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實法為所緣時,修的是毗婆舍那 (觀),可以達到剎那定、近行定,但因為所緣不斷生滅,心無法進入安止;以概念法為所緣時,修的是奢摩他 (止),可以達到安止定。 *1 這樣的分別並非絕對,當道智現前時,進入的是安止定,這種定是奢磨他,但所緣境是涅槃 (真實法),因此同時也是毗婆舍那。 *2 剎那定: 從第四禪出來後,因為隨觀的所緣生滅不斷變化,因此產生的定並非安止,而是剎那定。 身受心法四念處,可以是奢摩他,可以是毗婆舍那。 以安般念為例,見到了禪相,安住在禪相,是奢摩他;出定之後,觀呼吸,不產生概念,見到四大的碰觸,細心去體會它、觀察它,是毗婆舍那。 修毗婆舍那時,要避免兩大陷阱: 1. 不要加諸自己的想像到所緣上 2. 不要把禪定的不生不滅視為是涅槃的不生不滅 如果無法分別這兩個陷阱,會在掉進去時,自以為修得很好。
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36p103) 約與『俱舍論』主同時而稍遲一些的,婆藪跋摩 Vasuvarman 所造的『四諦論』,引有『理(目)足論』四則。其中一則,如『四諦論』卷四(大正三二‧三九四下)說: 「理足論說:由境正故智正,不由智正故境正。有為有流相相應故,一切唯苦。決定知此,是名正見」。 這是以為認識的是否正確,並非由於主觀,而在乎能符合客觀的真相。這對於境界,賦以客觀的實在性;如苦,不是主觀的想像為苦,正由於有為有漏相是苦的,這確乎近於初期佛教的思想。 參考資料: 《念住經》講要(二)寂靜禪林 開印阿闍梨主講, 32m50s-36m16s, 43m05s-54m14s 《念住經》講要(六)寂靜禪林 開印阿闍梨主講, 19m05s-27m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