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弟子品第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舍利弗:比丘名,以「智慧第一」聞名。又譯為「舍利子」,因為他的母親名叫「舍利」。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宴坐:禪坐。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
報:回應。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大目犍連:比丘名,以「神通第一」聞名。又譯為「大目犍連」、「目揵連」。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入毘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
毘耶離: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東北部,在恆河北岸,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譯為「毘舍離」、「鞞舍離」、「廣嚴城」。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大迦葉:比丘名,在佛成道後第三年隨佛出家,第九日即證得阿羅漢,以少欲知足、頭陀第一聞名,佛陀曾在輕視大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又譯為「摩訶迦葉」。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
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須菩提:比丘名,以「解空第一」聞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鉢,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毘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鉢欲出其舍。
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鉢勿懼。
於意云何?
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所以者何?
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
何以故?
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富樓那:比丘名,以「說法第一」聞名,佛陀稱讚他「能廣說法,分別義理」第一。又譯為「富留那彌多羅尼子」、「滿慈子」、「滿願子」。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
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
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
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
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
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訶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經律,而能論義」聞名。又作「大迦旃延」、「摩訶迦旃延」。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那律:比丘名,以「天眼第一」聞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譯為「阿那律陀」。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
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世尊!我時默然。
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優波離: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奉持戒律,無所觸犯」第一。又譯為「優婆離」。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
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所以者何?
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
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
我即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羅睺羅:比丘名,以嚴持戒律、精進修道聞名,譽為「密行第一」。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兒子,又譯為「羅云」。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昔時,毘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
所以者何?
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羅睺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六十二見:佛陀時代外道對於宇宙和人生的六十二種錯誤的見解,包括常見論、半常半無常論、有邊無邊論、種種論、無因論、死後有想論、死後無想論、死後非想非非想論、斷滅論、現世涅槃論等。詳見《長阿含經》卷十四第21經梵動經。
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難:比丘名,以「多聞第一」聞名。「阿難」是「阿難陀」的簡稱。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擔任佛陀侍者達二十五年。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鉢,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鉢住此?』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麁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
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
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
仁可密速去,勿使人聞。
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
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延伸閱讀
[CBeta] 維摩詰所說經 第1卷
[WiKi] 維摩詰所說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