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出息念的十六個步驟

###### 引言

    觀呼吸是 mindfulness (常見的翻譯為正念; 精確的翻譯為具念) 的主要練習方法之一,藉由觀呼吸的練習,可以對於身心的狀態保持清明的覺知。

    對於禪修者而言,觀呼吸 (原始佛典稱之為安那般那念或入出息念) 是核心的修習方式之一。

    修行安那般那念,能夠滿足四念住、七覺支,達到智慧與解脫。

    在二十多年來的禪修練習中,我學習過安那般那念的一些方法 (例如: 數息、隨息、觀腹部起伏、觀氣息在鼻端的進出、只是知道呼吸、六妙門...),也從原始經典 (阿含經、中部尼柯耶) 直接學習佛陀的教導。
    
    這兩年多來,從無著比丘的書籍及禪修課程學習了四念住,更深入理解了原始經典,作為四念住禪修更紮實的基礎。
    
    而四念住是安那般那念的基礎,有了四念住的基礎,粗重的煩惱變得淡薄,身心的狀態適合進行更細緻深入的安那般那念禪修。
    
    這幾個月學習無著比丘的教導,以更完整的視角以及實修的觀點,重新理解了原始經典,對於安那般那念禪修也帶來了新的深入的體驗。
    
    本文節錄原始佛典中對於安那般那念修行方式的敘述,並搭配無著比丘解說的重點摘要,希望可以幫助自己和眾生,往解脫之道邁進。

###### 經文重點節錄以及無著比丘的解說

    「...入出息念已修習、已多作時,使四念住完成;四念住已修習、已多作,使七覺支完成;當七覺支已修習、已多作時,使明與解脫完成。」

    「...到林野,或到樹下,或到空屋,」

      無著比丘解釋: 除了 physical seclusion (盡量找一個較沒有噪音的場所,而一旦開始打坐,就接受噪音的存在不為其所煩惱,噪音反而有助於我們回到當下), 也建立 mental seclusion (放下所有的計畫、擔心的事、必須做的事)
        
    「坐下,盤腿,」
    
      無著比丘解釋: 不一定要盤腿,姿勢穩定即可。盤腿時,建議膝蓋接觸坐墊(避免膝蓋懸空),如此姿勢比較穩固。
      
        無著比丘補充: 建議開始打坐前,建立心理的動機,例如「願此次的禪修,利益自己和眾生,向解脫之道邁進。」如此有助於建立穩固的心理基礎,來面對禪修過程中的挑戰。

    「端直身體,」
    
        無著比丘解釋: 脊椎挺直,可以由下往上觀察一節一節的脊椎,像是由上一節懸掛著下一節,每一節都是放鬆的,如此呼吸可以很輕鬆自然
    
    「建立面前的念後,」
    
        無著比丘解釋: 把心安住在當下,觀察心的狀態,觀察心安住在當下時細微的喜悅

### 身念住

    「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無著比丘解釋: 具念呼吸時,不需要執著在哪邊觀察到呼吸 (例如在鼻端、喉嚨、或腹部...),只要知道現在是呼氣、現在是吸氣就可以了

        無著比丘補充: 當我們覺知呼氣和吸氣時,我們覺知到無常,這是慧;當我們覺知氣息時,心安住在當下,而有細微的喜悅,這是定

  「當吸氣長時,知道:『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知道:『我呼氣長。』」

        無著比丘補充: 剛開始時,或當分心時,可以刻意深吸一口氣,慢慢呼出,觀察呼吸逐漸變得輕柔

    「當吸氣短時,知道:『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知道:『我呼氣短。』」
    
        無著比丘解釋: 保持自然呼吸,覺察呼吸是長還是短
    
  「吸氣時,體驗全身;呼氣時,體驗全身。」
  
        體驗全身: 無著比丘英譯為 experiencing the whole body
  
        無著比丘解釋: 把覺察呼吸放到背景、周邊意識,在前景體驗全身
        
        無著比丘解釋: 當能夠穩定地覺察呼吸長短時,可以切到這個階段,把呼吸放到周邊意識,在前景體驗全身。如果太早切過來,可能會覺得不穩固;如果太晚切過來,可能會覺得心卡住不動

    「吸氣時,使全身的活動平息;呼氣時,使全身的活動平息。」
    
        使全身的活動平息: 無著比丘英譯為 calming bodily activity
    
        無著比丘解釋: 安定下來,放鬆身體

    「住於在身上隨觀著身: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 受念住
    
    「吸氣時,體驗喜;呼氣時,體驗喜。」
    
        體驗喜: 無著比丘英譯為 experiencing joy
    
        無著比丘補充: 呼吸本身並不是有趣的體驗,心為了避免無聊會分心去尋找有趣的事物。喜有助於讓心安住在當下,避免分心
        
        無著比丘補充: 喚起喜的方式: 念住於當下時的細微樂受、憶念自己的善行、思維安那般那念是佛陀親自練習的方法
    
    「吸氣時,體驗樂;呼氣時,體驗樂。」
    
        體驗樂: 無著比丘英譯為 experiencing happiness (of contentment)
    
        無著比丘補充: 沒有體驗到喜,也可以接受事情本然的樣子,而感到滿足。
    
    「吸氣時,體驗心的活動;呼氣時,體驗心的活動。」
    
        體驗心的活動: 無著比丘英譯為 experiencing mental activity (舉例: thoughts)
    
        無著比丘解釋: 把覺察呼吸與喜、樂放到背景、周邊意識,在前景體驗心的活動
       
        無著比丘補充: 不要因為念頭的升起而覺得受到打擾、感到沮喪;不需要與念頭對抗;不需要把念頭趕走
       
        無著比丘補充: 往後退一步,以放鬆的態度,觀察念頭;不需要認同念頭 (不需要認為念頭是我的);不需要跟著念頭走;念頭會升起,會消失
       
        無著比丘補充: 喜、樂的感受有助於覺察是否跟著念頭跑走了,如果喜、樂的感受變弱,表示跟著念頭跑走了,這個時候可以放鬆,觀察念頭
    
    「吸氣時,使心的活動平息;呼氣時,使心的活動平息。」
    
        使心的活動平息: 無著比丘英譯為 calming mental activity
    
        無著比丘補充: 往後退一步,以放鬆的方式,觀察念頭,不跟著念頭走,念頭會自然逐漸變少、消失,心變得平靜
    
    「住於在諸受上隨觀著受: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 心念住
 
    「吸氣時,體驗心;呼氣時,體驗心。」
    
        體驗心: 無著比丘英譯為 experiencing the mind
        
        無著比丘解釋: 這裡的心,特別指識知的部分,而非受、想、行的部分
    
        無著比丘解釋: 與心本身 (識知的這一部分) 在一起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部分的心非常安定、開放、接受、平靜、穩定
    
    「吸氣時,使心喜悅;呼氣時,使心喜悅。」
    
        使心喜悅: 無著比丘英譯為 gladdening the mind
    
        無著比丘解釋: 這裡的喜悅是比在心的活動的層次的喜、樂更深層次 (心的本身這個層次) 的喜悅
    
    「吸氣時,使心專注;呼氣時,使心專注。」
    
        使心專注: 無著比丘英譯為 concentrating the mind
    
        無著比丘解釋: 並非只專注某一事物而排除其他事物,而是心的統一
    
    「吸氣時,使心解脫;呼氣時,使心解脫。」
    
        使心解脫: 無著比丘英譯為 liberating the mind
    
        無著比丘解釋: 一種方式是進入定 (許多禪修者此時會體驗到內在的光明, 稱為禪相); 一種方式是解脫煩惱; 也可以結合這兩種方式
      
        無著比丘解釋: 進入定可藉由放下,或有意識地達到五禪支: 尋 (心專注於目標)、伺 (持續專注於目標)、喜、樂、心一境性。
      
        無著比丘解釋: 定是主體和客體統一的狀態,非二元性,在其中無法覺察到變化的現象
      
        無著比丘解釋: 出定後,觀照剛才的體驗,放下該體驗,避免執著於該體驗
      
        無著比丘解釋: 解脫煩惱的方式在於解脫關於「我」的一切概念,呼吸著而沒有一個呼吸者,放下「我」
    
    「住於在心上隨觀著心: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 法念住

    「吸氣時,隨觀無常;呼氣時,隨觀無常。」
    
        隨觀無常: 無著比丘英譯為 contemplating impermanence
    
        無著比丘解釋: 呼吸的變化,是無常;呼氣或吸氣本身,也是無常,有開始,有過程,有結束
      
        無著比丘解釋: 覺察變化;覺察五蘊 (色、受、想、行、識) 的變化
      
        無著比丘補充: 呼吸的身體、呼吸的感受、認知到呼氣或吸氣、與呼吸在一起的意圖、對於體驗的識知,都是無常
      
        無著比丘補充: 無常,讓我們放下執著和攀緣
    
    「吸氣時,隨觀離欲;呼氣時,隨觀離欲。」
    
        隨觀離欲: 無著比丘英譯為 contemplating dispassion
    
        無著比丘解釋: 藉由體認事物的無常,洗去我們的慾望;這讓我們更能接受事物的消逝
    
    「吸氣時,隨觀滅;呼氣時,隨觀滅。」
    
        隨觀滅: 無著比丘英譯為 contemplating cessation
    
        無著比丘解釋: 當我們觀察到事物的消逝,我們就變得較能夠放下它們
    
    「吸氣時,隨觀捨;呼氣時,隨觀捨。」
    
        隨觀捨: 無著比丘英譯為 contemplating letting go
  
    「住於在諸法上隨觀著法: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無著比丘解釋: 以有創意的方式來進行入出息念;可以快速進行每一項,也可以根據當下的狀態,專注在身受心法其中一組
        
        無著比丘解釋: 可以以身受心法其中一組的最後一項作為七覺支的參考點,來培育七覺支,平衡七覺支 (心遲緩時,培育擇法、精進、喜;心躁動時,培育猗、定、捨)

###### 入出息念的 16 個步驟

### 身念住

    1. 具念於呼吸。
    
    2. 覺知呼吸長短。
    
    3. 呼吸時,體驗全身。
    
    4. 呼吸時,使全身的活動平息。
    
### 受念住
    
    5. 呼吸時,體驗喜。
    
    6. 呼吸時,體驗樂。
    
    7. 呼吸時,體驗心的活動。
    
    8. 呼吸時,使心的活動平息。
    
### 心念住
    
    9. 呼吸時,體驗心。
    
    10. 呼吸時,使心喜悅。
    
    11. 呼吸時,使心專注。
    
    12. 呼吸時,使心解脫。
    
### 法念住
    
    13. 呼吸時,隨觀無常。
    
    14. 呼吸時,隨觀離欲。
    
    15. 呼吸時,隨觀滅。
    
    16. 呼吸時,隨觀捨。

###### 入出息念和七覺支的關聯

    念覺支: 1. 具念於呼吸。
    
    擇法覺支: 2. 覺知呼吸長短。
    
    精進覺支: 3. 呼吸時,體驗全身。 4. 呼吸時,...
    
    喜覺支: 5. 呼吸時,體驗喜。
    
    猗覺支: 4. 呼吸時,使全身的活動平息。 8. 呼吸時,使心的活動平息。
    
    定覺支: 11. 呼吸時,使心專注。
    
    捨覺支: 12. 呼吸時,使心解脫。

###### 入出息念和四個洞見主題的關聯

    依遠離: 13. 呼吸時,隨觀無常。
    
        無著比丘解釋: 入出息念的前提是已經遠離五蓋,因此入出息念不再強調依遠離,而修習隨觀無常
    
    依無欲: 14. 呼吸時,隨觀離欲。
    
    依滅: 15. 呼吸時,隨觀滅。
    
    向於捨: 16. 呼吸時,隨觀捨。

###### 參考資料

中部118經/入出息念經(莊春江譯)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18.htm

《雜阿含經》第803經
http://buddhaspace.org/sa/803.html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Bhikkhu Anālayo
http://bit.ly/35Gj3I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