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隨觀 (開印阿闍梨)

比丘們,什麼是「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比丘們,比丘「於法隨觀法中的 五蓋 而住」。 

比丘們,什麼是「於法隨觀法中的五蓋而住」呢? 

比丘們,比丘 

內在 (atthi)欲欲 時,知道:自己內在有貪欲; 

內在 沒有(natthi)欲欲 時,知道:自己內在沒有貪欲。 

/*
 
  帕奧禪師《正念之道》(p.229): 

  有:由於生起、薰習或一再發生而存生。 

  沒有:由於不生起,或透過觀照時禪定來驅除而不存在。 

*/

他還知道: 

未生起的欲欲,是如何生起; 

已生起的欲欲,是如何斷除; 

可被斷除的欲欲,是如何將來不再生起。 

比丘們,比丘內在  瞋恚 時,知道自己內在有瞋恚;內在 沒有 瞋恚時,知道自己內在沒有瞋恚。 

他知道: 

未生起的瞋恚如何生起, 

已生起的瞋恚如何斷除, 

可使斷除的瞋恚將來不再生起。 

比丘們,比丘內在  昏睡 時,知道自己內在有昏睡;內在 沒有 昏睡時,知道自己內在沒有昏睡。 

他知道: 

未生起的昏睡如何生起, 

已生起的昏睡如何斷除, 

可使斷除的昏睡將來不再生起。 

比丘們,比丘內在  掉悔 時,知道自己內在有掉悔;內在 沒有 掉悔時,知道自己內在沒有掉悔。 

他知道: 

未生起的掉悔如何生起, 

已生起的掉悔如何斷除, 

可使斷除的掉悔將來不再生起。 

比丘們,比丘內在  疑惑 時,知道自己內在有疑惑;內在 沒有 疑惑時,知道自己內在沒有疑惑。 

他知道: 

未生起的疑惑如何生起, 

已生起的疑惑如何斷除, 

可使斷除的疑惑將來不再生起。 

這樣,他或於內在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在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在、外在法隨觀法而住;

他或於法隨觀生法,或於法隨觀滅法,或於法隨觀生滅法; 

他也可以持續繫念這法,對此世間(內、外法)只是保持智和念而沒有依賴(anissito)和執取(upādiyati)。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於法隨觀法中的五蓋而住」了。 

比丘們,比丘「於法隨觀法中的 五取蘊 而住」。 

比丘們,什麼是「於法隨觀法中的五取蘊而住」呢? 

比丘們,比丘[知道]: 

這是 ,色的集起,色的滅除。 

這是 ,受的集起,受的滅除。 

這是 ,想的集起,想的滅除。 

這是 ,行的集起,行的滅除。 

這是 ,識的集起,識的滅除。 

這樣,他或於內在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在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在、外在法隨觀法而住;

他或於法隨觀生法,或於法隨觀滅法,或於法隨觀生滅法; 

他也可以持續繫念這法,對此世間(內、外法)只是保持智和念而沒有依賴(anissito)和執取(upādiyati)。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於法隨觀法中的五取蘊而住」了。 

比丘們,比丘「於法隨觀法中的 內六處 而住」。 

比丘們,什麼是「於法隨觀法中的內六處而住」呢? 

比丘們,比丘知道: 

、色,依此兩者而有結縳, 

沒有結縳,何來生起。 

生起結縳,可以斷除。 

斷除結縳,不再生起。 

比丘們,比丘知道 …。 

比丘們,比丘知道 …。 
 
比丘們,比丘知道 …。 
 
比丘們,比丘知道 …。 

比丘們,比丘知道 …。 

這樣,他或於內在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在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在、外在法隨觀法而住;

他或於法隨觀生法,或於法隨觀滅法,或於法隨觀生滅法; 

他也可以持續繫念這法,對此世間(內、外法)只是保持智和念而沒有依賴(anissito)和執取(upādiyati)。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於法隨觀法中的內六處而住」了。 

比丘們,比丘「於法隨觀法中的 七覺支 而住」。 

比丘們,什麼是「於法隨觀法中的七覺支而住」呢? 

比丘們,比丘內在有 念覺支,知道自己內在有念覺支;內在沒有念覺支時,知道自己內在沒有念覺支。 

他知道:沒有生起念覺支怎樣令其生起,生起了念覺支怎樣令其修習圓滿。 

比丘們,比丘內在有 擇法覺支…。 

比丘們,比丘內在有 精進覺支…。 

比丘們,比丘內在有 喜覺支…。 

比丘們,比丘內在有 輕安覺支…。 

比丘們,比丘內在有 定覺支…。 

比丘們,比丘內在有 捨覺支…。 

這樣,他或於內在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在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在、外在法隨觀法而住;

他或於法隨觀生法,或於法隨觀滅法,或於法隨觀生滅法; 

他也可以持續繫念這法,對此世間(內、外法)只是保持智和念而沒有依賴(anissito)和執取(upādiyati)。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於法隨觀法中的七覺支而住」了。 

比丘們,比丘「於法隨觀法中的 四聖諦 而住」。 

比丘們,什麼是「於法隨觀法中的四聖諦而住」呢? 

比丘們,比丘如實了知(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什麼是苦(dukkha)? 

什麼是苦之集(dukkhasamudayo)? 

什麼是苦之滅(dukkhanirodho)? 

什麼是滅苦之道(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 

這樣,他或於內在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在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在、外在法隨觀法而住;

他或於法隨觀生法,或於法隨觀滅法,或於法隨觀生滅法; 

他也可以持續繫念這法,對此世間(內、外法)只是保持智和念而沒有依賴(anissito)和執取(upādiyati)。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於法隨觀法中的四聖諦而住」了。 

比丘們,任何修習這四念處七年的人,他可望(pāṭikaṅkhaṃ 願)獲得到兩種成果之一:現法(diṭṭheva dhamme 當生)中獲得究竟智(aññā 最完美的阿羅漢聖位),或有餘則阿那含。 

比丘們,不用說七年,任何人修習這四念處六年…五年…四年…三年…兩年…一年,他可望獲得到兩種成果之一:現在獲得究竟智,或有餘則阿那含。 

比丘們,不用說一年,任何人修習這四念處七個月,他可望獲得到兩種成果之一:現在獲得究竟智,或有餘則阿那含。 

比丘們,不用說七個月,任何人修習這四念處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兩個月…一個月…半個月,他可望獲得到兩種成果之一:現在獲得究竟智,或有餘則阿那含。 

比丘們,不用說半個月,任何人修習這四念處七天,他可望獲得到兩種成果之一:現在獲得究竟智,或有餘則阿那含。 

/*

  帕奧禪師《正念之道》(p.318): 

  7 年以上:純根性,如摩訶尸婆者等。 
  
  7 天至 7 年之間:中根性。 
  
  1 天:利根性,「朝聞道,夕可證也」,如舍利弗尊者等。 

*/

比丘們,以上所說的,就是:「1 能淨有情,超越 2 悲 3 慟,滅除 4 苦 5 憂,6 達到正道,7 實證涅槃的一行道(Ekāyano maggo),也就是四念處(的七種利益)」。 

世尊如此開示之後,比丘們對世尊所說的話感到愉悅與歡喜! 

參考資料: 念住經講要, 開印阿闍梨 《念住經》講要(十)寂靜禪林 開印比丘主講 (36m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