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 維摩詰所說經: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維摩詰所說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

詶:應答。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

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毘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

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

療治有損,不至增乎!

世尊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

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

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為空?」

答曰:「以空空。」

不要執著空。

又問:「空何用空?」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六十二見:佛陀時代外道對於宇宙和人生的六十二種錯誤的見解,包括常見論、半常半無常論、有邊無邊論、種種論、無因論、死後有想論、死後無想論、死後非想非非想論、斷滅論、現世涅槃論等。詳見《長阿含經》卷十四第21經梵動經。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

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所以者何?

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

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
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
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
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
以己之疾,愍於彼疾;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
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
當作醫王,療治眾病。

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

所以者何?

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

是故於我,不應生著。』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

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

云何為離?

離我、我所。

云何離我、我所?

謂離二法。

云何離二法?

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

云何平等?

謂我等、涅槃等。

所以者何?

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以何為空?

但以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

何所攀緣?

謂之三界。

云何斷攀緣?

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何謂無所得?

謂離二見。

何謂二見?

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

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

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

譬如勝怨,乃可為勇。

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

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

所以者何?

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

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

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

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何謂縛?何謂解?

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

何謂無方便慧縛?

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

何謂有方便慧解?

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

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何謂有慧方便解?

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

所以者何?

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

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

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
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
雖過魔行,而現降眾魔,是菩薩行;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
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
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
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
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
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
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
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
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
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
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
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
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
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延伸閱讀


[CBeta] 維摩詰所說經 第2卷

[WiKi] 維摩詰所說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