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與果報: 經論中的說明


本文結構根據開印阿闍梨講述的 增支部(6.63)《決擇者經》 編排。

根據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支部尼科耶、清淨道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攝阿毗達磨義、攝阿毗達磨義明智疏、攝阿毗達磨義分別疏、印順長老的成佛之道等等經論,說明了業的三大面向:

一、依成熟的時間分類:現世、次生、其他/隨後及既有業 

二、依成熟的順序分類:重大的、頻繁的、鄰近的、已作業 

三、依作用分類:令生業、支持業、阻礙業、毀壞業


業輪 (12 種): 一、現世、次生、其他/隨後及既有業 二、重大的、頻繁的、鄰近的、已作業 三、令生業、支持業、阻礙業、毀壞業 《清淨道論》 在這十二種業中, 只有諸佛的業異熟智才能完全地/正確地明白業與異熟之間的自作用,不共於聲聞。毗婆舍那者應知由業與異異熟之間的一部分。
一、現世、次生、其他及既有業 增支部 6.63 《決擇者經》 我說思即是業,思後造業 -- 以身、以語、以意。(依業門)... 什麼是業的生起因?... 觸是業的生起因?。 什麼是業的差別性?... 有應被受於地獄的業,有應被受於畜生界的業,有應被受於餓鬼界的業,有應被受於人界的業,有應被受於天界的業。...這就是被稱為業的差別性。 (依熟處所)... 什麼是業的異熟?... 我說有三種業的異熟: 於現世,或於次生,或於其他的/隨後的。...這就是被稱為業的異熟。(依熟時間) 《清淨道論》 此中,有四種業:應現世受,應次生受,應其他/隨後受,既有業 (已無任何潛在力量的業 = 無效業)。 1. 在七個善⼼或不善⼼的第⼀個速⾏思,名「現世受業」。它只在(現世)這自體(今世)給予異熟。 如那當不能時的既有業,過去沒有/不存在業異熟, 將來沒有/不存在業異熟, 〔現在〕沒有/不存在業異熟,因這三者而有所謂「既有業」。(《無礙解道》 1.234 ) 2. 其次,完成目的第七速行思,名「次生受業」。那是於無間的自體(即緊連接著的下一世)給予異熟。此中 當不能時就依上述的理趣而名「既有業」。 3. 在中間的五個速行思,為「其他/隨後受業」。當它於未來有獲得機會時才給與異熟。 4. 正在輪迴的流轉者,不會有所謂的「既有業」(無效業)。 5. 長老的這⼆種業「次⽣受業」與「其他 / 隨後受業」由於阿羅漢道的根除⽽業盡,⽽有現世受。那也只是到達阿羅漢性/境界才給予的異熟。 亦即阿羅漢不會再有「次⽣受業」及「其他 / 隨後受業」,僅有「現世受」(非「現世受業」)。 《中阿含 15 經 (思經)》 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於中,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口有四業,意有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二、重大的、經常的、鄰近的、已作業 《清淨道論》 另有四種業:重大的,經常的,當於鄰近時或已作業。 其中,有善或不善,在重、不重業中,這「重大的 」如弒母等業,或廣大業(上二界) ,為優先成熟。 同樣的,在經常或不經常中,「經常的」美好德行或惡行 為優先成熟。 「當於鄰近時」:即在死時( = 臨終時)被回憶起 / 隨念起的業 。因為那是臨終者可能回憶起的/記得的,就是以那往生。 因除棄了這三個〔業〕,一再得到習行/繼承的名為「已作業」;那些〔三個業〕不存在時,它〔已作業〕就牽引結生 。 《攝阿毗達磨義》第五「攝離路路分別品」 「依給予成熟的順序」:重大的,鄰近的,已宿習及已作業。 《攝阿毗達磨義分別疏》 「重大的」: 對大過失 與大力量 ,是其他的業所不能阻擋的業。 「鄰近的」:在死時〔 = 臨終時〕所回憶 / 隨念起的,及〔臨終〕那時所作的。 「已宿習」:時常作的,或一次作後而時常習行的。 「已作業」:正好沒有達到重大的〔、鄰近的及已宿習〕等所作諸業,適合被說的〔就是已作〕業。 此中,或有善、不善,或在重大、不重大中,在重大不善是 殺⺟母等業 或在善是廣大業(色、無色上二界的業) 存在時,為第一/最初成熟。在鄰近等業,如大洪水覆蓋小水。 《成佛之道(增注本)》,印順導師 有「隨重」的:或造作重大的善業,或造作重大的惡業(如五無間業等),業力異常強大, 無論意識到或者沒有意識到,重業一直佔有優越的地位。一到臨命終時,或見地獄,或見天堂,那就是『業相現前』,是上升或下墜的徵兆。接著,或善或惡的重業,起用而決定招感未來的果報。 「或」有「隨習」的:既沒有重惡,也沒有大善,平平的過了一生 。在這一⽣生中,雖無顯著的重業,但所作的善惡業,在不斷的造作狀態下,對於某類善業或惡業,養成一種習慣性,這也就很有力量了 。到了臨命終時,那種慣習了的業力,自然起用而決定招感來生的果報。從前,大名長者問佛:我平時念佛,不失正念。可是,有時在十字街頭,人又多,象馬又多,連念佛的正念也忘了。我想,那時候如不幸而身死,不知道會不會墮落? 佛告訴他說:不會墮落的。你平時念佛,養成向佛的善習,即使失去正念而死,還是會上升的。因為業力強大,不一定與心相應的 。如大樹傾向東南而長大的,一旦鋸斷了,自然會向東南倒的 (雜阿含 930 經) 。所以止惡行善,能造作重大的善業,當然很好;最要緊的,還是平時修行,養成善業的習性,臨終自然會因業力而向上。(案:樹傾喻,歸類於「隨習」。) 「或」有「隨憶念」 的:生前沒有重善大惡,也不曾造作習慣性的善惡業,到臨命終時,恍恍惚惚,大有不知何往的情形。到末後,如忽而憶念善行,就引發善業而感上升人天的果報;如忽而憶念生前的惡行,就能引發惡業而墮落。 對這種人,臨命終時的憶念,非常重要。 所以當人臨終時,最好能為他說法,為他念佛,說起他生前的善行,讓他憶念善行,引發善業來感果。淨土宗的臨終助念,也就是這一道理。 不過,這是隨憶念的,如隨重、隨習的眾生,到臨命終時,業力最大 。如重業與習業是惡的,那就很難使他憶念三寶或施戒等功德了。 學佛修行,到底平時要緊! 《雜阿含 930 經》 釋⽒氏摩訶男...:「世尊!此迦毘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眾多翼從,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 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 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 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漂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 545 經》 尊者阿那律...:「譬如大樹,生而順下,隨浚隨輸,若伐其根,樹必當倒,隨所而順下。如是比丘修四念處,長夜順趣浚輸,向於遠離;順趣浚輸,向於出要,順趣浚輸,向於涅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69》: 臨命終時之「隨念」(鄰近的) 室羅筏國昔有二人。一恒修善。一常作惡。修善行者於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作惡行者於一身中常作惡行未嘗修善。 修善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惡業力故。欻有地獄中有現前。便作是念。我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應生天趣。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念言。我定應有順後次受惡業。今熟故此地獄中有現前。即自憶念。一身已來所修善業深生歡喜。由勝善思現在前故。地獄中有即便隱歿。天趣中有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天上。 作惡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善業力故。欻有天趣中有現前。便作是念。我一身中常作惡行未嘗修善。應生地獄。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邪見撥無善惡及異熟果。若有善惡異熟果者我不應然。由謗因果邪見力故。天趣中有尋即隱歿地獄中有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地獄。
三、令生業、支持業、阻礙業、破壞業 《攝阿毗達磨義明智疏》 現有四個一組的業,以四種行相來認知,「令生」等開始: 使出生 / 使產生,為 「令生」 ; 使支援 / 使堅固,為「支持」 ; 接近後使屈服,為「阻礙」; 接近後使破壞,為「破壞」。 在結生、轉起,產生異熟、已作色的善、不善思,名 「令生」 。 雖不能以自己產生異熟,卻變成長久在產生業與異熟間之助緣,或變成是切斷未生起苦樂異熟之助緣,增大生起之助緣,及變成令生善不善業能夠適當長久轉起之助緣,名「支持」 。 在業與異熟之間使產生病元素、平衡等相,與阻礙長久轉起有關係,不論是什麼業,名「阻礙」。 又,對薄弱的令生業能夠損壞後,以切斷/破壞緣的產生,對那異熟排斥後,以自己的異熟生起的業,名「破壞」。 《清淨道論》 另有四種業,即:令生業、支持業、阻礙業、破壞業。 「令生」:在那裡/在那時,既有善,也有不善,它在結生或在轉起使產生色、非色異熟蘊。 「支持」:不能夠產生異熟,[但是它] 支持當由其他業給與在結生已生的異熟引生苦樂時,使有時間(機會)轉起。 「阻礙」:當由其他業給與在結生已生的異熟引生苦樂時,使之屈服、阻礙,不給與時間(機會)轉起。 「破壞」:自己既有善也有不善,當它對其他的薄弱的業破壞後、對異熟排斥後,就執行給與屬自己異熟的機會 。 這樣讓業有造作的機會,故稱它的異熟已生起了。

參考資料

增支部(6.63)《決擇者經》,主講:開印阿闍梨 增支部6集63經/洞察經(莊春江譯) 中部86經/鴦掘摩羅經(王品[9])(莊春江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