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念處 - 死屍: 經中說明的修行方式

本文的段落結構是參考無著比丘的著作《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進行編排。

基本的修行方法

中部 10 經/念住大經 (莊春江譯) 如果看見被捨棄在墓地的遺骸:已死一天、已死二天、已死三天,腫脹、青瘀、生膿爛…… 如果看見被捨棄在墓地的遺骸:被烏鴉、鷹、禿鷹、蒼鷺、狗、虎、豹、狐狼、各種生出的蟲吞食…… 如果看見被捨棄在墓地的遺骸:有血肉、連著筋的骨鎖,……(中略)無肉、沾血、連著筋的骨鎖,……(中略)無血肉、連著筋的骨鎖,……(中略)骨散亂地離散四處:手骨一處,腳骨一處,腳踝骨一處,小腿骨一處,大腿骨一處,腰骨一處,肋骨一處,脊椎骨一處,肩骨一處,頸骨一處,顎骨一處,齒骨一處,頭蓋骨一處…… 如果看見被捨棄在墓地的遺骸:類似螺貝顏色的白骨,……(中略)堆過一年的骨頭,……(中略)腐爛成粉末的骨頭,他就此身聯想:『此身也有這樣的法,將成為這樣,未跨越這樣。』 像這樣,或住於在自己的身上隨觀身,或住於在外部的身上隨觀身,或住於在自己的與外部的身上隨觀身, 或住於在身上隨觀集法,或住於在身上隨觀消散法,或住於在身上隨觀集法與消散法, 或只為了智與持念的程度而『有身體』的念被現起, 並且住於無依止,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 這樣住於在身上隨觀身。 中阿含 98 經 觀彼死屍,或一、二日,至六、七日,烏鴟所啄,豺狼所食,火燒埋地,悉腐爛壞…… 如本見息道骸骨青色,爛腐食半,骨璅在地…… 如本見息道離皮肉血,唯筋相連…… 如本見息道骨節解散,散在諸方,足骨、膞骨、髀骨、髖骨、脊骨、肩骨、頸骨、髑髏骨,各在異處…… 如本見息道骨白如螺,青猶鴿色,赤若血塗,腐壞碎粖,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 如是……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如是少少觀身如身者,是謂觀身如身念處。 增壹阿含 12 品 1 經 觀死屍,或死一宿,或二宿,或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身體膨脹,臭處不淨。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免此患。... 觀死屍,烏鵲、[至鳥]鳥所見噉食;或為虎狼、狗犬、虫獸之屬所見噉食。... 觀死屍,或噉半散落在地,臭處不淨。... 觀死屍,肉已盡,唯有骨在,血所塗染。... 觀死屍筋纏束薪。... 觀死屍骨節分散,散在異處,或手骨、腳骨各在一處;或膞骨,或腰骨,或尻骨,或臂骨,或肩骨,或脇骨,或脊骨,或項骨,或髑髏。... 觀死屍白色、白珂色。... 若見死屍、骨青、瘀想,無可貪者,或與灰土同色不可分別。 如是...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此身無常,為分散法。 如是...內自觀身,外觀身,內外觀身,解無所有。

身體過患

中阿含 99 經 云何色味?若剎利女、梵志、居士、工師女,年十四五,彼於爾時,美色最妙。若因彼美色、緣彼美色故,生樂生喜,極是色味無復過是,所患甚多。 云何色患?若見彼姝而於後時極大衰老,頭白齒落,背僂腳戾,拄杖而行,盛壯日衰,壽命垂盡,身體震動,諸根毀熟,於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彼滅生患耶?... 復次,若見彼姝疾病著床,或坐、臥地,以苦逼身,受極重苦,於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彼滅生患耶?... 復次,若見彼姝死,或一二日至六七日,烏鴟所啄,豺狼所食,火燒埋地,悉爛腐壞,於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彼滅生患耶?

死隨念

增壹阿含 40.8 經 比丘白佛言:「思惟死想時,意欲存七日,思惟七覺意,於如來法中多所饒益,死後無恨。如是,世尊!我思惟死想。」 世尊告曰:「止!止!比丘!此非行死想之行,此名為放逸之法。」... 是時,世尊重告比丘:「其能如婆迦利比丘者,此則名為思惟死想。彼比丘者,善能思惟死想,厭患此身惡露不淨。若比丘思惟死想,繫意在前,心不移動,念出入息往還之數,於其中間思惟七覺意,則於如來法多所饒益。所以然者,一切諸行皆空、皆寂,起者、滅者皆是幻化,無有真實。是故,比丘!當於出入息中思惟死想,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如是,比丘!當知作如是學。」

識和無常

雜阿含 290 經 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 譬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 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

死亡的必然性

中阿含 204 經 我本未覺無上正盡覺時,亦如是念:「我自實病法,無辜求病法,我自實老法、死法...,無辜求〔老法、死法〕...,我今寧可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無上安隱涅槃耶?」

死之現前

雜阿含 1032 經 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 ... 當如是學: 不著 [[ 眼 ]],不依眼界生貪欲識;不著 [[ 耳、鼻、舌、身 ]],[[ 意 ]] 亦不著,不依意界生貪欲識。 不著 [[ 色 ]],不依色界生貪欲識;不著 [[ 聲、香、味、觸、法 ]],不依法界生貪欲識。 不著於 [[ 地 ]] 界,不依地界生貪欲識;不著於 [[ 水、火、風、空、識 ]] 界,不依識界生貪欲識。 不著 [[ 色 ]] 陰,不依色陰生貪欲識;不著 [[ 受、想、行、識 ]] 陰,不依識陰生貪欲識。 雜阿含 1122 經 若有智慧優婆塞,當詣餘智慧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者所,以三種穌息處而教授之言:「仁者!汝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 「汝顧戀父母不?」彼若有顧戀父母者,當教令捨,當語彼言:「汝顧戀父母得活者,可顧戀耳,既不由顧戀而得活,用顧戀為?」 「汝於妻子、奴僕、錢財諸物有顧念不?」... 「汝於人間五欲顧念以不?」若言顧念,當為說言:「人間五欲惡露不淨,敗壞臭處,不如天上勝妙五欲。」... 若復彼言心已遠離人間五欲,先已顧念天勝妙欲,歎善隨喜,復語彼言:「天上妙欲無常、苦、空、變壞之法,諸天上有身勝天五欲。」 若言已捨顧念天欲,顧念有身勝欲,歎善隨喜,當復教言:「有身之欲,亦復無常、變壞之法,有行滅、涅槃、出離之樂,汝當捨離有身顧念,樂於涅槃寂滅之樂為上、為勝。」

參考資料

[1] 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 無著比丘著, 釋心承、劉雅詩、呂文仁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