云子,  一息更無二,
持心向提婆,  怨親無有異。
唯願大王屈,  往覲如來顏,
當斷其狐疑,  勿足有留滯。」

是時,王阿闍世告耆婆伽王子曰:「汝今速嚴駕五百牙象,五百牸象,然五百燈。」

耆婆伽對曰:「如是,大王!」

是時,耆婆伽王子即時嚴駕千象,及然五百燈,前白王言:「嚴駕已辦,王知是時。」

爾時,王阿闍世將諸營從,往詣梨園中,中路便懷恐怖,衣毛皆豎,還顧謂耆婆伽王子曰:「吾今將非為汝所誤乎?將非持吾與怨家耶?」

耆婆伽白王:「實無此理,唯願大王小復前進,今如來去此不遠。」

時,王阿闍世意猶懷恐,重告耆婆伽曰:「將非為汝所惑,又聞如來將千二百五十弟子,今不聞其聲?」

耆婆伽報曰:「如來弟子恒入三昧,無有亂想,唯願大王小復前進。」

阿闍世王即下車,步入門至講堂前,默然而立,觀察諸聖眾,還顧謂耆婆伽曰:「如來今在何處?」

爾時,一切聖眾盡入炎光三昧,照彼講堂,靡不周遍。

是時,耆婆伽即時長跪,伸右手指示如來言:「此是如來,最在中央,如日披雲。」

是時,王阿闍世語耆婆伽曰:「甚奇!甚特!今此聖眾心定乃爾。復以何緣有此光明?」

耆婆伽白王:「三昧之力故放光明耳。」

王復告曰:「如我今日觀察聖眾,極為寂然,使我優陀耶太子亦當如是寂然無為。」

時,王阿闍世叉手,自稱說曰:「唯願世尊當見觀察。」

世尊告曰:「善來,大王!」

王聞如來音響,極懷歡喜,如來乃見稱說王號。

時,王阿闍世即至佛所,五體投地,以兩手著如來足上,而自稱說:「唯願世尊當見垂愍,受其悔過。父王無罪而取害之,唯願受悔,後更不犯,自改往修來。」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宜時悔過,無令有失。夫人處世,有過能自改者,斯名上人。於我法中,極為廣大,宜時懺悔。」

是時,王禮如來足已,住一面坐。

時王白佛言:「唯願欲有所問,如來聽者,乃敢問耳。」

佛告王曰:「有疑難者,宜時問之。」

王白佛言:「於現世造福,得受現報不乎?」

佛告王曰:「古昔已來頗以此義,曾問人乎?」

王白佛言:「我昔曾以此義而問他人不蘭迦葉:『云何,不蘭迦葉!現世作福得受現報乎?』

不蘭迦葉報我言:『無福、無施,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世無阿羅漢等成就者。』

當我爾時,問此受果之報,彼報曰:『無也。』

如有人問以瓜義,報以㮈理,今此迦葉亦復如是。

時,我作是念:『此梵志已不解義,豪族王種所問之義,此人方便引餘事報我。』

世尊!我即欲斷其頭,即不受其語,尋發遣之。

時,我復至阿夷耑所,而問此義,阿夷耑報我言:『若於江左殺害眾生,作罪無量,亦無有罪,亦無惡果之報。』

時我,世尊!復作是念:『我今問現世受報之義,此人乃持殺害報吾,猶如有人問梨之義,以㮈報之。』即捨之去。

復至瞿耶樓所,而問此義。彼人報我曰:『於江右邊造諸功德,不可稱計,於中亦無善之報。』

我爾時復作是念:『吾今所問義者,竟不報其理。』復捨之去。

復往至彼休迦栴所,而問斯義。彼人報曰:『唯有一人出世,一人死,一人往返受其苦樂。』

時我復作是念:『我今所問現世之報,乃將生死來相答。』復捨之去。

往問先毘盧持如此之義。

彼人報我言:『過去者以滅,更不復生;當來未至,亦復不有;現在不住,住者即變易。』

時我復作是念:『我今所問現世之報,乃持三世相酬,此非正理。』即復捨去。

至尼揵子所,而問此義:『云何,尼揵子!頗有現世作福得受現世報也?』

彼報我言:『無因無緣,眾生結縛;亦無有因,亦無有緣,眾生著結縛;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時我復作是念:『此梵志等斯是愚惑,不別真為,猶盲無目,所問之義,竟不相報,如似弄轉輪聖王種。』

尋復捨之去。今我,世尊!故問其義,現世作福現受報也?唯願世尊演說其義。」

爾時,世尊告曰:「大王!我今問汝義,隨所樂報之。大王!頗有典酒、廚宰,賞護物左右使人乎?」

使人:僕人。

王白佛言:「唯然,有之。」

「設彼使人執勞經久,復當賞遺不乎?」

王白佛言:「隨功敘用,不令有怨。」

佛告王曰:「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云何,大王!既處高位,恤民以禮,當復賞遺不乎?」

王白佛言:「唯然,世尊!食共同甘,并命不恨。」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昔日出處極卑,漸漸積功,與王同歡,以是之故,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佛告王曰:「彼有勞之人,經歷年歲,來白王言:『我等功勞已立,王所朋知,欲從王求意所願。』王當以與不乎?」

王白佛言:「隨彼所願而不違之。」

佛告王曰:「彼有勞之人,欲得辭王,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修清淨行。王聽不乎?」

王白佛言:「唯然,聽之。」

佛告王曰:「設王見彼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在我左右;王欲何所施為?」

王白佛言:「承事供養,隨時禮拜。」

佛告王曰:「以此方便,知現作福得受現報。設彼有勞之人,持戒完具,無有所犯;王欲何所施行?」

王白佛言:「盡其形壽供給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不使缺減。」

盡其形壽:終身;一輩子。

佛告王曰:「以此方便,知現身作福得受現報。

設復彼人已作沙門,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己身作證而自遊化,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王欲何為?」

王白佛言:「我當盡形壽,承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不令有乏。」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設復彼人盡其形壽,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者,王欲何所施設?」

王白佛言:「當於四道頭起大神寺,兼以香華供養,懸繒、幡、蓋,承事禮敬。

所以然者,彼是天身,非為人身。」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王白佛言:「我今以此譬喻於中受解,今日世尊重演其義。

自今已後信受其義,唯願世尊受為弟子!自歸於佛、法、比丘僧。

今復懺悔,如愚、如惑,父王無過而取害之,今以身命自歸,唯願世尊除其罪愆,演其妙法,長夜無為,如我自知所作罪報,無有善本。」

佛告王曰:「世有二種人無罪而命終,如屈伸臂頃,得生天上。

云何為二?

一者不造罪本而修其善,二者為罪,改其所造。

是謂二人而取命終生於天上,亦無流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作極惡行,  悔過轉微薄,
日悔無懈息,  罪根永已拔。

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

夫以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彼以命終,名譽遠布,周聞四方,後人共傳:『昔日有王,正法治化,無有阿曲。』

人以稱傳,彼人所生之處,增壽益算,無有中夭。

是故,大王!當發歡喜之心,向三尊,佛、法、聖眾。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阿闍世王即從座起,頭面禮佛足,便退而去。

王去不遠,佛告諸比丘:「今此阿闍世王不取父王害者,今日應得初沙門果證,在四雙八輩之中,亦復得賢聖八品道,除去八愛,超越八難,雖爾,今猶獲大幸,得無根之信。

是故,比丘!為罪之人,當求方便,成無根之信。

我優婆塞中得無根信者,所謂阿闍世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8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世八法隨世迴轉。

云何為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毀,四者譽,五者稱,六者譏,七者苦,八者樂。

是謂,比丘!有此八法隨世迴轉。

諸比丘!當求方便,除此八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9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現世間,又於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間八法,猶與周旋,猶如淤泥出生蓮華,極為鮮潔,不著塵水,諸天所愛敬,見者心歡。

如來亦復如是,由胞胎生,於中長養,得成佛身,亦如琉璃之寶、淨水之珍,不為塵垢所染。

如來亦復如是,亦生於世間,不為世間八法所染著。

是故,比丘!當勤精進,修行八法。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10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種之人,流轉生死,不住生死。

云何為八,趣須陀洹、得須陀洹、趣斯陀含、得斯陀含、趣阿那含、得阿那含、趣阿羅漢、得阿羅漢。

是謂,比丘!有此八人流轉生死,不住生死。

是故,比丘!求其方便,度生死之難,勿住生死。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馬血.齋.難陀  提婆達.船筏
牧牛.無根信  世法.善.八人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九

延伸閱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增壹阿含經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

CBETA: 增壹阿含經 第 38 卷

CBETA: 增壹阿含經 第 3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