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段落結構是參考無著比丘的著作《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進行編排。定義
中部 10 經/念住大經 (莊春江譯) 即:四念住,哪四個呢?... 住於在身上隨觀身... 住於在受上隨觀受... 住於在心上隨觀心... 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 [[ 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 ]]。 中阿含 98 經 云何為四? 觀身如身念處,如是觀覺、心、法如法念處。 增壹阿含 12 品 1 經 云何思惟四意止? 於是,... [[ 內 ]] 自觀身,[[ 除去惡念,無有愁憂 ]];[[ 外 ]] 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 內外 ]] 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 [[ 內 ]] 觀痛痛而自娛樂,[[ 外 ]] 觀痛痛,[[ 內外 ]] 觀痛痛。 [[ 內 ]] 觀心而自娛樂,[[ 外 ]] 觀心,[[ 內外 ]] 觀心。 [[ 內 ]] 觀法,[[ 外 ]] 觀法,[[ 內外 ]] 觀法而自娛樂。重誦
中部 10 經/念住大經 (莊春江譯,輔以[1]的翻譯) 像這樣,或住於在 [[ 內部 ]] 的受上隨觀受,或住於在 [[ 外部 ]] 的受上隨觀受,或住於在 [[ 內部與外部的 ]] 受上隨觀受, 或住於在受上隨觀 [[ 集法 ]],或住於在受上隨觀 [[ 滅法 ]],或住於在受上隨觀 [[ 集法與滅法 ]], 或只為了 [[ 知 ]] 與 [[ 念 ]] 的程度而『有受』的念被現起,並且住於 [[ 無所依賴 ]],在世間中 [[ 不執取 ]] 任何事物。 中阿含 98 經 如是...觀 [[ 內 ]] 覺如覺,觀 [[ 外 ]] 覺如覺,立念在覺,有 [[ 知 ]] 有 [[ 見 ]],有明有達。 增壹阿含 12 品 1 經 彼 [[ 習 ]] 法而自娛樂,亦觀 [[ 盡 ]] 法,復觀 [[ 習盡 ]] 之法。 或復有痛而現在前可 [[ 知 ]] 可 [[ 見 ]],思惟原本,[[ 無所依倚 ]] 而自娛樂,不起世間想; 於其中亦不驚怖,以不驚怖,便得泥洹: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真實知。 如是,... [[ 內 ]] 自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 外 ]] 自觀痛,內外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 如是,... [[ 內外 ]] 觀痛。參考資料
[1] 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 無著比丘著, 釋心承、劉雅詩、呂文仁譯