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外境的影響、不斷奔馳而疲累不堪,轉而能夠變得從容、安穩與寧靜? (雜阿含經第 1171 經 / 六種動物喻經)

世尊以一個比喻來說明。

有一個人,抓到了六種動物:狗、鳥、蛇、狐狸、鱷魚、獼猴。

他把這些動物用繩子繫在一起。

狗喜歡跑入村莊。

鳥喜歡飛往天空。

蛇喜歡爬進洞穴。

狐狸喜歡跑到墳場。

鱷魚喜歡游向溪流。

獼猴喜歡進入山林。

這六隻動物,各自朝向喜愛的地方前進、並避免前往不喜愛的地方,導致彼此互相拉扯掙扎。

同樣的,人有六種感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眼傾向追求美色。

耳傾向追求美聲。

鼻傾向追求芳香。

舌傾向追求美味。

身傾向追求美好觸感。

意傾向追求喜愛的訊息。

六種感官各有喜愛和厭惡的境界,於是在生活中,心就不斷受到拉扯掙扎。

這個人把六隻動物用繩子繫在堅固的柱子上。

動物們不再互相拉扯,各自跑向喜愛的地方,但因為被繩子繫住,來回奔跑後,筋疲力竭,紛紛在柱子旁,安住下來。

世尊以六種動物比喻為六種感官,繫縛動物的柱子比喻為身念住。

修習身念住,具念於身體的感覺,念念相續,並清晰理解每一念,如此可不再不斷受外境所影響而導致各種貪愛、厭惡、執著與煩惱。

眼見到可愛色,不再執著;見到不可愛色,不再厭惡。

耳聽到喜愛的聲音,不再執著;聽到不喜愛的聲音,不再厭惡。

鼻聞到喜愛的氣味,不再執著;聞到不喜愛的氣味,不再厭惡。

舌嚐到喜愛的滋味,不再執著;嚐到不喜愛的滋味,不再厭惡。

身接觸到喜愛的質地,不再執著;接觸到不喜愛的質地,不再厭惡。

意接觸到喜愛的訊息,不再執著;接觸到不喜愛的訊息,不再厭惡。

如此,修習身念住,可以避免身心受到外境的影響、不斷奔馳而疲累不堪,轉而能夠變得從容、安穩與寧靜。

因此,應當精勤修習身念住!

雜阿含經第 1171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遊空宅中,得六種眾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次得其鳥,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羅,次得獼猴。

    // 失收摩羅: 鱷魚。

得斯眾生,悉縛一處。其狗者,樂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樂向塚間。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獼猴者,欲入山林。

此六眾生悉繫一處,所樂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處,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脫。

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餘境界。

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

耳根常求可意之聲,不可意聲則生其厭。

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則生其厭。

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則生其厭。

身根常求可意之觸,不可意觸則生其厭。

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則生其厭。

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

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

隨覺: 隨順開覺,依著次第而覺悟。

如彼士夫繫六眾生於其堅柱,正出用力隨意而去,往反疲極,以繩繫故,終依於柱。

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為汝等顯示其義。

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

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

是故,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參見:

雜阿含經第 1171 經

相應部 35.247 經 / 如六種生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